APP下载

有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技巧小议

2018-08-08罗远平

读天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数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获得高效,必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用有效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推进中人们的一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新授知识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促其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近年来,有些教师对情境认识出现偏激,课堂追求“花哨”,学生活动之后虽“娱乐四起”,但实效甚微,达不到应有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情景教学;数学

一、 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这应是教学初衷。因为情境创设目的之一就是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求知若渴的感觉与冲动。为达到如此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新知巧妙融入一定情境中,让情境具有趣味性,在成为知识载体的同时,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启发性,能促其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 构建富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数学的产生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途径。新课标也要求数学教学回归本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回归到学生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實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比如:五角星、方桌等物体上的角。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 构建具有问题性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他们思想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通过一个简短诙谐的小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学生听着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我笑着关闭录音,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学生人人举手,都要求讲,我请一位学生来讲,学生讲了一会儿停了,我问他:“怎么不讲了?”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对着全班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吗?”学生齐答:“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通过设置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 构建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标极其推崇的,它作为传统接受式教学“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创设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通过自学、发现、探究、总结等环节,体验知识探索的快乐。这个过程能使学生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火花。推行探究性学习,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不拘泥于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阶段。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作者简介:

罗远平,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大雪山镇自由小学。

猜你喜欢

情景教学小学数学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浅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