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2018-08-08卢杏萍左卫东

读天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卢杏萍 左卫东

摘要:信息技术知识容量丰富,创设情境真实,传送快捷高效,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语文教学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容丰富,内涵深远。语文课堂中,学生大多通过品味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生命的温度。语文课堂教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将生活的具体画面融入抽象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寓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借助生活体验,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品悟文字,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思维也向纵深发展。

春天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春意盎然的画面。在练笔中,我也尝试过让学生描绘身边的春天,以往学生描绘春景大多是粗枝大叶,泛泛而写,不能表现春天的具体特征,展现出春景的美丽。针对这些问题,我在作文指导课《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时,我选择了一首舒缓的钢琴曲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然后展示一组勃勃生机的春景图片,教师适时发问:“这些图片是什么季节的?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图片内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后,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用学过的词句准确描述春天事物的特征,學生的描述也由“小草刚发芽”“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变为“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柳树脱去了外衣”“桃树绽开了笑脸”……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情境,学生在欣赏春景图片中思考讨论,准确地把握春天的景物特点,总结出描写景物的常用方法并学以致用。寓信息技术于语文教学中,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丰富了生活体验,激活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二、 拓宽学习渠道,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广泛,遍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寓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供了捷径。网上有大量的信息,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益的信息,剔除无意义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甄别筛选的过程。其间,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广泛。

《恐龙无处不在》是一篇知识性短文,学生一看到文章的题目“恐龙”,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分析了恐龙化石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似乎学生的兴趣不仅于此,对恐龙的好奇心丝毫没减。看到这种情况,我又布置了一项拓展作业,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搜索查询关于恐龙的相关信息,学生兴致盎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恐龙的相关材料,多渠道地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在班级资源平台汇总。在这些信息里涉及生物学科: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地理学科:大陆漂移学说……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于潜移默化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拓展,实现了其他学科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化抽象为具体,深化语言感悟

语文课堂知识容量大,涉及内容丰富,对于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理解消化。这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地呈现出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品悟理解。

《观舞记》教学中,学生要理解印度舞蹈的“飞动美”,对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的初一学生而言,是有较大难度的。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出的印度舞蹈的美呢?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舞蹈的语段后,我剪辑了一段印度舞蹈,播放给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具体画面的同时,对印度舞蹈抽象的飞动美形象也在头脑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学生品读语言后对印度舞蹈形成的感性认识,在欣赏画面后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了解了作者把视觉的画面转换为优美语言的方法。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将抽象的文字描写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接着,一段中国舞蹈视频《千手观音》呈现在大家面前,那优美的舞姿、多彩的服饰、炫目的舞台,无一不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我把握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用归纳的写作方法,描绘这带给人震撼的舞蹈,学生在生动的视频体验后感悟更深刻,写出的文字便有了温度。随后我将学生的优秀习作用投影仪展示在屏幕上,又让学生在朗读品评中交流感悟,深化对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 展示探究成果,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新课标中强调“阅读要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在合作探究中,要寻找、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积极与同学交流展示。

在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班级资源平台,集中向大家展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课前一周定向布置任务,“桥”的活动主题涉及面广,知识面深,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后,又引导各小组开始精心准备。每个小组的学生知识构成和生活体验各有差异,他们对于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各小组选择一种最喜欢的形式来呈现学习成果。有的小组以照片的形式展示了世界名桥的独特,有的小组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展示诗人笔下桥的多情,有的小组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桥文化的多姿多彩……正是借了信息技术的一臂之力,在这次综合性学习课上,我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展示平台,既尊重了学生的对桥的个性体验,又鼓励了学生主动阐述小组设计思路、信息收集处理过程和设计理念。交流展示中,学生的思维碰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有效寓于语文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宽了学习渠道,激发了学生思维,于潜移默化中优化了语文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罗书健.论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07):7.

作者简介:

卢杏萍,左卫东,湖北省荆门市,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