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18-08-08何珊珊

读天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识人格素养

摘要:党代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下作出的科学判断,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关键词:学识;人格;素养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此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前不久到重庆三立培训,听了重庆继续教育学院李大圣院长《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全专业属性》的一个关于核心素养的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深深影响了我,回来之后一直思索,一直探究。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爱上表达、敞开心灵,真正形成良好的品格、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由此我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实施策略关键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 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 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 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 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 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語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严格按照学校一周一诗要求,让学生每天认真诵读,一周一诗班干检查背诵情况,除此之外,我还充分利用学校国学课,让学生集体诵读《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等经典读物。

课堂阅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我深知个人力量淡薄,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多为自己充电,补充精神营养,争取给学生一杯水的前提是我拥有更为宽阔的一片知识和心灵的海洋,让园丁的花香一季更清香于一季。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老师是小小幼苗的播种者,是祖国接班人的奠基者,是伟大理想的引导者。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一起期待着小学语文学科能成为学生一生发展最具活力、最富营养的一棵精神之树。

作者简介:

何珊珊,贵州省仁怀市,贵州省仁怀市火石小学。

猜你喜欢

学识人格素养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