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本图书PDA应用模式分析及案例研究*

2018-08-08

图书馆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纸本馆员图书

馆藏建设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满足读者需求是馆藏建设的基本目标。图书采访工作的传统模式是馆员主导选书,馆员专注于藏书的系统性建设,但在把握读者需求方面存在欠缺,导致相当多的馆藏无人问津。为解决馆藏与读者需求不一致的痼疾,提高藏书流通率,1990年代美国高校图书馆率先探索读者驱动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的资源建设形式。PDA使藏书建设理念从重视保障转变为重视服务,从“以备不时之需”(just in case)转变到“满足即时需求”(just in time),实现了图书采访工作从馆员揣测读者需求到读者直接表达需求并主导采购的模式创新。PDA突出读者角色,因需求而采购,也被称为POD(Purchase on Demand)或DDA(Demand-Driven Acquisition)。

最近十年PDA发展迅猛,图书馆不断推出PDA新试点、新案例。从应用方向看,国外图书馆偏重于电子书PDA应用,纸本图书PDA规模小;我国图书馆对中文电子书多采用大宗包库采购形式,PDA实践集中于纸本图书,应用规模较大。从模式设计看,电子书PDA基于版权保护和使用协议总结出PDA采购、PDA借阅、PDA访问、PDA实证等四种模式,发展比较成熟,相关标准指南已颁布实施。相比之下,纸本图书PDA依然在探索中发展,尤其是我国的实践不断拓展和丰富PDA模式,值得研究。本文根据读者需求表达和满足形式的不同,把纸本图书PDA归纳为五种应用模式,分析PDA各要素在不同模式的表现形态和优缺点,最后结合深圳大学图书馆读者驱动采购案例,提出实施PDA的建议。

1 纸本图书PDA发展概述

PDA源自纸本图书采购。1990年起北美图书馆先后围绕馆际互借、紧急订单、读者通过OPAC选书等方式开展不同类型的PDA试点。2011年PDA理念引入后,我国图书馆通过和书商的线上和线下合作,创新PDA模式,成效显著。

1.1 国外纸本图书PDA的发展及特点

纸本图书PDA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代北美基于馆际互借(ILL)的POD项目。巴克内尔大学图书馆1990-1991年首次试点,针对馆际互借需求直接采购135本纸本图书;1996-1997年第二次试点,采购195本图书[1]。分析发现基于馆际互借需求的直接采购模式具有很大潜力,如馆际互借量减少四分之一,馆际互借费用降低;馆员工作量下降,业务部门交互增多;POD图书的流通率总体上高于馆员采购图书的流通率,未流通比例显著下降。POD试点因此受到北美图书馆广泛关注。

普渡大学图书馆在2000-2002年间实施POD项目,并设置馆际互借的采购参数,当读者发出的馆际互借请求满足采购条件时,系统自动向合作的网络书商亚马逊公司发出订单。Ward等研究发现,POD模式产生的运输成本远低于馆际互借成本,在采购的及时性和图书的契合度方面更受到人文社科师生的欢迎[2]。Anderson等在项目结束后邀请5位学科采访馆员对POD图书进行评价,发现POD图书的流通率高出馆员采购图书的流通率,同时约有20%POD图书容易被学科采访馆员所忽视,这部分图书多是跨学科的[3]。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POD范围不仅包括馆际互借,还包括其他形式的紧急订单,要求快速满足(美国国内文献7天内,海外文献几周内)读者的迫切需求[4]。伟谷州立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试点POD项目,该项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将多媒体资源纳入POD;二是对POD图书在其他同类型图书馆的采购和收藏情况进行比照分析,评估方式比馆员访谈更加客观[5]。

2010年丹佛大学图书馆进行一项创新计划,即把获取读者需求的范围从馆际互借目录扩展到所有征订书目[6]。图书馆按纲目采购的办法先行对书商征订MARC记录进行预选,然后全部导入图书馆OPAC系统中,作为“可采购获得的图书”加以标识和展示。读者在OPAC浏览图书记录时,可以看到哪些可出借、哪些可访问电子书、哪些可点击采购并等待获取。对读者点击采购的图书,如果符合图书馆预设的控制条件,OPAC系统即启动PDA流程,把读者信息和图书订单自动发给协议书商,书商则把图书直接配送给读者,并通知图书馆“已完成采购和出借”。这种模式通过读者最常用的OPAC来揭示资源的可获取性,将读者和PDA理念自如地融入到图书馆馆藏建设中,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本图书PDA模式。随后堪萨斯大学图书馆、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Pollak图书馆同样采取该种方式进行纸本图书PDA试点。

以上两种模式可称之为模式1(ILL PDA)和模式2(OPAC PDA)。这两种模式在国外广为应用,具有三个特点:(1)强调按需采购,通过馆际互借、紧急订单、OPAC系统等各种途径收集需求。(2)追求配书速度,PDA图书到馆的速度至少比馆际互借快。(3)重视项目评估,通过馆员访谈、数据分析等形式,对PDA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和读者满意度调查。

1.2 我国纸本图书PDA研究及创新应用

PDA概念于2011年引入国内[7],很快成为研究热点。李威宁论述了纸本图书引入读者决策采购的必要性,并参照电子图书PDA描述了“可退还”的纸本图书PDA流程[8]。史丽香对国外图书馆两种纸本图书PDA方式、特点、标准等进行介绍[9]。薛淑峰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探讨纸本PDA需要满足的部分条件[10]。胡芳以美国法布罗大学图书馆实践为例,剖析基于纸本图书PDA和馆际互借的合作馆藏建设模式[11]。陶蕾等介绍了美国杨百翰大学图书馆的纸本图书和电子图书两种类型PDA采购模式[12]。刘宛珍对美国三个馆际互借型PDA案例进行图书质量的评价,提出优化思路[13]。汤诚研究美国图书馆纲目购书和PDA模式的融合,并基于案例证明两者融合的可行性[14]。吴锦荣从服务理念、主体关系、客体应用和操作流程等方面对国外“OPAC征订书目请求的用户驱动采购模式”与国内“自主采购图书的用户驱动采购模式”进行比较[15]。

经过国外案例分析和国内可行性研究后,我国图书馆界把握了PDA理念的精髓,即采购要“准”、借书要“快”,结合实际开展本地化创新实践,拓展了PDA应用模式。典型的有三种模式。

(1)模式3:实地即采即借型,即把图书馆服务拓展到书店,如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计划”[16];或者把书店引进到图书馆,如佛山市图书馆的新书采购模式[17]。读者可直接接触图书,如读者对某本书感兴趣并符合图书馆预设控制条件,可通过图书馆系统即时进行采购和外借。

(2)模式4:线上快采快借型,即读者在认证后可在合作书商的可供图书平台上选择图书并由书商配送和借阅给读者,如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的“芸台购”服务[18]、浙江图书馆的“U书快借”项目[19]。这种模式和国外OPAC PDA模式较为接近,读者可选图书范围更广,借阅时差取决于书商的配送速度。

(3)模式5:读者推荐驱动型,即图书馆对传统的读者推荐方式进行改造,升级推荐平台,增强信息透明度;利用电商优势,第一时间采购图书;开辟绿色通道,尽快完成图书编目并通知读者借阅。这种模式虽然速度略受影响,但馆员全程参与采购过程,监控更到位,交流更及时,质量更有保障。

和模式1、模式2相比,国内三种模式同样注重按需采购和快速配送,但对项目的效益评估不够重视,相关文献中数据分析不够详实。

2 五种纸本图书PDA模式的对比

2.1 PDA的要素

纸本图书PDA的要素可划分为资源发现、质量控制、采购流程等七大项目和20个子项目。表1详细梳理了这些项目在五种PDA模式中的不同表现特点或功能需求,其中采购质量、采购流程、配送速度和项目评估可谓核心要素。

表1 纸本图书PDA五种模式的对比

2.2 五种PDA模式的优势、劣势分析

(1)读者参与度:模式1和模式5限定于馆际互借需求和推荐采购需求,受众面较小,其中模式5读者不参与采购事务。模式2和模式4因提供网上服务在读者参与度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尤其是模式2自如地融入到读者常用的图书馆公共目录检索系统,读者使用特别便利,并具有真正的采购决策权力。模式3对读者来说,需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PDA活动,参与度会受到影响,但实地所选图书一般会被图书馆直接采购。

(2)品种及展示:模式1和模式5受制于小众服务,品种有限。模式2和模式4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供海量图书信息的存贮和检索,还可预读图书部分正文内容,是不受限制的理想展示方式,但书目太多可能对读者造成选择困难。模式3在品种数量上受空间限制,容易使部分读者挑不到心仪图书而降低满意度,但读者可直接翻阅图书,所选图书更具针对性,具有特殊优势。

(3)采购质量:模式1和模式5由馆员把控采购质量,每次采购前会充分考虑图书内容、出版社、语种、价格以及馆藏数量、相关图书借阅率等因素,还会考虑多卷书的特殊情况。模式3的现采模式借助软件功能和人员判断,采购质量也会有所保证。模式2和模式4完全依赖读者选书,就采购质量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精确把握读者需求,并有效补充被馆员和预设文档所忽略的跨学科图书或冷门图书,提高采购针对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采购质量容易受读者数量、阅读兴趣以及责任心等多重因素影响。虽然预设文档对每种书触发采购具有控制作用,但缺乏总体把握,容易造成各类型图书失衡、多卷书不够完整等问题。

(4)查重控制:模式1和模式5依赖馆员查重和业务经验,可有效规避图书内容重复问题,避免采购不断重复出版且馆藏已比较充裕的经典图书或计算机软件使用指南类图书。模式2由馆员预先对征订目录进行处理,模式3由人工参与现场判断,都采用了合理的查重控制策略,但需增加人手和工作量。模式2-4的程序自动查重功能,难以应对内容重复的情况,效果差强人意。

(5)采购流程:模式1-4一般采用“读者优先使用”原则,读者归还图书后再进行验收、编目等。这种变革充分体现了PDA理念和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宗旨,但实施过程可能存在图书馆、读者、书商、配送商之间的各种纠纷,同时还必须对图书馆传统业务进行流程重构或部门重组,馆内文献加工的效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模式5一般采用“先加工后使用”原则,这种做法按照传统流程处理文献,实施更简单,资产管理更规范,但必须协调好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并保持畅顺,以减少文献加工时差,提高满意度。

(6)技术平台:PDA平台需符合不同模式的工作流设计,并满足表1中提及的功能需求。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各种平台的优劣需在实践中加以判断。模式1和模式2的平台在国外图书馆有成熟和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尚未引进或自主开发。模式3最有影响的当属内蒙古图书馆主持研发的服务平台,实现读者、书店、图书馆“借、采、藏”一体化管理。模式4的平台较多,如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的芸台购[20]和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云田网[21],随馆配业务而广泛应用;又如浙江图书馆的U书平台,具有开放式采购、U书快借及支付宝芝麻信用认证等功能,提供微信入口。模式5的推荐驱动采购平台,一般由图书馆自主开发,如深圳大学图书馆荐购系统、五邑大学图书馆PDA微信采访平台[22]。

PDA模式的对比还可深入到其他方方面面,如经费控制、读者信用、书商配送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应重视项目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完善。

3 深圳大学图书馆的纸本图书PDA模式选择实践

实施纸本图书PDA,应从各馆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模式,也可综合采用两种以上的模式。以下以深圳大学图书馆(简称“深大馆”)纸本图书PDA实践为例,总结实施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探索PDA提供借鉴。

3.1 类似于PDA模式3的新书展

以外文书采购为例,深大馆于2008—2012年举办五次外文新书展,将文献经费分解到学院,组织师生现选现采。在读者主导采购方面,新书展类似于PDA模式3,但其他方面远逊模式3,存在的问题包括:(1)书展时间短,地点受局限,其他校区的师生到现场选书不方便;(2)师生关注不够,内在需求不强,很多学院派出资料员到现场选书,以完成采购任务为目标;(3)未提供现场外借服务,导致编目入库后借阅率仅25%。改进书展(选购)的最好办法是把书店长期引进到图书馆,采用PDA“即采即借”模式,这样才能方便读者,扩大影响力。

3.2 基于PDA模式4的试点

深大馆为探索PDA模式4的管理,曾于2016年6-10月在图书供应商云田网平台上进行了小规模读者驱动采购测试。试点前期工作包括开发读者统一认证接口、部署预设文档、馆藏目录预查重以及线上线下宣传等。虽然进行了较充分准备,但试点正式实施后,选书进展始终不理想,即使鼓励学生读书会参加选书,也未达到预期效果。读书会反映主要存在四个问题:(1)书目太多,挑选须花费时间,标准难以掌握;(2)检索不到心仪图书,没有读者推荐功能;(3)选书平台有技术门槛,少数学生不知道如何选书;(4)选书理应是图书馆的工作,不应组织学生参加。总体来说,这次PDA试点较为被动,学生缺少选书热情,借阅情况差强人意,PDA优势完全没有得到体现。需要改进之处包括活动时机选择、预设文档自动控制以及个性化书目展示等。

3.3 基于PDA模式5的应用

和模式3、模式4的探索不同,基于模式5的深大馆图书荐购服务始终受到读者欢迎,管理模式逐渐成熟。2009年深大馆自主研发荐购平台,内嵌于OPAC中,指引读者推荐所需的缺藏图书。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依然采用“读者需求—馆员审核—电商采购—验收编目—通知借阅”的传统模式。为提高配送速度,选择当当、亚马逊、京东三家网上书店作为荐购图书供应商;为提高加工速度,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负责。该服务主要特色有三点:(1)充分尊重读者,读者的荐购主张和个性需求得到保护;(2)强调速度第一,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中文图书处理时间控制在7天之内;(3)保持沟通联系,通过荐购平台把采购进程通知读者,如有采购或配送困难,馆员及时向读者解释,增强互信。

本项目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借阅率的提升。深大馆2015-2017年间的流通书库新书采购和外借情况如下:读者荐购图书8103册,借出16103次,借阅率为199%;馆员选书264440册,借出120529次,借阅率仅为46%。荐购图书的流通率比馆员选书的流通率高出4.3倍,说明荐购的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流通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本项目的不足之处在于高校特有的寒暑假严重影响了部分荐购需求的响应时间,应考虑在寒暑假期间采用“优先使用”原则,调整荐购图书的处理流程。

3.4 实施PDA的体会

深大馆通过几年的探索,对实施PDA有四点体会。(1)PDA对深大馆来说依然是小众的服务项目。近3年来,共有1679名读者(占总读者数的4%)荐购图书8103册(占流通书库新书总量的6%)。PDA要做的就是持久地跟踪这些读者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予以满足。(2)PDA应从试点做起。通过试点,摸索读者参与资源建设的规律,寻找合适的PDA模式。实践表明,书展模式在多校区环境下效果有限,组织读者被动参与网络选书属于事倍功半,把荐购工作精细化才是深大馆PDA长期发展之路。(3)快速送达是PDA成功的关键。快速送达,才能使读者从PDA项目中收获满意和成就感,否则读者借阅意愿就会降低,PDA也就失去意义。若采购某些图书(如绝版书或港台、外文图书等)存在困难,则应及时向读者解释原因并寻找其他解决办法。(4)PDA对图书馆业务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图书馆在实施PDA过程中,开辟了采访馆员和读者沟通的新渠道,便于及时把握读者需求,提升馆藏建设针对性。PDA不仅丰富了馆藏图书的多样性,补充了纲目采购及供应商馆配目录的不足,而且提高了图书流通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荐购项目还促进了采访、编目、研发等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深化业务变革打下基础。

4 对实施和研究PDA的建议

国内图书馆在PDA理念影响下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在实施PDA时,图书馆应以“买得准”“借书快”为出发点考察和选择PDA模式,探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让读者满意的PDA发展之路。

4.1 实施PDA应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实施PDA,首先要选择模式,即从五种PDA模式中挑选出最适合馆情的模式;其次是试点,细化实施流程,控制经费使用,找出技术难点,解决关键问题;最后是评估效益,包括调查读者满意度、分析图书质量和类型分布、对比图书流通率。通过以上过程,遴选出再次试点的模式,并逐步固化,形成成熟稳定的PDA模式。

4.2 PDA项目应重视关键问题的研究

实施PDA的关键问题,除文献资源质量、处理时间满意度和文献经费控制外,还包括预设文档设计、读者统一认证、图书馆系统和书商系统异构连接等技术问题,以及PDA目录质量及维护、读者滥用选书权及违约处理等管理问题。在不同模式下,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各种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不断完善PDA模式架构,广泛推动PDA实践。

4.3 PDA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

图书馆馆藏建设承担着文献保障与文献服务的双重责任。为保证馆藏文献的学术质量和藏书结构的全面、系统和连续,“以备不时之需”,图书馆仍然必须把馆员主导、专业采购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同时,把PDA作为重要补充形式,通过积极实施PDA,“满足即时需求”,提升读者对资源建设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猜你喜欢

纸本馆员图书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图书推荐
熊明非作品选
兰华生作品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班里有个图书角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