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8-08-06齐云雪

魅力中国 2018年17期
关键词:美育价值观情感

齐云雪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基本任务。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育;美育;价值观

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基本任务。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加注重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努力创设情感氛围。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在讲授《故乡》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的导语创设了情感氛围,马上会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同学们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语文,要读出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有着直接影响作用。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文章的多种风格,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时代呼唤创新的今天,只要我们科学地引导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创设较好情感氛围,通过多种方法与渠道让学生品味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信息,披文入情入理,让我们的学生们在情感之“河”中扬帆远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

參考文献:

[1]焦巧芳.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5(10):310

[2]董印发.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12):86

[3]吴中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5(11):72

猜你喜欢

美育价值观情感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我的价值观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情感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台上
美育教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