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体:心灵的舞蹈

2018-08-04张洋洋

景德镇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兰亭序书体王羲之

张洋洋

摘要:书法这门艺术每一次的演变都展现着一个朝代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书体篆、隶、草、行、楷的多次演变,这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书体演变审美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书法欣赏是一种美感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由感受、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这些心理因素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从而使整个欣赏过程显示出层次性和连续性。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历久积重。特别是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即知、情、意三个心理层次上鲜明地表现出来。而这种审美心理活动是否也同样贯穿于书体的演变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书体演变,如篆书到隶书演变的过程中,书法欣赏这种审美心理活动又如何起到推动其演变的作用呢?我们将从心理学中的审美角度分析,审美经验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在书体演变中扮演的角色。

一、审美感知中见书体变化之“美”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五官看作是审美器官,并且五官都可以产生美感。审美的感知也主要依靠这人体并不可缺的五官带来。特别是眼、耳、口,所以视觉、听觉、味觉也被视为三种美感形式。而我们所要分析的对象是书法中的书体演变,这个过程主要以视觉呈现出来。视觉通俗来讲,也就是我们人类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中国古代美学论审美视觉,一是着眼于主体的“观”,二是着眼于客体的“光”(线)。常有“眼见为实”之说,可见视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这样视觉才成为我们审美感官中独立而又不可替代的因素。书体演变历程中,为什么审美会有推动作用,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我们的字体没有一个由象形文字演变到篆书、篆书到隶书、隶书又到草书、行书乃至楷书的一个进化过程,而是一成不变,一直将象形文字沿用至今,那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会像现在一样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文字每一个发展阶段,其大的背景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多方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得到的结果。而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叫“审美疲劳”,怎么就出现了审美上的“疲劳”呢?韩愈认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若揭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意思是每天早晚都能看到的东西,我们谁也不会去关注它,当看到那些异乎寻常的东西,人们就会一起观看议论。如果都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特色,即使不会被当时的人们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于后世。家里的东西都是经常依赖频繁使用的,但是你自己珍视的宝贝,一定不是寻常的东西。为什么常在我们身边的东西我们注意不到,而奇特的新物件总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以至“共观而言之”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疲劳问題。人总是喜欢新奇的东西刺激我们的视觉,从而在大脑中产生兴奋愉悦和好奇的情感。韩愈早在他那个年代便发现了这问题,审美视觉领域里一种带规律性的现象:司空见惯的“常物”很容易引起视神经的“钝化”、“休眠”,难以激发机体的反射活动而在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相反,“异”和“怪”的东西往往能给人以不同的感知,并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审美愉悦感油然而生。书体经历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意味着新旧事物的不断更迭,每一个象形文字就像一幅抽象却又形象的画作,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的甲骨文已经开始逐步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的特征。甲骨文也算得上是最早的“书法作品”。汉字演变的过程,不外象形文字、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大结构类型。殷商到战国的一千多年间,文字的体势因时代先后、列国分疆,所以显得比较复杂。但是文字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就单从一个“象”字来说,甲骨文中的象却是一个象的轮廓形象(图一),虽生动活泼,但真正地书写起来,笔画就过于繁杂。殷商、西周时期金文的出现,汉字开始由繁趋简。而不管怎么样的演变简化,每当有新的一种书体出现之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时候人们会品评,会议论这一书体的特征,而这一过程就是审美。用我们所讲的眼睛去看,去观察所要了解的对象,这也是审美感知中视觉的感知,书体的变化也在审美感知中见微知著。每一个文字都是由横、竖、撇、捺、点这些看似简单的笔画构成,简单的事物往往组合在一起就变得不同寻常了。“字”这个活跃的生命体是由骨、筋、血、肉构成的。其中,“血生于水,肉生于墨”,“墨浓而浊,其性犹肉,故日肉生于墨,血贵燥湿合度,燥湿合度谓之血肉。肉贵肥瘦适中,肥瘦适中谓之肉莹”。在对书体的审美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单品味逐个笔画的韵味,也要品味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的笔墨意趣,不是单纯的一笔写的出彩,而是每个字都有血肉筋骨在里面,像人一样,又要有人的精气神在里面。书法讲求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意境美等,这些美都是要在审美的感知中获得,你不去“审”,怎能发现其中之“美”呢。

二、审美想象中悟书体变化之“趣”

审美想象是一种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古代的宇宙观、认识论和社会的发展,为审美想象提供了特定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前提。欣赏书法不是看它有多么好看,不是看它是不是写的帅气潦草,而是要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整个篇幅都要面面俱到,这就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原因。不是凑热闹而已,而是要欣赏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和意境。人们在欣赏一幅作品的同时也会产生多种联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创作行书作品《兰亭序》时,邀约了浙东一带的名士在兰亭“修禊事”,也就是临水踏青、郊外宴集的游春活动。《兰亭序》中就这样描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众人临“曲水”而坐,行“流觞”之戏,众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从此可以想象到那时的热闹场面,天气晴朗又有微微和风,有崇山和高大茂密的竹子环绕,又能听到水流湍急的声音,这恐怕是生活在嘈杂喧嚣的城市中每个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单是想象这画面,就美得已经不象话了,这只是一段环境的描述,就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若是你看到《兰亭序》的书迹(图二),你就更能感受到那时王羲之的心境。

《兰亭序>中用笔、线条与布局等完美结合,融千万种变化于一体,整幅作品达到了极为和谐的状态,极富气韵意境之美。从视觉角度而言,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对于行书与草书来说更是如此,线条最单纯,却在千变万化中最具表现力。《兰亭序》中对于线条的把握造就极致的美感,粗与细,凝重与飘逸,古朴与清秀,浓墨与飞白等体现出了生动形象的气韵之美,起伏变化的过程便是节奏与韵律张扬的过程。纵观全文,几乎每个字都形态各异,在宽与窄,长与短,方与扁之间纵横驰骋,在峰回笔转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王羲之所营造的磅礴的艺术世界中,极尽想象之美。每一个字都在圆实与虚幻之间展现着十足的张力,线条优美流畅与笔墨轻重粗细的变化,无一不体现着如音乐一般的韵律美与和谐美,整幅作品变幻无穷,生机盎然,不但充满着情感的意蕴,更在字里行间令人赏心悦目,如获至宝。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韵律之美营造着难以形容的气韵意境之美,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审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兰亭序>,毫无疑问,将这种难以言喻的美以高度的概括性跃然于纸上,体现出了非凡的神采。也正是这幅传世经典佳作,能让我们现代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美景,感悟书家创作的心境。不只是在《兰亭序》中可以引发审美的想象与联想,在每一种书体,每一幅作品,每一位书家,都能引发我们每个人的审美想象,也得益于这种想象,让一代又一代书法家能够悟到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为以后文字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审美情感中知书体变化之“情”

什么是审美?首先我认为,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其次,审美也是一种能够产生愉悦感的活动。古人擅托物言志,寄意于物,借景抒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作为欣赏者,要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必定也要怀有审美的感情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深处的声音。

同样我们也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体会到他的内心独白。他感慨人的一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然人与人之间各有不同,有着不同爱好,不同的性格,但都会“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会“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止是这流传千年的《兰亭序》书作中的诗句富于感情,从作品中也能够体现王羲之在“即兴”写下的这段“天下第一行书”中富含的情感色彩。细细品味这幅作品,涂改之笔较少,字迹端正道媚,不见潦草。他运笔从容,一气呵成,笔势劲敛。笔画长短合度、肥瘦相宜、曲直兼备、刚柔并济、富于变化,字与字之间相互映衬,各显姿态。结合诗句共同赏析,诗词前部分描写作者与友人之间在兰亭游春活动之景,后半部分则感慨人生生死由命的不得已,乐极生悲,上升到了对“生”与“死”这千古命题的讨论上来,这种转变令人费解且引人争议,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奥妙所在。这里面儒道思想兼备,带来的快乐都是表面的、短暂的、稍纵即逝的,生之快乐最终会因为死亡的到来而终止。王羲之从山水之乐转到人生之悲,由浅入深,落到忧患意识上来,值得我们深思。在品评这幅作品之时,诗词与书法结合欣赏,更能够感受到书法家内心真正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是充满情感的,这种情感也是每一位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必要的因素,只有情到深处,才能自然地流露在作品中。而作为观赏者,也需要在审美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才会真正体会古人当时的心境吧。行书如此,草书亦如此;草书如此,楷书亦如此。不论书体如何变化,审美情感都寓于其中,需要耐心细致的品味,才能知其中之“情”。

四、总结

我们人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的享受。我们不仅按照美的标准改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标准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书体变化之美,变化之趣,变化之情在审美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法艺术是我们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审美经验中的感知、想象、情感对书体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它就好似一道调味品一样,为我们书法艺术这桌美味盛宴调色调味,使我们更能在审美过程中体会书法书体演变产生的美妙的旋律,妙趣横生的背景故事,以及情感饱满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朱新光.书法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美术大观.2010 (9)

[2]孟子·告子章句上

[3]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

[4]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 02

[5]岳亮.论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特色.兰台世界.2012 (36)

[6]陈碧,山水之乐,生死之悲一一王羲之《兰亭序》思想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9 (3)

猜你喜欢

兰亭序书体王羲之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你会背《兰亭序》吗?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
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