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涛:越走近,便越敬畏孩子

2018-08-04方程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1期
关键词:桌子幼儿园活动

特约记者_方程

越走近,便越敬畏孩子。正是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带给了她一种思考的习惯。

何涛很谦虚,很好学,很爱思考。这个世界上太多东西不懂,她觉得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不管别人是比她年龄小还是如何,只要是说得对的,她都能接受。她说:“想要提高自己,就需要不停地谦虚,不停地接纳,才能成长。”

见到何涛老师时,她正带班上的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孩子踩在塑料高跷上,手中提着绳子,“吧嗒吧嗒”往前走。笔者尝试,踩翻,再尝试,再踩翻:“真厉害啊,小班的小朋友!”“这也没什么,你要相信他们,能够做到。”何涛一谈起她的课程,就停不下来,笑眯眯的,眼角开出一朵小花,真好看。

37岁,开始真正思考教育

何涛1990年毕业于成都幼儿师范学校,20岁参加工作,1992年来到蒲江北街幼儿园,至今已是28年。为什么要选择“幼教”,她直言当时想法很简单,来自农村的孩子为了“脱农皮”,向往城市中的生活,所以选择了幼师。

说到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何涛直摆头。她觉得自己年轻时的观念真落后,也并没有真正觉得3-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带娃,并没有真正帮助一些孩子改正缺点,得到进步。看到当初自认为很乖的孩子到了小学后发展并不好,她自责极了。

随着对自己教育效果不满意的增多,也随着阅历的沉淀,她更加懂得了在一个人的成长路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37岁的她越来越感悟到:作为教师,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专业能力才能引领孩子长远、持续的发展。自己以往所认为的“听话、可爱”的孩子,不调皮捣蛋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看法太片面。往深入想,人的一生绝对不仅仅需要良好的交往能力,还有更多能力需要提升。比如坚持、任务意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

她的第一个尝试,从最触动她的反思入手:决心不再让自己班上的孩子将掉笔的习惯带到小学去,何涛从小班开始教孩子们如何认识笔、认识笔的家,她让孩子思考笔掉了应该怎么办,以及通过标识方式、给孩子更多时间让他们自己收拾等,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用笔习惯。活动效果很好,一学期之后班上再没一个孩子掉过笔。

能这么坦诚地说自己不行的人不多,何涛算一个。何涛说,她很笨拙,也很平庸。但她就咬着牙开始悟、悟、悟。何涛说,如果人生到了30、40岁,都还不思考自己,这是不行的。

不自作主张,将问题还给孩子

“以前我的理论都是说在口上,理论再丰富,但是没实践在孩子身上的,都是空谈。” 于是何涛改变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逐渐开始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她越来越多地观察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以及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做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但初期的这些活动都是更多站在教师立场去思考的,没有以儿童为本位。让她意识到这一点,是陶红,一位当时幼儿园的业务园长。

那是一次关于风筝的活动。孩子们带风筝到幼儿园,风筝宽宽的,不容易进门。何涛便建议孩子们把风筝横着拿进门。这时陶红老师便问她:“除了这个办法,你听过孩子的声音吗?”

有时候孩子们说出来的在大人看来无厘头的想法,是否就真的不可行?不让他们去试试,怎么知道。这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尊重,让她会了如何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随后,在一次种植的活动里,孩子们希望把树种在花盆里,何涛知道这是不合理的,她按捺住了自己,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将树种进了花盆。自然,随着树根的长大,小小花盆不能容纳,树死掉了。大家很好奇,猜测了很多天马行空的答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一系列的比较活动就接着展开了……通过这些活动,何涛逐渐摸索,将以教师为主的活动真正转变成了以儿童为主的活动。

越走近,便越敬畏孩子。正是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带给了她一种思考的习惯。

何涛很谦虚,很好学,很爱思考。这个世界上太多东西不懂,她觉得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不管别人是比她年龄小还是如何,只要是说得对的,她都能接受。她说:“想要提高自己,就需要不停地谦虚,不停地接纳,才能成长。”

反思型教师,反思,就是一个教师成长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而经过这些改变,何涛也越来越认可自己。

一期一课程,做学习型教师

何涛爱思考,尽管幼儿园允许何涛不写教案,但她所有的活动都会反复琢磨。她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将《3-6岁儿童发展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了不下几十遍,一词一句解析。家里的客厅、卧室甚至卫生间都随处可见学前教育专业书籍。她还自觉用《纲要》《指南》精神评价自己的活动,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学习中,她学会了用专业的视角去观察孩子,读懂孩子,支持孩子。

源于对幼儿生活价值的越来越认可,生活课程成为了何涛的最爱。她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她和孩子共同生成的。对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事、物,她总能看见背后的价值。站在一个小点上出发,何涛老师总能挖掘出比别人更多更全的教育内容。她一直坚定地认为:忽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就没有高质量的学习,孩子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还未搬新园区时场地较窄,活动需要把桌子移到过道。每次保育老师搬桌子,孩子们就兴奋地跃跃欲试。很多老师都会让孩子走开,害怕出安全事故,但何涛坐不住了:“经过这么些年,我冥冥中总能知道他们最想做什么。”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考和自己的实验后,何涛吆喝孩子们搬起了桌子。

当然,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请小组长搬桌子的时候,其他孩子都不走,操作起来很困难。所以她就在小组长抬桌子时,照相记录,之后请小组长总结抬桌子不成功的原因。何涛还把照片放出来给孩子们看,一一对应孩子们的行为,也表扬了表现好的小朋友。第二次再搬桌子的时候,大家就很自觉了。

如何让自己不受伤、几个人合作合适,抬出去后桌子如何摆放等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孩子的操作需求,还提升了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这个过程,走得很累,但结果绝对是好的。

培养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孩子,不给孩子亲身操作的机会,如何去培养?生活中处处充满的挑战和教育契机一一错失,孩子的发展就只能停留在原地。何涛已经做了十几个课程,她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每学期制作一个精品课程,让孩子真正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不断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连续六年,她的案例交流都是全园的第一名。每次全园交流中,她对孩子的解读能力及生成课程的能力总能给北幼的教师很多启示,在她的带动下教师们纷纷将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她成为了幼儿园的课程专家。并多次在北幼联盟会议、幼儿园各级各类参观接待、培训中进行生活教育案例交流,受到一致好评。

何涛:“因为我认可专业,所以想要在专业上走更远。”

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必备的能力。而何涛认为,正是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带给了自己思考的习惯

走出去,世界更广阔

何涛最喜欢虞永平老师的一句话:“幼儿园的课程就是行为课程。”让孩子一直停在一个地方,是不能够有更大发展的,必须拿事情给他做。何涛说,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就是要不断给他“找麻烦”。

她认为,所谓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以及对生活资源的高效利用。为了促进孩子更大的发展,打开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掌握更多能力,何涛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且她所有的活动,都会给孩子们分配任务,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012年,她带着中班的孩子们走进农家乐,让家长变身客人,孩子成为小小服务员。有的孩子专门负责端茶,还有的孩子要给客人抬椅子,引导他们入座。他们还要收拾桌子,择菜,给爸爸妈妈添饭,打扫卫生。摆碗筷的过程非常考验孩子:一张桌子摆十副碗筷,涉及点数;如何把这些碗筷的间距摆得均匀好看,又涉及目测能力……整个上午孩子们忙活得不停歇。很辛苦,但大家都很快乐。家长们谈到这个活动时,笑得合不拢嘴:“平时都是我们照顾他们。可是我发现,自从这次之后,我家孩子越来越会照顾别人了,也有了服务他人的意识。”

蒲江是茶叶之乡。一次,一个孩子回家采茶挣了一百多元后,简直不敢相信。何涛看到了孩子为了挣钱付出的专注与坚持,认为这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体会必须付出才有收获。于是,她联系茶园老板,开展了“亲子采茶”系列活动。她希望让孩子体会挣钱的不容易,体会父母的辛劳与付出,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力。当然采茶活动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家乡,了解茶的一些知识,培养对家乡的认同感。

通过采茶,孩子们挣得了88元钱,如何用钱?何涛又进一步带着孩子们走进超市,让他们用自己挣的钱买想买的东西。这其中有规则意识的建立,对数的初步运算,如何平均分配的问题,以及孩子们有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更加珍惜金钱的意识,对金钱更加有概念了。

何涛不仅爱研究课程,也热爱写作,她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学前教育》2017年1月刊上曾一次性发表了她撰写的《亲子采茶共成长》《让积木变光滑》两篇原创课程文章,足足占了5个版面。这是极为难得的,也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何涛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她和孩子共同生成

做一个“三赢教师”

何涛有点执拗,并且有完美倾向,做每个活动都想让教育效果最大化。她对自己要求高,对别人要求也高。这样的完美主义者,与别人总是有点格格不入的,可何涛并没有。她说,在做生活课程的过程中,虽然前期表面上给其他老师带来了麻烦,但实际上和她搭班的老师都喜欢她,特别是保育老师。

她说,保育老师和带班老师一定要互相合作,换位思考。保育老师一般年纪比较大,她们每日操心孩子的一日生活,是很累的。所以老师要试着帮她们减轻负担。

凡是在生活中保育老师做的事,只要何涛觉得对孩子有帮助,她就让孩子们自己做。孩子成长,保育员解放,锻炼老师的能力,这是三赢的方法。

那是2016年的仲夏,保育姚老师为了给孩子们换上凉爽的席子,准备在大太阳下晒席子。何涛便问孩子们:“太阳这么大,姚老师要帮这么多小朋友晒席子,怎么办呢?”孩子们纷纷要求帮忙。“可是很热,你们怕吗?”“不怕!”然后在姚老师的指挥下,每个小朋友就扛着自己的小席子铺到操场上了,过后又自己收回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专注力、吃苦耐劳的毅力都让她和姚老师非常感动。

如今,保育姚老师也有了锻炼孩子的意识,鼓励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不仅如此,她与新老师们也相处融洽。不仅教她们怎么教育孩子,还要教她们如何与人相处,与家长相处。她告诉新老师,教书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她笑着说:“不知是不是我运气好,和我搭班的年轻人都特可爱。”与人为善,心中充满阳光,看到的便总是别人的优点。

誓要“坐穿”一线岗位

当被问及现在是否是幼儿园课题组骨干时,何涛老师不好意思的笑了:“应该是吧……我也不知道,我从不追求这些的。”

她只专注地做。

目前,何涛是蒲江北街幼儿园一线教师中年龄最大的。因为她丰富的经验,园领导曾两次把她调到后勤做管理,专门指导教师,可最终她都申请回到一线。她觉得离开孩子,对教育的实践之路就会缺乏鲜活的生命,专业成长之路就会纸上谈兵。她想要的,不过就是一直在一线,能够一直钻研下去,然后用专业带给孩子们更多雨露阳光。

“因为我认可专业,所以想要在专业上走更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她不在乎名和利,她只享受做事的过程。这是她从亲家公身上学到的人生哲理。亲家公是一个书法家,放弃了部队军衔,从十几岁一直坚持写字。他曾说:“做事哪能没有寒与辛?”这句话带给她很多感动。

“不要有杂念地去做事,自己认可自己,这种快乐就足够了。而且当你将孩子教育得很好的时候,家长也会很认可你,这让我足够满足。”

几十年,离不开了

何涛不打麻将,喜欢跳广场舞,尤其喜欢看专业书。

最近的一个假期,她看了《自然教育》。她觉得读书能带给她思考的习惯,打开她的教育视角。何涛觉得自己说不清楚到底好在哪儿,但:“看书跟不看书就是不一样,看着看着就和我平时的经验吻合了,我越看越有劲儿!”

今年,何涛已经48岁了,就快要退休了,说到这里,何涛第一次哽咽……

要说幼儿教育带给了她什么,她觉得,除了让她在专业成长上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她学会了思考人生,也让她更自信。

“退休以后,我可能会成为一个技术型广场舞的专业户,可能会带孙子……但只要有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事,我一定去做!”何涛说。

猜你喜欢

桌子幼儿园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擦桌子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拼桌子
打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