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7—2016年全球柿、杏与李生产变动分析

2018-08-02

中国果业信息 2018年7期
关键词:减幅美洲增幅

【导读】柿、杏、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单列统计的20余种水果中的三类。从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看,这三类水果无论是收获面积还是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但增速有放缓趋势,尤其是收获面积渐趋稳定。亚洲占全球杏、李生产的比重有所提高,但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有所降低;欧洲占全球柿生产比重小幅提高,但占全球杏、李生产的比重不同程度降低;美洲和大洋洲占全球柿、杏、李生产的比重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而非洲占全球杏、李生产的比重有不同程度提高。

柿(统计项名称“Persimmons”)、杏(统计项名称 “Apricots”) 与李 (统计项名称 “Plums and sloe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单列统计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落叶果树。统计数据表明,2007—2016年全球柿、杏和李生产总体都呈稳中有增态势,尤其是柿生产基本上是稳步增长,增长幅度居三类水果之首。

一、柿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2007—2016年,全球柿生产稳步增长,仅产量在2010年前后稍有波动(见图1)。2016年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03.00万hm2和543.04万t,同10年前的2007年相比,收获面积增加了30.46万hm2,产量增加了169.36万t,增幅分别达41.99%和45.32%。

图1 2007—2016年全球柿生产变化

全球柿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占全球柿产量的90%以上;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少量柿生产,而非洲没有柿生产统计数据。亚洲柿生产又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亚洲柿产量的95%左右;欧洲柿生产则全部集中在南部地区,美洲柿生产99%以上集中在南部地区,大洋洲柿生产集中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地区(简称澳新地区)。亚洲东部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与西部地区的阿塞拜疆,欧洲南部地区的西班牙,以及美洲南部地区的巴西等为全球柿主产国,产量合计占全球柿产量的95%以上。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柿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柿产量的3/4。

从各大洲的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亚洲、欧洲和美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增加,而大洋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则有不同幅度减少;欧洲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而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表现为不同程度降低(见表1)。其中,亚洲柿收获面积稳步增长,产量除2010年略有起伏外,其他年份都表现为不同幅度增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分别增加了29.43万hm2和145.07万t(增幅分别达41.43%和42.02%),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39个和2.10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97.54%和90.29%);欧洲柿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而且增幅较大,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03万hm2和24.21万t(增幅分别达157.18%和201.69%,年均增幅分别达11.36%和13.38%),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73个和3.46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1.64%和6.67%);美洲柿生产波动性较大,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与2007年基本持平,但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则出现明显下降;大洋洲柿生产波动性也较大,但总体呈萎缩态势,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也进一步降低。

从区域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全球大多数区域柿生产均有不同幅度增加(见表1)。其中,亚洲东部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柿产区,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29.18万hm2和138.00万t(增幅分别为41.94%和42.50%),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04个和1.69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95.87%和85.22%),占亚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35个和0.32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98.29%和94.38%);欧洲南部地区作为全球第二大柿产区,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03万hm2和24.21万t(增幅居各区域之首,分别高达157.18%和201.69%),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73个和3.46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1.64%和6.67%);亚洲西部地区作为全球第三大柿产区,柿生产相对稳定,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增加了0.02万hm2和0.42万t(增幅分别为1.73%和2.51%),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0.41个和1.31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1.03%和3.13%),占亚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41个和1.34个百分点(分别降至1.06%和3.47%);美洲南部地区是美洲最大的柿生产区域,也是全球第四大柿产区,2007—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稳中略增,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占美洲柿生产的比重却稳中略增。

表1 2016年全球五大洲及重点区域柿生产情况

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样本数。下同)中,超过半数的国家和地区的柿生产表现为不同幅度增长。其中,2016年产量在1万t以上的有中国大陆、韩国、西班牙、日本、巴西、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台湾、意大利、以色列和伊朗等11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2016年柿收获面积和产量合计分别达102.92万hm2和542.15万t,分别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99.93%和99.84%(见表2)。上述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和西班牙2016年柿收获面积较10年前的2007年增加1万hm2以上,中国大陆、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台湾、阿塞拜疆、伊朗和韩国等2016年柿产量较2007年增加1万t以上,日本和以色列2016年柿产量较2007年减少1万t以上;亚洲东部地区的中国大陆10年间净增加的收获面积和产量最多,分别达29.34万hm2和135.29万t;欧洲南部地区的西班牙柿收获面积和产量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297.98%和364.78%;亚洲东部地区的日本减少的柿收获面积和产量最多,分别达0.28万hm2和1.19万t;亚洲西部地区的以色列柿收获面积和产量减少幅度最大,分别达69.21%和27.71%。

表2 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柿生产情况

在中国大陆,柿栽培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大,农业部门仅对其产量进行了统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收获面积为估算数据,产量大多数为中国官方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作为全球最大的柿生产国,2007—2016年中国大陆柿生产稳步增长(见图2),占全球及亚洲柿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6年中国大陆柿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45.85%和52.56%,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40个和3.43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90.63%和72.32%),占亚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81个和5.53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92.91%和80.09%),占亚洲东部地区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54个和5.60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94.53%和84.86%)。

图2 2007—2016年中国大陆柿生产变化

除中国大陆以外,韩国、西班牙、日本、巴西和阿塞拜疆等是全球柿生产规模相对较大、且近几年产量保持在10万t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第二大柿生产国,2007—2016年韩国柿生产虽然有起伏,但相对稳定,其中,收获面积在2.70万~3.20万hm2间小幅波动,产量在40万t左右小幅波动(见图3、图4),收获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居全球第2位,2016年其收获面积较10年前的2007年减少了0.06万 hm2(减幅1.96%),产量却较2007年增加了1.01万t(增幅2.55%),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23个和3.12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2.75%和7.47%),占亚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2.81%和8.27%(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25个和3.18个百分点),占亚洲东部地区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2.86%和8.77%(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28个和3.41个百分点)。

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柿生产国,2007—2016年柿收获面积呈持续减少态势,只是减幅较小,由2.30万hm2多减少至2万hm2余;与此同时,产量却出现较大的波动,多数年份保持在24万t左右,并于2013年被西班牙超越,位居全球第四;2016年日本柿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减少了0.28万hm2和1.19万t(减幅分别为12.07%和4.86%,收获面积年均减幅仅1.42%),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1.98%和4.29%(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22个和2.26个百分点),占亚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2.03%和4.75%(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24个和2.34个百分点),占亚洲东部地区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2.07%和5.03%(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27个和2.51个百分点)。

作为欧洲最大的柿生产国,2007—2016年西班牙柿生产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05万hm2和24.44万t(增幅分别达297.98%和364.78%,年均增幅分别达17.33%和19.35%),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1.36%和5.73%(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87个和3.94个百分点),占欧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83.12%和85.99%(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9.41%和30.17%),收获面积自2012以来一直稳居全球第四,产量自2013年以来跃居全球第三。

图3 2007—2016年韩国、西班牙、日本、巴西和阿塞拜疆柿收获面积变化

图4 2007—2016年韩国、西班牙、日本、巴西和阿塞拜疆柿产量变化

作为美洲最大的柿生产国,2007—2016年巴西柿生产虽然总体稳定,收获面积一直保持在0.80万hm2以上,但产量波动较大,在15万~20万t间波动,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01万hm2和0.12万t(增幅分别为1.35%和0.74%),占全球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0.79%和2.97%(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32个和1.31个百分点),占美洲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98.74%和99.56%(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88个和0.14个百分点),占美洲南部地区柿收获面积的比重提高至98.79%(较2007年提高了0.39个百分点)、占美洲南部地区柿产量的比重却降至99.59%(较2007年下降了0.10个百分点)。

作为西亚地区最大的柿生产国,2007—2016年阿塞拜疆柿收获面积稳步增长,与此同时,产量也在波动中增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28万hm2和1.45万t(增幅分别达42.13%和11.30%),占全球及亚洲柿收获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至0.92%和0.94%(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000 9个和0.004个百分点),占全球和亚洲柿产量的比重却分别降至2.63%和2.91%(较2007年均降低了0.80个百分点),不过,占亚洲西部地区柿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却有较大提高,分别提高到89.02%和84.11%(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5.30个和6.64个百分点)。

二、杏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2016年全球杏生产虽然有波动,但总体呈稳中有增态势(见图5),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为56.80万hm2和388.12万t,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6.00万hm2和58.70万t,增幅分别达11.81%和17.82%,但产量与历史最高产量409.32万t(2013年)相比仍然减少了5.18%。

全球杏生产相对分散,亚洲约占2/3,欧洲约占1/5,非洲约占10%,美洲和大洋洲占比相对较小。亚洲杏生产以西部地区产量最大 (约占40%),其次是中部地区 (约占1/3 )和南部地区(约占 1/5);欧洲杏生产以南部地区产量最大(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东部地区(占1/4左右)和西部地区(约占15%);非洲杏生产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占95%左右;美洲杏生产以北部地区产量最大(约占2/3),南部地区约占 1/3;大洋洲杏生产集中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两国。亚洲西部地区的土耳其、中部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南部地区的伊朗(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伊朗归并在亚洲南部地区进行统计,与其实际地理位置存在差异——笔者)与巴基斯坦,非洲北部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和埃及,以及欧洲南部地区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西部地区的法国等是全球杏主产国,产量合计约占全球杏产量的2/3。

图5 2007—2016年全球杏生产变化

从各大洲的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亚洲和非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增加,美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减少,欧洲杏在收获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仍然出现了小幅增加,而大洋洲杏在收获面积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产量却出现了大幅减少;亚洲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而欧洲和美洲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表现为不同程度降低 (见表3)。具体来看,2007—2016年亚洲杏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6.13万hm2和45.52万t(增幅分别为19.24%和23.30%),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逐步提高至66.90%和62.06%(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4.17个和2.76个百分点);欧洲杏收获面积相对稳定,在10万hm2左右小幅波动,而产量则出现较大波动,2016年收获面积较2007年减少了0.80万hm2(减幅7.49%),但产量却较2007年增加了7.50万t(增幅9.76%),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17.44%和21.75%(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3.64个和1.60个百分点);非洲杏生产虽然总体呈增长态势,但起伏较大,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虽然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56万hm2和9.02万t(增幅分别达8.39%和21.25%),但与2011年的历史最高纪录相比,仍然减少了1.41万hm2和14.01万t(减幅分别达16.38%和21.41%),2016年收获面积占全球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降低了0.40个百分点(仅12.71%),不过2016年产量占全球杏产量的比重却较2007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 (达13.25%);美洲杏生产虽然有起伏,但总体呈持续萎缩态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减少了0.24万hm2和2.41万t(减幅分别达23.89%和19.02%),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也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63个和1.20个百分点(分别降至1.34%和2.64%);大洋洲杏收获面积则在波动中增长的同时,其产量却表现出持续减少态势(仅2015年稍有起伏),2016年收获面积较2007年增加了0.35万hm2(增幅62.54%),但产量却较2007年减少了0.93万t(减幅44.63%),占全球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0.50个百分点(达1.61%),占全球杏产量的比重却较2007年降低了0.34个百分点(仅占0.30%)。

表3 2016年全球五大洲及重点区域杏生产情况

从区域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亚洲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非洲北部地区,以及欧洲南部地区等区域的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增加,亚洲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和非洲北部地区等区域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亚洲南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欧洲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美洲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等区域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大都有不同幅度减少,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均有所降低。其中,作为全球最大的杏产区,亚洲西部地区杏收获面积稳步增长,2016年较2007年增加了2.65万hm2(增幅19.41%),占全球及亚洲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1.82个和0.06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28.67%和42.86%);不过,其产量波动性很大,多数年份保持在90万t以上,个别年份产量不及最高年份产量的一半(如2014年仅44.25万t)。亚洲中部地区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则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占全球和亚洲杏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2.53万hm2和47.49万t(增幅分别为44.06%和156.41%,产量年均增幅高达11.09%),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3.26个和10.84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14.56%和20.06%),占亚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3.75个和16.78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21.76%和32.32%)。非洲北部地区杏生产尽管波动性较大,但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仍然分别增加了0.82万hm2和11.92万t(增幅分别达13.42%和32.48%),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17个和1.39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12.14%和12.52%),占非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4.24个和8.01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95.51%和94.50%)。欧洲南部地区作为欧洲最大的杏产区,2007—2016年杏生产在波动中呈增长态势,占欧洲杏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56万hm2和6.31万t(增幅分别为12.34%和15.18%),占全球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0.04个百分点(提高至9.03%),占全球杏产量的比重则较2007年下降了0.28个百分点 (降至12.34%),占欧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9.14个和2.67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51.78%和56.74%)。美洲北部地区作为美洲最大的杏产区,2007—2016年杏收获面积基本呈持续减少态势,产量尽管有所波动,但也呈减少态势,占全球及美洲杏生产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减少了0.13万hm2和1.64万t(减幅分别达23.95%和20.25%),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33个和0.80个百分点(分别降至0.71%和1.67%),占美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05个和0.98个百分点(分别降至52.63%和63.14%)。

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近2/3的国家和地区杏生产表现为不同幅度增长。2016年杏产量在1万t以上的有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等38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2016年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合计分别达54.79万hm2和381.07万t,分别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96.46%和98.18%;其中,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尔及利亚、意大利、巴基斯坦、西班牙、法国和埃及等9个国家的杏产量在10万t以上,2016年这9个国家杏收获面积和产量合计分别达35.49万hm2和270.81万t,分别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62.48%和69.78%(见表4)。同10年前的2007年相比,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等3个国家2016年杏收获面积增加了1万hm2以上,其中,土耳其增加最多,达2.70万hm2,增幅达27.94%;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南非等3个国家2016年杏收获面积减少相对较多,但净减少量均不足1万hm2,减少最多的为俄罗斯,也仅0.60万hm2,减幅为33.21%;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和阿尔及利亚等3个国家2016年杏产量增加了10万t以上,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增加最多,达43.21万t,增幅达187.88%;巴基斯坦、伊朗和叙利亚等3个国家2016年杏产量减少相对较多,均在4万t以上,其中,巴基斯坦减少最多,达6.25万t,减幅达26.04%。

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是近几年杏产量一直稳居全球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杏生产第一大国,2007—2016年土耳其杏收获面积稳步增长(见图6),产量也在波动中增长(见图7),占全球及亚洲杏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6年土耳其杏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2.70万hm2和17.24万t(增幅分别达27.94%和30.92%),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75个和1.88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21.80%和18.81%),占亚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22个和1.76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32.58%和30.31%),占亚洲西部地区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5.07个和5.39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76.02%和77.32%)。

作为中亚地区最大的杏生产国,2007—2016年乌兹别克斯坦杏生产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仅收获面积在2008年前后有所起伏 (见图6、图7),占全球及亚洲杏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全球排位也有所提高。2016年乌兹别克斯坦杏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2.02万hm2和43.21万t(增幅分别达56.13%和187.88%,年均增幅分别达5.22%和12.50%),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81个和10.08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9.90%和17.06%),占亚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3.49个和15.71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14.79%和27.49%),占亚洲中部地区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5.25个和9.30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67.97%和85.04%);收获面积和产量全球排位均升至第二。虽然收获面积不及土耳其的一半,但产量已经与土耳其接近,2014年因土耳其产量大减,乌兹别克斯坦杏产量还曾跃居全球首位。

表4 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杏生产情况

伊朗曾是全球第二大杏生产国,在经历了2007—2009年的持续增长后,2010—2012年出现大幅萎缩,之后虽有恢复性增长,但与2009年的收获面积和产量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见图6、图7)。2016年伊朗杏收获面积较2007年增加了1.04万hm2(增幅23.62%),较2009年减少了2.83万hm2(减幅34.19%),占全球、亚洲及亚洲南部地区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虽然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 0.91个、0.51个和 7.02个百分点 (分别为9.58%、14.31%和57.19%),但较2009年却分别下降了5.43个、8.41个和8.49个百分点;2016年产量较2007年减少了6.11万t(减幅16.65%),较2009年减少了12.90万t(减幅29.65%),占全球及亚洲杏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3.26个和6.09个百分点(分别降至7.89%和12.71%)、较2009年分别降低了3.70个和6.94个百分点,占亚洲中部地区杏产量的比重则较2007年提高了4.78个百分点(提高至58.92%)、但较2009年下降了2.97个百分点;收获面积和产量全球排位也由第二降至第三。

作为非洲最大的杏生产国,2007—2016年阿尔及利亚杏生产虽然总体呈增长态势,但波动性较大(见图6、图7),占全球及非洲杏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6年阿尔及利亚杏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72万hm2和14.03万t(增幅分别为23.01%和120.53%),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61个和3.08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6.73%和6.62%),占非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6.30个和22.47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52.98%和49.92%),占非洲北部地区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4.33个和21.09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55.47%和52.83%);收获面积全球排位由第五升至第四,产量全球排位由第八升至第四。

作为欧洲最大的杏生产国,意大利杏收获面积在全球来讲相对较小,排名一直未进入前六,但产量却一直排名全球前五。2007—2016年意大利杏生产虽有起伏,但相对稳定,收获面积在1.90万hm2左右小幅波动,产量多数年份保持在22万t左右(见图6、图7)。2016年意大利杏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26万hm2和2.24万t(增幅分别为16.00%和10.46%),占全球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0.12个百分点(提高至3.33%)、占全球杏产量的比重则较2007年降低了0.41个百分点 (降至6.11%);占欧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3.87个和0.18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19.10%和28.08%),占欧洲南部地区杏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提高至36.88%),但占欧洲南部地区杏产量的比重却较2007年降低了2.11个百分点(下降至49.49%)。

杏在中国水果生产中属于小水果,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官方统计数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数据(中国杏实际生产数据应远大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数据),2007—2016年中国杏生产稳步增长(见图8),占全球及亚洲杏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中国杏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62万hm2和1.92万t(增幅分别达47.88%和50.55%),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83个和0.32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3.38%和1.47%),占亚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98个和0.43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5.06%和2.38%),占亚洲东部地区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13.92个和15.01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48.90%和34.35%);收获面积全球排位第六,产量全球排位第18名。

图6 2007—2016年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杏收获面积变化

图7 2007—2016年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杏产量变化

另外,作为传统的杏生产大国,2007—2016年巴基斯坦杏生产持续萎缩,占全球及亚洲杏生产的比重不断降低,产量全球排位由曾经的第三降至第六,但收获面积仍然位居全球前五。2016年巴基斯坦杏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减少了0.48万hm2和6.25万t(减幅分别达15.34%和26.04%),占全球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49个和2.71个百分点(分别降至4.66%和4.58%),占亚洲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2.84个和4.92个百分点(分别降至6.96%和7.38%),占亚洲南部地区杏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7.82个和1.21个百分点(分别降至27.82%和32.40%)。

图8 2007—2016年中国杏生产变化

三、李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2007—2016年全球李生产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稳中有增态势(见图9),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达265.11万hm2和1 205.08万t(产量创历史新高),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27.80万hm2和249.10万t,增幅分别达11.71%和29.06%。

图9 2007—2016年全球李生产变化

全球李生产分布相对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李收获面积约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80%,产量约占全球李产量的2/3;其次是欧洲,收获面积约占全球的15%,而产量约占全球的1/5;美洲李产量约占全球李产量的8%,但收获面积仅占全球的3%左右;非洲和大洋洲李生产占全球李的比重更小。亚洲李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收获面积占亚洲李收获面积的92%以上,产量占亚洲李产量的84%以上;欧洲李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两区域李收获面积和产量均占欧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40%以上;美洲李生产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两区域李产量合计占美洲李产量的90%以上;非洲李生产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占非洲李生产的2/3以上;大洋洲李生产全部集中在澳新地区。亚洲东部的中国大陆、西部的土耳其和南部的伊朗、印度,欧洲东部的罗马尼亚、西部的法国和南部的塞尔维亚、西班牙、意大利,以及美洲北部的美国和南部的智利等为全球李主产国,其中,中国大陆为全球最大的李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李产量的一半以上。

从各大洲的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亚洲和非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均表现为不同幅度增长,而欧洲和美洲李产量在收获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同幅度增长,大洋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减少(见表5)。具体来看,作为全球最主要的李产区,2007—2016年,亚洲李生产稳步增长,占全球李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45.40万hm2和215.10万t(增幅分别达27.25%和36.57%,年均增幅分别达2.73%和3.54%),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9.76个和5.13个百分点(分别提高到79.97%和66.66%);欧洲李收获面积在波动中不断减少,而产量减少态势还不明显,占全球李生产的比重不断降低,2016年收获面积较2007年减少了18.11万hm2(减幅31.63%),但产量仍较2007年增加了8.48万t(增幅3.32%),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9.36个和4.81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14.77%和21.88%);美洲李生产与欧洲李生产相似,收获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但产量仍然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2016年收获面积较2007年减少了0.70万hm2(减幅7.94%),但产量仍较2007年增加了12.94万t(增幅15.52%),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66个和0.73个百分点(分别降至3.08%和7.99%);非洲李生产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稳中有增态势,占全球李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35万hm2和13.56万t(增幅分别达32.57%和51.57%),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33个和0.56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2.07%和3.31%);大洋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虽然2016年较2007年分别减少了0.14万hm2和0.97万t(减幅分别达32.26%和32.85%),但自2008年以来相对稳定,收获面积在0.32万hm2左右小幅波动,产量在2.20万t左右徘徊,不过,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不断降低,分别降至0.11%和0.17%(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07个和0.14个百分点)。

表5 2016年全球五大洲及重点区域李生产情况

从区域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除欧洲南部与西部以及欧洲东部等区域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表现为不同幅度减少外,其他区域李收获面积和产量大都表现为不同幅度增加,尤其是亚洲东部与中部以及非洲北部等区域李收获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见表5)。其中,作为全球及亚洲最大的李产区,2007—2016年亚洲东部地区李生产稳步增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41.21万hm2和186.08万t(增幅分别达26.44%和37.88%,年均增幅分别达2.66%和3.65%),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8.66个和4.82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74.33%和56.21%),不过,占亚洲李收获面积却较2007年降低了0.59个百分点(降至92.95%),而占亚洲李产量的比重则较2007年提高了0.80个百分点 (提高至84.32%);作为欧洲最大、全球第二大李产区,2007—2016年欧洲东部地区李收获面积稳中略降,而产量自2008年以来多数年份保持在110万t左右,较2007年有较大幅度增加,2016年收获面积较2007年减少了4.07万hm2(减幅18.36%),但产量较2007年增加了34.52万t(增幅41.33%),收获面积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降低了2.51个百分点(降至6.82%),但产量占比却较2007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提高至9.80%),占欧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7.51个和12.04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46.21%和44.78%);作为全球第三大李产区,2007—2016年欧洲南部地区李生产萎缩态势明显,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减少了12.88万hm2和12.43万t(减幅分别达40.64%和9.58%),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6.26个和3.84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7.10%和9.74%),占欧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7.29个和6.35个百分点(分别降至48.06%和44.52%);作为美洲最大的李产区,2007—2016年美洲南部地区李收获面积和产量在波动中增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0.43万hm2和9.06万t(增幅分别达13.08%和22.72%),收获面积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提高至1.41%),但产量占比却较2007年降低了0.11个百分点(降至4.06%),占美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则分别提高了8.55个和2.98个百分点 (则分别提高至45.98%和50.79%);作为非洲最大的李产区,2007—2016年非洲北部地区李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较2007年分别增加了1.02万hm2和11.45万t(增幅分别为29.93%和59.74%),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23个和0.54个百分点 (分别提高至1.67%和2.54%),不过,占非洲李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却降低了1.64个百分点(却下降至80.54%),但占非洲李产量的比重则较2007年提高了3.92个百分点(提高至76.79%)。

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变化看,2007—2016年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近2/3的国家和地区李生产表现为不同幅度增长。2016年收获面积较10年前的2007年增加1万hm2以上的仅中国大陆与伊朗,其中,中国大陆增加最多,达41.34万hm2,增幅达26.73%;2016年收获面积较2007年减少1万hm2以上的有塞尔维亚、俄罗斯、罗马尼亚和美国等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塞尔维亚减少最多,达12.21万hm2,减幅达61.03%;2016年产量较2007年增加1万t以上的有中国大陆、罗马尼亚、伊朗、印度、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阿尔及利亚、土耳其、波兰、阿根廷、智利、摩洛哥、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南非、保加利亚、土库曼斯坦、阿尔巴尼亚和利比亚等21年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增加最多,达186.32万t,增幅达38.82%,而罗马尼亚和伊朗净增加量也在10万t以上;2016年产量较2007年减少1万t以上的有塞尔维亚、奥地利、法国、阿富汗、德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叙利亚、以色列、白俄罗斯、中国台湾、肯尼亚和克罗地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塞尔维亚减少最多,达21.75万t,减幅达31.95%,其他国家和地区减少的产量都在10万t以下。2016年李产量排位全球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一半的国家和地区的李收获面积较2007年有不同幅度增加,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李产量较2007年有不同幅度增加,仅塞尔维亚、俄罗斯、法国以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等4个国家2016年产量较2007年有不同幅度减少(见表6)。

李在中国大陆也属于小水果,官方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数据,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李生产国,收获面积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2/3以上、占亚洲李收获面积的92%以上、占亚洲东部地区李收获面积的99%以上,产量占全球李产量的一半以上、占亚洲李产量的80%以上、占亚洲东部地区李产量的97%以上。2007—2016年,中国大陆李生产稳步增长,不过,增长速度已有放缓趋势(见图10)。2016年中国大陆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41.34万hm2和186.32万t,增长幅度分别达26.73%和38.82%,年均增幅分别达2.69%和3.73%;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73.93%和55.29%,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8.76个和5.08个百分点;占亚洲李收获面积的比重降至92.44%(较2007年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占亚洲李产量的比重提高至82.95%(较2007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占亚洲东部地区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99.45%和98.37%,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22个和0.66个百分点。

表6 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李生产情况

图10 2007—2016年中国大陆李生产变化

除中国大陆以外,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美国、土耳其和智利是2016年李产量排名全球前六位、且近10年产量一直稳定在20万t以上的另外5个国家。作为欧洲南部地区最大的李生产国,2007—2016年塞尔维亚李生产在波动中呈萎缩态势(见图11、图12),占全球和欧洲李生产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收获面积一直稳居全球第二,产量全球排位则由过去的第二降至第三、第四。2016年塞尔维亚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减少了12.21万 hm2和21.75万 t,减幅分别达 61.03%和31.95%;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2.94%和3.84%,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5.49个和3.28个百分点;占欧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19.91%和17.57%,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15.02个和9.11个百分点;占欧洲南部地区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至41.43%和39.46%,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21.68个和12.97个百分点。

作为东欧地区最大的李生产国,2007—2016年罗马尼亚李收获面积基本上呈持续减少态势(见图11),而产量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多数年份保持在50万t左右(见图12),占欧洲李生产的比重有所提高。2016年罗马尼亚李收获面积较10年前的2007年减少了1.11万hm2(减幅达14.58%),但产量却较2007年增加了14.03万t(增幅达37.66%);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下降了0.76个百分点(降至2.46%),但占全球李产量的比重仍较2007年提高了0.36个百分点(提高至4.26%);占欧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3.32个和4.85个百分点,分别提高至16.63%和19.46%;占欧洲东部地区李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1.59个百分点 (提高至26.00%),但占欧洲东部地区李产量的比重却较2007年降低了1.16个百分点(降至43.45%);收获面积全球排位在第三、第四之间徘徊,而产量全球排位则由2014年以前的第三、第四升至第二。

作为美洲最大的李生产国,2007—2016年美国李收获面积基本呈持续减少态势(见图11),而产量波动较大,不过,随着收获面积的减少,其产量减少态势已开始显现 (见图12),占全球及美洲李生产的比重也开始下降。2016年美国李收获面积较10年前的2007年减少了1.03万hm2(减幅达26.32%),但产量仍较2007年增加了3.06万t(增幅8.45%),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0.56个和0.53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1.09%和3.26%),占美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分别降低了8.84个和2.66个百分点 (分别降至35.42%和40.77%);占美洲北部地区李收获面积的比重较2007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 (提高至98.82%),但占美洲北部地区李产量的比重较2007年降低了0.04个百分点 (降至99.35%);收获面积全球排位由第五、第六降至2015年以来的第八,产量全球排位在第三、第四之间徘徊。

图11 2007—2016年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美国、土耳其和智利李收获面积变化

图12 2007—2016年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美国、土耳其和智利李产量变化

作为西亚地区最大的李生产国,2007—2016年土耳其李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见图11、图12)。2016年土耳其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0.56万hm2和5.67万t,增幅分别达36.42%和23.55%;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比重提高至0.78%(较2007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占全球李产量的比重降至2.47%(较2007年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占亚洲李收获面积的比重提高至0.98%(较2007年提高了0.07个百分点),占亚洲李产量的比重降至3.70%(较2007年降低了0.39个百分点);占亚洲西部地区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52.88%和68.04%,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11.43个和9.32个百分点;收获面积全球排位自2013年以来稳定在第九,而产量全球排位则在第五至第七之间徘徊。

作为南美地区最大的李生产国,2007—2016年智利李生产尽管总体呈增长态势,但起伏较大,而且自2012年以来已表现出稳中有降态势(见图11、图12)。2016年智利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0.24万hm2和4.49万t,增幅分别达15.96%和17.95%;占全球李收获面积的比重提高至0.65%(较2007年提高了0.02个百分点),而占全球李产量的比重则降至2.45%(较2007年降低了0.17个百分点);占美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21.19%和30.62%,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4.37个和0.63个百分点;占美洲南部地区李收获面积的比重提高至46.09%(较2007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而占美洲南部地区李产量的比重却降至60.29%(较2007年降低了2.44个百分点);收获面积全球排位自2013年以来一直稳定在第12名,而产量全球排位在第四至第六之间徘徊。

另外,波黑、俄罗斯和伊朗等3个国家李产量虽然较小,但收获面积较大。其中,波黑李收获面积近10年一直排名全球前五,虽然波动性较大,但基本上都保持在5万hm2以上,而产量则在7万~23万t之间剧烈振荡;俄罗斯李收获面积全球排位一直在第五、第六之间徘徊,虽然个别年份起伏较大,但一直都保持在3万hm2以上,产量则在12万~19万t之间波动;伊朗李生产的波动性也很大,但总体呈增长态势,占全球与亚洲李生产的比重也有所提高,2016年伊朗李收获面积和产量较10年前的2007年分别增加了1.98万hm2和11.90万t(增幅分别达141.16%和79.28%),占全球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1.28%和2.23%(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69个和0.66个百分点),占亚洲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1.60%和3.35%(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0.75个和0.80个百分点),占亚洲西部地区李收获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提高至43.77%和43.68%(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16.18个和10.65个百分点),2016年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六、第七。

总体来看,虽然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柿、杏、李三类水果单列统计,但从规模和产量来看,这三类水果仍属于“小水果”,而且鲜销比重不大,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加工。从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看,三类水果无论是收获面积还是产量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但增长幅度大都较小,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尤其是生产总规模渐趋稳定。其中,随着西班牙等国柿生产的快速增长,欧洲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柿生产国,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提高明显,但由于韩国、日本等国柿生产的不断萎缩,使得亚洲占全球柿生产的比重有所降低。受美国等主产国杏生产持续萎缩的影响,美洲杏生产减少明显,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不断降低;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亚洲国家杏生产稳步增长,占全球杏生产比重进一步提高,使得亚洲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也进一步提高;虽然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地区主产国杏生产有不同幅度增长,但受法国、俄罗斯等东西部主产国杏生产萎缩的影响,欧洲占全球杏生产的比重不断降低。随着中国、土耳其等国李生产的稳步增长,亚洲占全球李生产的比重也不断提高;而受塞尔维亚、法国、俄罗斯等国生产萎缩的影响,尽管罗马尼亚、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李收获面积或产量保持了不同幅度增长,但欧洲占全球李生产的比重进一步降低;随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南非和利比亚等国李生产的大幅增长,非洲占全球李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减幅美洲增幅
2020年墨龙舌兰酒出口创14年来最大增幅
美洲野牛当宠物
水土流失较监测峰值减少近百万平方公里
广州4月商业地产市场:公寓成交维稳,写字楼及商铺库存同比减幅明显
美洲动物
2016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800万辆增幅比上年较快提升
谁发现了美洲
2014年全球建筑设备销量增幅可达5%
中国 增幅再惊世界
谁发现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