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批判理论对少林武术过度商业化问题的分析

2018-08-02刘雪杰李延超

运动 2018年9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商业化

刘雪杰,李延超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1 相关理论及基本概念

1.1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主要是指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的全方位批判,是反思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批判社会体制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是:(1)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是富裕的,实际上也是病态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类过着高度享受的物质生活,而人类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现实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文化、环境正在被严重破坏。(2)披露了发达工业社会邪恶的本质,揭示了其对人的极权统治,现代工业社会改变了以往对人进行统治的残酷形式。例如,现代网络等科技的发展看似人们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实际上它只是换了一种让人们自愿接受的方式对人进行统治。

1.2 过度商业化

商业化是针对公益性和艺术而言,它是指通过生产某种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换,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行为。而“过度商业化”是指在追求资本利润的现代社会中,市场法则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商业元素的投入规模与发展速度难以控制,从而对原本所谓的产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时,即商业化的发展超过了“度”的限制。

2 少林武术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根据商业化、过度商业化的定义,少林武术的过度商业化是指当前盛行的一味追求少林武术的商业价值,不考虑其原本的精神属性,唯利是图地获取少林武术文化在市场中的超额利润。少林武术一开始是以一种人体形态文化,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保护寺院等而存在的。自寺院进入商业化时代之后,少林武术加入了现代商业化的表演元素,寺院变成了风景区、商场,僧人们开始忙碌于各种商业化活动,变成了演说家、教练员、推销者、身穿怪异服装的工人。少林武术与宗教的结合,蕴涵着深厚的思想精髓,如果不加节制地对少林武术进行商业化开发,那么少林武术中佛教信仰、禅武合一的价值取向也将随之流失。从图1中可知,近年来,少林武术被夸大化、表演掺假及失去本真的过度商业化表现尤其突出,少林寺所具有的强调内省和觉悟的禅宗文化,被外界吵闹的环境重重包围,内部也缺少佛教寺院中烧香礼佛的清静气氛。

3 基于批判理论看少林武术过度商业化的影响

3.1 被世人误解—少林武术的“掺假”与“被夸大化”

3.1.1 只是适合表演的“商业秀” 在批判理论看来,少林武术表演时,编剧为了取悦观众、增加节目观赏性、提高上座率,把武术表演变成了批量生产的“商业秀”。舞剧《风中少林》将少林武术与舞蹈艺术结合,整齐划一的习武场面,惊心动魄的对打过招,以强大的舞台制作让人大饱眼福,精彩的武术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每年《风中少林》都会有许多场演出,每次演出都会有许多观众前来观看。类似于这种批量生产的表演秀,演员们只是把表演呈献给观众,至于是否能够有效的传播、发扬少林武术则与他们无关。同样对观众来说,并没有看到铜人阵,也没有看见拳拳见血的PK对搏,看到的只是浪漫化的表演,这种表演在许多情况下与少林武术的真实样子毫无关系。过度的商业化使少林武术脱离了其本质,失去了它原本禅武合一的深厚内涵及刚猛无敌、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

图1 少林武术过度商业化活动的表现

3.1.2 只是商业作品里的打打杀杀 从批判理论视角来看,电影、电视剧用威亚吊着演员拍摄飞檐走壁的轻功打斗场景,一些影视作品把少林武术项目化了,夸大了打斗的场面。像《新少林寺》等这些影视作品,演绎的是少林功夫在武侠小说里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让世人觉得少林武术只是打打杀杀的格斗或者是飞檐走壁的功夫。就像巴罗依评价少林武术时说的:“少林功夫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以往的商业作品夸大了打斗的场面,而忽略了其真实内涵。”少林功夫不只是武术,还包括禅学和医学,只是商业作品一方面把少林武术描述成了绝世神功,为救苦救难而生;另一方面夸大了打斗的场面,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少林武术就是用来打打杀杀的印象。

3.2 面临道德危机——少林武术的“掺假”

从批判理论角度来分析,现代影视作品的拍摄技术及合成和剪辑录像、假打、套招、虚构电视情节等。1982年的一部《少林寺》,演绎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故事和少林弟子觉远为报父仇、出家学武的故事。《新少林寺》电影里主人翁侯杰在被兄弟曹蛮陷害之后,妻离子散,流落少林寺,后来被僧人们感化,剃度为僧,并与僧人们一起保护寺院、保护百姓。为了宣传少林寺的正面形象,虚构电视情节,欺骗观众。2006年“中国功夫之星大赛”,在大赛前,36名武林高手在少林寺内进行为期9天的闭关修行,出关后正式参加比赛。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其与宗教的结合包含武术、医药及禅文化,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学成的。而且一些国内选手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外国选手把学到的少林功夫加入了现代舞蹈,甚至戏剧的动作,整体很不协调。这种速成班模式不利于少林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使少林寺面临道德危机。

3.3 模糊了宗教形象——少林武术文化失去本真

从批判理论视角下分析,释永信大和尚是采取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家式”领导模式。从1997年在中国嵩山少林寺创立武僧团培训基地教育集团开始,武术培训学校遍布世界各地。据统计在登封少林寺所在的嵩山附近,就有70多家武校和武馆,而且大多名字里有少林或嵩山。有的武馆一年培训费16800元,还有的武馆按一套拳或一套兵器收费,一套拳差不多4000~5000元,其实都是常见的拳术套路。这些培训机构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与少林寺传播少林武术的宗旨是不相符的,这种适应市场化的领导模式,给少林寺带来了超额的资本利润,模糊了佛教本身倡导的普度众生的宗教文化宗旨。还有释永信大和尚“出世化”的推广思路。以少林武术为核心要素拍摄影视作品、参加综艺节目、授权网络游戏的推广思路,无论是2009年的电影《新少林寺》在少林寺山门前隆重举行新闻发布会,还是2015年的儿童综艺节目《少林英雄》在寺内大兴土木,这些如此声势浩大的商业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少林寺原有的禅宗文化及保持佛门清净的宗教属性。

4 结 论

少林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功夫,它还是用来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形态。目前少林武术过度的商业化行为使得自身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世人的误解、宗教品牌文化形象受到影响及面临道德危机。过度的商业化活动正在损害和消费少林武术的经典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丧失对它的尊重和敬畏感。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传统行业和商业的结合已成事实,针对这种状况,少林寺在发扬光大少林武术,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应防止把少林武术过度的商业化,变成一个世俗化的活动项目。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在少林武术今后的商业开发和传承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原本宗教文化形象,保持少林武术的传统本质特色,杜绝其过度商业化的活动,把握好与世俗的关系。只有这样,少林武术才能在世界上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商业化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张少林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