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撒谎”可能不是本意

2018-08-01石家庄二中第一实验小学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假想教育引导儿童

石家庄二中第一实验小学 赵 郡

教师来信:

尊敬的赵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最近十分苦恼。班里有个孩子,经常偷拿同学的物品,还特别爱撒谎,硬说是父母给自己买的,坚决不还给同学。他经常不完成作业,却总有理由,不是说老鼠把作业本咬坏了,就是说作业被邻居小朋友藏起来了。我向孩子的家长询问,他们也是一头雾水。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带回来一些东西,说是好朋友送的。了解真实情况后,家长对孩子连说服带训诫,可效果都不明显。请您帮忙想想办法,该怎么教育引导他改正错误呢?

一位困惑的小学班主任

郡与解惑:

撒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现象,多见于幼儿园、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只有了解“谎言”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通常儿童说谎会有以下几种原因: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吸引他人注意;父母教育不当;将期望与事实混淆;为了避免某些事情的发生等。

有专家研究统计发现,67%的儿童说谎是由于畏惧和怕嘲笑引起的,10%的说谎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只有20%的孩子是故意说谎。无论哪一种情况,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耐心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给予品德不良的评价。

因为畏惧和怕嘲笑而说谎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对生活怀有向往,却对自身表现缺乏自信,内心常常焦虑。这样的孩子需要用爱心鼓舞其内在力量,使他知道有人相信他、保护他、支持他。想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并理解这些道理,单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小孩子更相信肢体语言和非言语信息的力量,也就是教师或家长发自内心地与他们对话的声音。

把“以为”当成事实而撒谎的孩子,通常想象力都很丰富,常会凭空想象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或事情,并说得跟真的一样。他们常常把自己希望的事情或个人的愿望想象成现实,以为梦想已经成真。例如来信中的这位同学,或许是很喜欢一些东西,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便想尽办法拿到手里,然后自欺欺人地以为是自己的。当然,有些时候他们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却又希望是自己的,在其心智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梦想和现实很容易混淆。

这种情况常见于假想朋友或假想礼物。对于这类同学,如果他们没有伤害或妨碍别人,倒也不必过于在意纠正其想法。一项针对1800名儿童的研究发现,46%的5岁到12岁之间的孩子有假想朋友。另一项研究发现,多达65%的孩子七岁时就有了假想朋友。不仅学龄前儿童有假想朋友,其实小学生、中学生与假想朋友互动的时间和小孩子一样多,甚至高中生有时也承认自己有假想朋友。研究发现,那些有假想朋友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外向,真实朋友也更多。因为假想朋友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压力和冲突,提高其社交技能。

故意说谎的孩子,通常知道说谎是不对的,他们已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他们需要学会新的应对方式来回应那些致使他们说谎的情境,从而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例如,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行为强化使孩子意识到,每一次故意说谎都会带来惩罚或是负强化;每一次合理应对而不是说谎,都会得到正强化。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认知沟通与强化需要跟进,逐渐培养孩子们表里如一的真诚和智慧。

对于那些因为家庭教育或环境影响而认为“说谎不是错”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促膝谈心、角色互换等方式使孩子了解到,说谎的结果就像《狼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失去基本的信誉,最终失去朋友甚至更多。

“撒谎”大多并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他们在尝试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波折,教师只有多一点理解与关爱,才会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光明之路。

猜你喜欢

假想教育引导儿童
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态研究
假想防卫过当的对策研究
——以明某某案为例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论"假想防卫"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自主品牌建立的“原型化”战略:理论假想与框架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