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卷第45题为例

2018-08-01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命题考查

安徽 盛 刚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时段理论”,主张将时间概念抽象化,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他指出:“中时段,也叫局势和社会时间,主要指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节奏的现象,如人口的消长、物价的升降、生产规模的增减等,这类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点的作用。”其实,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命制也正是遵循此规律,即“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某种程度上的“周期性”变化。如高考历史材料题最早出现于1989年,而历史单科取消填空题,保留材料题和维度,剖析该题的命题规律,以期加强高三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复习效益。

一、试题评析

(一)品味“材料”:撷取素材的“导航仪”

“材料”是高考命题的起点,对材料的选取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考命题的方向,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师进行教学素材选取的重要依据。笔者拟从材料出处、条数、字数和呈现方式等显性指标出发,厘清高三备考中教学与命题素材选取的基本尺度。问答题则是从1998年开始的。随着高考历史由单科向文科综合过渡,材料题和问答题开始逐渐合并,传统的问答题也被取消,只出现材料题或材料型的问答题。

时至今日,历史学科的高考已经出现“无材料不命题”的现象,这也引领着当下“史料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高考”真正引领“教学”,“教学”积极回应“高考”,“教”“考”关系日益密切并相得益彰。笔者以近5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考查内容为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例,从材料、设问和参考答案三个

表1 2013—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材料”情况分析表

综观表1,从近5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一方面,该题在材料呈现形式、条数和字数上相对稳定,即呈现形式均为文字,材料条数以1条为主,材料平均字数约为320字。这说明高考命题专家对该题在材料选取的细节方面已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因此,教师在命制模拟试题时应以这些指标为基本参数,不可肆意为之。

另一方面,该题材料出处较为复杂。具体来说:

(1)稳定性因素较少。相对稳定的是作者均为“本国人”,考查事件均为“本国事”,其余皆为变量。

(2)著述面广且散。材料涉及专著被引频次均为1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

(3)考查年代相对集中。以中国古代史为主,近、现代史方向涉及较少。

(4)作者权威性强。如梁启超、吕思勉、白寿彝、唐长孺等,均为史学界大师级人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威望。

(5)专业性强。所选材料大多是针对某一细节问题的论著,如庄启东的《新中国工资史稿》、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张晋藩的《中国法制通史》、黄惠贤《中国俸禄制度史》等。

(6)时代气息浓郁。如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反映了生态史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庄启东的《新中国工资史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工资改革中的某些现实问题等。

这些不稳定因素“暗示”教师在选材上要以中国人所著中国史为基准,综合考量作者的权威性、著述的专业性、题材的时代性等因素,并结合“2017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等社会热点话题,适当精选素材来组织教学与命制试题。如就学术热点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而言,教师可通过检索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搜索相关文献,展开学术阅读,如杨抗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及未来》、张三元《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等,做好阅读摘要,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拓展考生视野的同时,提升冲刺阶段备考的针对性。

(二)审读“设问”:提升能力的“助推器”

审读“设问”是评析材料解析题的关键环节,它能直白地“告诉”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将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和相关学科能力的提升落到实处。

表2 2013—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设问”情况分析表

综观上表得知:

(1)设问个数和考查地域相对稳定。设问个数除2013年全国卷I为3问外,其余年份均为2问;考查地域均为“中国”。

(2)设问限定词相对集中。“概括”出现10次,“分(简)析”出现6次,“说明”出现5次,“指出”出现4次。

(3)作答方向非常具体。背景类,如“原因”4次、“背景”3次等;比较类,如“区别”“共同之处”“特点”等;内容类3次;评价类,如“作用”“影响”“意义”“启示”等。

(4) 考查时段相对集中。“清朝”4次,“唐朝”3次,“魏晋南北朝”3次。

(5)考查主题门类全面。经济类,如“赋役制度”“货币制度”“养廉银制度”“工资制度”等;社会生活类,如“谱牒制度”“宗庙制度”“街道管理制度”等;政治类,如“盟旗制度”“法律制度”等;军事类等。

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些 “上位”的要求落实到高考试题中,集中表现为“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相关设问限定词。具体来说,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之中,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分析”是将事物、现象、概念进行分门别类,找出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之间辨别异同。“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教师要引导考生弄清这些“设问限定词”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具体的试题,理顺“材料及所学知识”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关系,领会设问的“纽带”作用。

(三)剖析“答案”:精准应考的“瞄准器”

“参考答案”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先定性”的特征,即命题专家在命制试题前就事先预设了试题的答案条数、大致字数和考生在答题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中的显性指标并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应答时间内做出相应的预测和精准的作答,从而提高答题精准度。尤其是对答案、材料及教材和设问之间关系的梳理,更能帮助考生精准拿捏相关试题的作答技巧,以便在复习中提高学习效益。

表3 2013 —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参考答案”情况分析表

仔细阅读表3,可知:

(1)条数与赋分的关系。近5年的全国卷第45题,参考答案的平均条数为7条,赋分始终为15分,虽赋分组合有“6+9”“7+8”等形式,但基本可以按照约“每2分1条要点”的模式来组织答案。

(2)字数与赋分的关系。从表1可知,材料平均字数为320字左右,参考答案平均字数为97字。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从材料出发,根据设问高度凝练材料及教材的相关内容,提高答题精准度。

(3)答案内容与设问、材料及教材的关系。综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5题答案,虽然大部分设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但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很少涉及。因此,“设问”便成为连接“材料”与“答案”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材料”与“答案”,定位答案的来源,揣摩从“材料”到“答案”的演变路径,领会相关设问的答题思路,如此长期反复,定有“意外”收获。

二、备考建议

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结构为“材料+设问+参考答案”,笔者基于对近5年高考全国卷第45题(2017年全国卷Ⅲ为第44题)的分析,结合对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解读,综合考查该题命制的基本特征,对2018年选修1模块的高考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抓住“显性”指标,规范试题基本结构

在材料选取方面,宜以中国权威历史学家的著述为主,字数在320字左右,且以白话文形式呈现;在设问方面,主要以“概括”“指出”“分析”等为设问限定词,考查“背景”“原因”“特点”“目的”“作用”“影响”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参考答案预设方面,要以简练的语言明确作答要点,条数以7条为宜,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

2.梳理“隐性”变化,把握命题基本规律

参与高考命题的专家队伍成员相对稳定,作为命题依据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历年高考试题就成为“命题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它隐秘地传递了“考”与“教”的密切关系。笔者以为,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预测一般遵循“交集”和“补集”两个基本思路。

(1)“交集”预测,即归纳历年考题中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时段、地域或主题等。综合分析2013—2017年选修1模块考查的基本情况,2018年高考备考宜持续关注“魏晋南北朝”“唐朝”“清朝”这三个时段,主要从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变迁等方面积累素材,尤其要牢牢把握相关时段的阶段特征,做好“背景类”相关知识迁移的储备工作。

(2)“补集”预测,即历年考题中从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知识点、时段、地域或主题等。一方面,宜密切关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宋朝”“元朝”“明朝”和“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尤其是这些时段的“文教”内容;另一方面,宜关注俄、美、英、日等国家的社会改革,如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安德罗波夫改革、日本大化革新、英国议会改革等。

另外,选修1教科书共9个专题,其中中国史方向4个,外国史方向5个,且采取中外交叉模式编写。鉴于教科书编写模式和对考试情况的分析,2018年备考可强化未考查过的中西方对比类主题,如中英近代法律制度对比,中苏或中日现代教育改革对比等。

教师宜综合“交集”与“补集”预测考题与中国重大政治新闻的切合点,加强对2017年相关新闻热点的关注与分析,找准高考考查主题,精心选取材料,选取或命制出“适销对路”的模拟试题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备考效益。

三、模拟演练

基于对近5年高考相关真题的梳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致辞和相关会议精神,笔者选取以“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制度比较”和“明朝户籍制度”为主题的模拟测试题,供教师参考演练。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19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参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七段教育的学制。

——摘编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6分)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1)不同: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近代教育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教学内容注重西学与实用技能。(6分)

(2)原因:①政治上,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救亡图存;②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发展,需要拥有实用技能的人才;③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9分)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里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情况,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和官绅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为了遏制流民,明代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6分)

(2)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户籍制度。(9分)

【参考答案】(1)目的: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合理征派赋役;加强管理,稳固统治。(6分)

(2)积极:管理严密,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赋役征派,有利于巩固统治。(4分)

消极:户类固定化、等级化,不利于社会成员间的流动和行业间的技术交流;严禁民众迁移,导致社会封闭,阻碍了社会进步;户籍管理僵化,不利于区域间交流和民族交融。(5分)

基于“中时段”理论的高考试题个案研究,是教师从高考试题入手,切实打通“教学”与“考试”之间脉络的必由之路。在高三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历史教师需要理性回归对教科书和高考真题的研究,结合上文对高频时段和主题的预测,梳理教科书知识,把握阶段特征和时代背景,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在“课标”与“考纲”的引领下科学备考。在“新课改”推动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的当下,教师要以最新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厘清高考命题的思路,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学”与“考试”形成合力,助推考生健康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命题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