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清末以来译书活动看近代中国对强国之路的探索

2018-08-01广东邹明贵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3期

广东 邹明贵

清末以来,中国曾先后出现过多次图书翻译高潮,依次为:鸦片战争时期为禁烟知夷而出现的译书高潮;洋务运动时期为制器强兵而出现的译书高潮;维新运动时期为变法图强而出现的译书高潮;维新失败之后为开智新民而涌起的译书高潮。译书翻译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却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真知的精神与探寻救亡强国之路的艰难历程。

一、近代中国译书活动的具体表现

(一)鸦片战争时期为禁烟知夷而出现的译书高潮(1840 —1860年)

1.背景

①19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开始抢占中国市场;②来华西方传教士传教的需要;③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知识;④中国古代“天朝大国”思想的束缚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⑤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2.具体表现

清政府的官方译书活动始于1839年,参与者主要为林则徐等人,具体表现为: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翻译活动为:设立译馆;翻译《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外国报刊书籍;编译《四洲志》。《四洲志》为闭塞已久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大势”的窗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②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3.特点

①译书数量少,规模小;②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后来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③地域上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④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⑤流传范围局限于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之间。

4.影响

①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促使当时国人觉醒具有现实意义;②影响后世,“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③是中国近代译书的开端;④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之间,在当时影响有限。

(二)洋务运动时期为制器强兵而出现的译书高潮

1.背景

① 西学的传播猛烈地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危机加深;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③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面临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涉;④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企业的需要;⑤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之心的驱使;⑥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挽救中国。

2.具体表现

①西学进一步传播,其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②洋务运动兴起,翻译、介绍重点在军事、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等方面,外国历史、地理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等内容也受到重视;③主要译书机构为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的中国译员有徐寿、华衡芳等,外籍译员有傅兰雅、林乐知等;④地域分布由沿海地区相继仿行到内地;⑤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⑥翻译活动主动权已掌握在中国方面,内容选择性有所增强。

3.特点

①译书活动与洋务派“练兵制器”“建厂采矿”等近代化建设相结合;②译书内容主要以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书籍为主;③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④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存,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⑤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4.实质

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5.影响

①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②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③为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⑤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三)维新运动时期为变法图强而出现的译书高潮

1.背景

①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③西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④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⑤甲午战争的失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⑥戊戌变法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⑦留日学生大量增加,加快了西学的传播。

2.具体表现

甲午战争后,以进化论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二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等人。

①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④严复: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

⑤留日学生群体:《译书汇编》,“所译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之民权思想,厥功甚伟。”

3.特点

①这一时期商办民间私家出书剧增,译书不再由官方译书机构所专营;②译书内容侧重政治制度;③留日学生等人成为新的译书人群;④开始从英、美等西欧国家转向日本;⑤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4.影响

①译书活动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和发展的,译书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③冲击了封建思想,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⑤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四)维新失败之后为开智新民而涌起的译书高潮

1.背景

①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②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③西学进一步传播;④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⑤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

2.具体表现

①译书总数逐年增多;②从内容上看,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经典;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以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为主流,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3.特点

①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②以知识分子为主,出现了一个译书群体,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胡适、陈望道、郑振铎等;③译书内容更加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4.影响

①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备考建议

(一)认识与启示

①译书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西方思想文化;②译书内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时代变迁的反映,也是一部分先进中国人探索挽救中国方案的时代反映,体现出探寻救亡强国之路的艰难历程;③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有译书、报刊、学校、留学等多种方式;④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⑤近代中国的译书活动是在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中国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其变迁过程受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危机、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备考建议

教师应帮助学生厘清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了解各阶段向西方学习的重点、形成背景、产生影响;②既要把向西方学习放在世界大势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又要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③考试命题以翻译内容、主体、影响等小切口切入,来考查近代中国探寻救亡强国之路的艰难历程;④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受众群体以及国外的民族危机等各种因素来进行思考。

三、拓展练习

1.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

类别 篇数 比例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 2 %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2.1851 —1899年间的中国译著中,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的著作是主要来源。1902 —1904年间的中国译著中,社会研究和人文科学成为重点,日本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促成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是 ( )

A.洋务自强运动的破产

B.日本现代化的成功

C.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D.中国现代化的深化

3.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 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部分)

请从上表中提取一个有关中国翻译日本书籍的信息,并简要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D 2.D 3.A

4.示例一信息:甲午战争后翻译日本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

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将学习的重点转向政治制度,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大加强;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戊戌变法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

示例二信息:译书的数量与时局有关。

说明:1912 —1937年间译书总数、年平均翻译数量最多。原因是由于民国建立,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参政热情,他们感受到国家全面改革的必要性;1937 —1945年间译书量大幅减少。日本全面侵华,时局动荡;战争期间出书条件困难;反日民族情绪的影响。

示例三信息:甲午战争前中国翻译的日本书籍很少;甲午战争后,译书数量大大增加。

说明:甲午战争前,中国轻视日本。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战败,促使一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求救亡道路;留日学生大量增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翻译大量西方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