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2018-07-30宋瑶

魅力中国 2018年9期
关键词:相互影响课堂教学

宋瑶

摘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影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及个性的发展。高效课堂的构建要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精讲多练,引导学生不断地探求新知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互影响;探求新知识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应该落实在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堂小结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教师精讲是做好高效课堂的前提

精讲,就是教师的讲解要精辟,也就是要抓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精炼的语言进行透彻的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师的讲授必须是循序渐进,并适当进行“温故而知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悉教材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整堂课要由浅入深,前后照应,确定“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进行讲解。要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力求使学生在感知新课的基础上,通过自已的思维去加深理解,逐步巩固,学会运用。例如,《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中的“禅让制”和“世袭制”这两个概念,教师必须一步步地讲清楚它们各自的含义(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指王位或帝位代代世袭,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或者是父死子继,或者是兄终弟及)、建立的基础(禅让制——原始的公有制;世袭制——私有制)、本质属性(禅让制是建立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基础上,只能算是一种原始的、朦胧的制度;禅让制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类尚处于蒙昧时代,而后者则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然后可以让学生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通过前面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紧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历史的进步。

二、“情境引趣”以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第一老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更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本途径。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人们认识规律,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学生要认识远离现实的历史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尤甚。而创造历史情境,则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历史,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学生的学习性往往来源于兴趣,兴趣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思维活跃。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是抽象思维,右脑则主要是形象思维。而初中生的思维中,形象识记占主导地位,抽象识记仍在发展中。所以初中生的精神容易分散,要保持初中生热烈的、持久的情绪,更要注重历史的形象性。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运用直观教具图案、照片、文物、投影、录像等,或通过学生模拟教具、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手法,让学生切身感受、体会历史。但要注意,创设情境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切忌喧宾夺主。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思想素质教育之目的。比如:历史课本图文并茂,图案形象、鲜明,在讲课时,可以图助文、以图颂善。例如在第四册《中国历史》彩图《百万雄师过大江》再现了人民解放军过江的壮烈。图中信号弹划破天空,红旗招展,千帆相竞,鼓角相闻。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冒着敌人的炮火,渡过长江,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加以引导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渡江战役”。

三、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在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教法教学中,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引申思考。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时,我对学生讲: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纵观中国历史,火药发明后,虽曾被当作作战武器使用过,但更多的是被中国人用来做喜庆或祛邪的爆竹。可是,当火药传到欧洲,它便成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锐利的武器。不仅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且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了大量的财富和领土,还破坏了国家主权,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不同影响。另外在上《丝绸之路》时,我利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会导入,联系热点讲授,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时事感观。

四、课堂小结条理化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中一定要使知识结构条理化,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然,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PPT或者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之,当历史教师在历史的世界里不断的探索和追寻。终有一天,你会在蓦然回首时,在那灯火阑珊之处,欣赏到历史最美的风景,你会发现,历史原来如此美丽!把它融进我们的生活,让鲜活的生命得以滋养,生活因历史而饱满,生命因历史而灿烂!

参考文献:

[1]朱煜.走进中学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彭景华,高鹏飞.中学历史教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10

[3]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猜你喜欢

相互影响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目标激励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究
地价与房价的相互影响关系
再论中国琵琶的起源及发展
试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