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中南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状态

2018-07-26刘守珍李俊莉

水土保持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验区山区子系统

刘守珍, 李俊莉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简称“实验区”,CNSCs))建设始于1986年,是中国实践区域可持续战略的实验示范基地,旨在解决地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1]。截止2016年底,已建成国家级实验区189个,涵盖全国90%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关于实验区的研究,早期较多关注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成效[2]、理论与对策[3-4],近年来在评估评价领域研究较为集中[5-7]。综合已有文献,评估评价研究呈现两方面特征:多侧重发展水平或协调性的评价[8-10],较少涉及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多关注实验区的等级类型或单一类型[11-12],多种类型实验区的评价研究颇为少见,更鲜见基于某地域单元多种类型实验区的评价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以鲁中南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将本地域单元中4个实验区(3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4个维度的评价研究,以期从不同视角找准制约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发展的共性问题,从而为山区实验区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理论阐释与概念界定

1.1 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较早的地区之一。2015年,山东省实现GDP约6.30×1012元,多年盘踞全国第3名,但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 )却居全国第27名[13],因此,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一个最大的难题。鲁中南山区占山东省总面积约42%,是沂沭河发源地,是中国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区域,也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的70%集中于该区域。因生态环境脆弱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垦,致使该地域单元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低而不稳,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大量贫困县长期存在。2016年,在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县名单中,山东省共10个,其中鲁中南山区就占6个。因而,如何破解鲁中南山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矛盾,推动山区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验示范基地,实验区肩负着破解区域发展“问题”的使命。山东省实验区建设起步于1991年,目前有国家级实验区14个(含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2。鲁中南山区有实验区4个,分属3种类型:大城市城区型(枣庄市山亭区),地级市型(日照市),县及县级市型(临沂市沂水县和淄博市沂源县),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生态保护任务重、经济欠发达等区域共性问题。因而,选择鲁中南山区3种类型实验区作为研究区域,剖析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探寻破解途径,既可促进鲁中南山区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缓解山东省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可为其他类似区域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模式和经验。

1.2 理论阐释与概念界定

牛文元[14]认为,可持续发展科学体系的组成必须同时满足3个维度的自洽:“发展度”(数量维)代表规范意义下的“最佳发展行为”,用来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真正发展。凡是偏离或背离这条轨迹的均被认为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最佳发展行为” (可持续发展)的失误;“协调度”(质量维) 表示发展发展偏离“最佳发展行为”的状况,用以定量地诊断系统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持续度”(时间维)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3个维度从根本上表征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完美追求。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建立在区域发展过程与行为轨迹的本质之中,处于生态响应(自然),经济响应(财富)和社会响应(人文)的三维作用之下,发展过程的行为优劣、健康与否、功效大小和有序程度,均可在三维共同响应的结果中侦检出来。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使“区域保持长期发展能力”,即协调好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行为[15]。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基地,实验区旨在依靠科技引领,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16]。因此,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区域内各系统之间保持高度和谐的状态。据此得到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定义,即实验区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对可持续发展3个维度的综合反映。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从数量、质量、时间层面追求区域系统的协调持续能力,而实验区发展度仅是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其中之一,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子系统的综合进步,即子系统发展度的提升,只要任何一个子系统产生非合作性制约,都将损坏实验区整体的发展度,直至导致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崩溃。

2 计算方法与过程

2.1 指标体系构建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测算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科技部针对实验区开展的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为基础,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等原则,构建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即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轨迹,以综合协同的观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规律,可持续发展行为所分解出的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时间维(持续度)通过各子系统的发展进行定量测度,只有当子系统发展在三者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达到规范意义下的最佳发展行为。其中,经济子系统是动力,社会子系统是目的,环境子系统是基础,科技子系统是支撑,各自的要素层分别包括5,10,9,5共29个指标。

表1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2.2 指标标准化处理

考虑到指标对各个系统贡献的正负功效,采用以下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1)

(2)

式中:xi——评价指标值;yi——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max——研究期内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xmin——研究期内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 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量化模型可用式(3)表示:

SDI=ωDIt+λCIt+θSIt

(3)

式中:ω,λ,θ——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权值,ω+λ+θ=1; DIt——系统在时刻t的发展度; CIt——从(t-1)到t时段系统发展的协调度; SIt——持续度。

(4)

(5)

(6)

3 结果与分析

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及相应权重代入公式(3)—(6),经计算依次得到各实验区子系统发展度、各实验区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和可持续发展度。计算结果如图(1—5)所示,据此综合分析鲁中南山区4个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特征如下。

3.1 子系统发展度的比较

根据图1可知,2009—2015年,4个实验区各子系统发展度虽不同程度存在波动,但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研究期内各实验区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技领域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除山亭区外,其余3个实验区环境子系统发展度均相对落后于其他子系统,说明各实验区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明显,环境质量改善却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受GDP导向的影响,科技创新在环境治理领域投入不足,转型期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环境负荷等。从各实验区来看,日照市和沂源县环境子系统水平较低;沂水县相对较高,但近年来与其他子系统差距逐渐拉大;山亭区是纯山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1998年开始的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致使环境子系统发展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实验区。

图1 实验区子系统发展水平

3.2 实验区发展度的比较

根据图2可知,2009—2015年4个实验区发展度随时间变化幅度大小不一,2012年几乎重叠,变化幅度最小,但总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各实验区对“最佳发展行为”的正向响应显著。其中:沂水县发展度从2009年的0.084(4实验区最低)上升到2015年的0.799(4实验区最高),是提升最快的实验区,显然,该实验区“三级分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飞地经济模式”示范效果显著;沂源县2009年发展度最高,2015年却跌至最低,从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来看,研究期内增长缓慢,尤其是科技子系统,2012年后增幅为负;研究期内日照市和山亭区发展度不相上下,但弱化二者正向响应贡献的子系统存在差异,日照市是环境子系统,山亭区2012年前是社会子系统,2012年后是经济子系统。

3.3 实验区协调度的比较

协调度是发展偏离“最佳发展行为”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实验区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程度,即任何一个子系统发展的偏离或不同步都可引起实验区协调度降低。根据图1—3,由于研究期内4个实验区各子系统都不同程度存在波动或子系统之间出现相互偏离,致使实验区的协调度出现较大波动甚至出现负值。2009—2010年,山亭区各子系统发展度均呈现较好的上升态势,故2010年协调度较高,之后,除社会子系统外,其余子系统发展度均出现波动,特别是2013年,由于经济子系统发展度的大幅下跌,致使山亭区协调度跌至最低-1.3,2014年以来,4个子系统齐头并进,步调一致,相应的协调度也快速提升至2015年最高值;沂源县因科技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反复偏离,导致大多数年份的协调度出现负值;日照市2011年环境子系统、2014年科技子系统、2015年社会子系统的偏离,导致了负的协调度;相比较而言,沂水县协调度总体较好,只是在2014年时因经济子系统发展度的下跌出现负协调度。因此,只有当各子系统都和谐、同步、有序发展时,才会出现高的协调度。

图2 实验区发展度变化状况

图3 实验区协调度变化状况

3.4 实验区持续度的比较

持续度由系统前3 a发展度的增长率与相应权重综合得出,可用来判断系统发展的长期合理性。据图4可知,研究期内4个实验区持续度总体差别不大,集中在0.25~0.40之间,说明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发展相对稳定。其中:日照市与沂水县实验区持续度变化研究期内近乎平直,这2个实验区各子系统发展度变化总体比较均匀,仅有小浮的波动,无大起大落;沂源县因科技子系统发展度2012年出现峰值,之后较大幅度的持续下跌致使系统持续度2014年后明显下降;山亭区则因经济子系统发展度在2012年出现峰值,2013年跌至低谷,之后逐渐回升,因而2015年系统持续度基本维持2014年水平。所以,从发展的长期合理性来说,增长相对平稳的日照市和沂水县较之存在大幅增长或大幅下跌的沂源县和山亭区而言,前者优于后者。

图4 实验区持续度变化状况

3.5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比较

可持续发展度是对系统前3 a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的综合反映,是三者和谐一致的程度。通过比较图3和图5,可以发现4个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曲线与2012年之后的协调度曲线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结合可持续发展度的量化模型及其图2和图4不难看出,因为发展度相对平稳的增长和持续度近乎平直的趋势,使得可持续发展度的变化特征直接受到协调度“多变”特征的影响,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可持续发展度相较协调度向上提升了约1的距离。根据图5可知,日照市和沂水县可持续发展度在2014年出现明显下降后开始提升,研究期内可持续发展度均大于零;受最低协调度的影响,2013年山亭区可持续发展度亦出现最低值-0.2,之后因协调度的提升,可持续发展度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4个实验区的最高值约0.6;沂源县可持续发展度2013年降低至0,2014年增至0.2左右,2015年基本保持2014年水平。因此,总体而言,受协调度的影响,研究期内4个实验区可持发展度均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但2014年后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且2015与2012年可持续发展度水平相当。

图5 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变化状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研究期内,鲁中南山区4个3种类型的实验区各子系统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实验区对“最佳发展行为”的正向响应较为明显;但因各子系统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相互偏离,致使各实验区发展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最佳发展行为”;由于受发展度正向响应的影响,各实验区长期发展相对稳定;3个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可持续发展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且与协调度变化相一致,近2 a虽呈现增长态势,但可持续发展度水平还较低[17],研究期内无明显突破。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 论

(1) 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发展总体呈现发展度波动上升、协调度较低、持续度趋稳的弱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该地域单元中的实验区尚未同时满足3个维度的自洽[14],协调度出现了偏离,持续度未见明显增长。要实现该地域单元实验区发展的“最佳发展行为”,必须保证3个维度的协调统一,步调一致。

(2) 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多变”直接受到协调度“多变”的影响,较之发展度和持续度,协调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因而,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片面强调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

(3) 鲁中南山区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与实验区类型无明显关联,主要表现出该地域单元的若干共性特征,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

(4) 鲁中南山区各实验区科技子系统发展度总体波动明显;经济子系统增长还存在较大幅度波动,研究期内未出现稳定增长态势;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而实验区建设突出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以科技进步助推可持续发展,显然,研究区内各实验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在经济领域尚未发足力,在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领域支撑甚少。

4.2 对 策

经过多年发展,鲁中南山区各实验区虽然在全面提高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仍未解决。从各子系统发展度来看,科技创新在其它领域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实验区发展的质量及长期合理性都未得到满足,协调度对可持续发展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该地域单元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考虑到在“山东大板块”中的“绿心”地位,基于实验区建设的已有基础和共性问题,鲁中南山区实验区未来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农民脱贫致富、防灾减灾等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山区生态社区、智慧旅游等科技示范,将实验区建设成为区域技术成果推广和转化的有效平台和网络。

(2) 探索科技引导实验区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从各实验区实际需要出发,从解决不协调、不持续问题着手,充分考虑实验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经济承受能力,循序渐进逐步将科技渗透到经济、社会、环境领域,推动其协调稳定发展,通过创新转变建立实验区工作新机制。

(3) 因地制宜建立山区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各实验区应结合当地特色禀赋和现实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打造若干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的典型模式,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日照实验区依托“蓝天碧水金沙滩”这一特色生态资源,探索以海山联动、城乡互动、多业融合、全域发展为特色的港城生态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沂水实验区围绕“山区水城”、“革命老区”、“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一方面探索“一村一品、一片一景、一镇一韵”的革命老区宜居乡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打造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体验型农业、现代休闲农业等,探索农旅结合型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沂源实验区围绕山水城市定位,在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同时,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山亭实验区为纯山区,生态极其脆弱,应积极探索“小流域治理+林果基地开发”,“小流域治理+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小流域治理与流域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实验区山区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山区修梯田》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山区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