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伯年人物画之多样性浅析

2018-07-23崔少雷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任伯年多样性人物画

摘 要:任伯年是清末“海上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其绘画集传统之大成且富有创新精神,为清末因循守旧、陈陈相因的画坛注入了活力。任伯年的绘画尤以人物画著称,其人物画作品数量众多、异彩纷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本文从任伯年人物画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与绘画技法三个方面,分别对其多样性进行了阐述,围绕其作品的多样性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得出对人物画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可以从中汲取有用的因素,并将其应用到今天的人物画创作中,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多样性

1 任伯年人物画呈现多样性特点的原因

任伯年(1840—1896),名颐,字伯年,浙江山阴航坞山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佼佼者,他的绘画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以人物画的成就最高,是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大画家。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众多,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人物画风格差异明显,具有非常显著的多样性特征。

任伯年的人物画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其背后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渊源的,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任伯年从小就跟随父亲进行严格的“写真术”[1]训练,早年师法陈老莲、费晓楼,而后吸收了任熊极具个性的“钉头鼠尾”描法,晚年又对华岩笔意进行了汲取,因而他具有深厚的传统绘画修养。传统人物画的营养扩展了他绘画创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他绘画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技法。此外,任伯年在山水、花鸟画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从这些画种中吸收营养反哺人物画,也促进了其人物画面貌的多样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任伯年所处的清代末年正是掀起“西学东渐”文化思潮的年代,他在十里洋场(指上海)接触并学习过西方写实绘画,对其中的结构、解剖、透视等因素进行过研究,并且养成了随身携带手札进行速写的习惯,由此具备了扎实的造型能力,这种能力是同时代大多数画家所不具备的,因此他可以在人物画创作中选择性地利用一些西方绘画的因素。所以,在任氏作品中有一系列融汇中西绘画风格的人物画,也就不足为怪了。

2 任伯年人物画包罗万象的绘画题材

从绘画题材上来讲,人物画的各种题材,任伯年的作品几乎都有涉及。既有对现实人物“写真”的肖像画,又有以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为母题的人物绘画,还有表现仕女与市井人物的风俗绘画,可谓包罗万象。肖像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薄弱环节,传世的经典作品寥若晨星,而任伯年的肖像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任伯年之所以精于人物肖像画,不仅得益于其对中国传统人物画有着深刻把握,还在于他能在人物面部描绘方面吸收西洋绘画的养分,这种东西方画法的融合,恰好适合中国人物肖像画的表现。任氏肖像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描绘吴昌硕的《酸寒尉像》,此作品极好地传达了人物的动态、神态,以形写神,是美术史上的经典。此外,《陆书诚像》《仲华二十七岁小像》都流露出了写生的潜在意识,皆可谓神品。描绘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此类题材的绘画有托画言志的功能,因而也是任伯年钟爱描绘的题材。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图》《风尘三侠图》《女娲补天图》,或直接取材于历史故事与人物轶事,或源于对神话传说的想象。作者依靠丰富的想象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创作出了一系列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者通过这些传统母题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寄托自己的家国情怀,以此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此外,由于任伯年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与民众接触较多,了解社会百态,由此也描绘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以及大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如形形色色的《钟馗图》和各式各样的《仕女图》,这也是其关照社会风尚与市场需求的体现。

3 任伯年人物画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水墨写意、兼工带写、工笔等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在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中皆有采用,甚至同一绘画母题他都曾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描绘。以任氏的《风尘三侠图》为例,我们既能看到以水墨写意形式表现的元素,又能见到兼工带写形式呈现的元素。任伯年的人物绘画作品以兼工带写的作品数量最多,此种绘画形式的应用也是任伯年人物画的一大特色。以兼工带写为表现形式的既有《华祝三多图》等传统风格作品,也有《高邑之像》等一系列带有写实风格的作品。此种画法的特点在于同时取写意画与工笔画之长,人物轮廓与衣褶穿插皆以毛笔在生宣纸上直接勾勒,而在脸手部位与衣褶叠压处略施皴、擦、点、染,从而既带有工笔画造型严谨与线条组织严密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笔墨趣味,进而可以发展为写意画,退而可以作为工笔画的底稿,是二者的中间地带,也是任伯年工写皆能的体现。水墨写意画在明清被推向了顶峰,是文人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采用文人绘画的水墨意笔形式进行人物画创作,也是任伯年人物画的一大亮点。《酸寒尉像》是此风格的代表作品,此画仅在面部有寥寥数笔的精准勾勒,而人物的服饰、帽子、鞋子、配饰皆以意笔泼墨为之,一挥而就,酣畅淋漓。此画法上承宋代梁楷的水墨人物画传统,下启近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实践,任伯年也因此成为水墨意笔人物画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性人物。《群仙祝寿图》是任氏作品中少见的细笔工笔画作品,所用纸张应该为泥金熟纸,因而显得细腻柔美,渲染均匀,其线条也与其兼工带写作品中夸张的“钉头鼠尾描”不同,而是更加含蓄圆润,线条转折处由“方”变“圆”。此外,任伯年还留有一些列白描作品,如《焚香诰天》《胯下之辱》等,这些作品可能为其绘画的底稿或课徒稿。通过这些作品,后学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任伯年的绘画方法,直观地了解其绘画过程,是学习人物画的珍贵资料。

4 任伯年人物画丰富多彩的绘画技法

时至清代,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已经相当完备。任伯年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应用已达至臻之境,他的用笔、用墨、用色和画面经营无不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完美诠释。以任伯年的作品《屏开金孔雀图》为例,画中线条的组织上讲究疏密与穿插,渲染多用于线条叠压处,用笔讲究书写性,色墨关系处理上和谐优雅,这些都继承了晋、唐、宋、元以来的人物画传统,尤其是融汇了陈老莲、任熊的人物画技法。此外,由于任伯年在山水画与花鸟画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没骨画的《风尘三侠图》则更多地兼收运用了小写意花鸟画的技法,人物服饰多为泼墨,人物面部略施勾皴与色彩点染,因而呈现出另一种笔情墨趣,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小写意花鸟画的影子。而任氏的另外一批作品则明显受到西方造型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采用了西画的技法,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如《吴淦像》《以诚先生五十一岁小像》,此类作品的一个特点是:西画技法仅仅集中应用在人物面部,面部非常明显是写实性的,结构准确,眼窝、鼻骨、颧骨、下巴等处略施皴擦而使转折点明确,手部写实性因素也略有体现;而人物衣褶处理则采用传统人物画的处理手法,讲究疏密与叠压,讲究用笔的抑扬顿挫,注重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此外,《吴淦像》中作为背景的松树与人物前面的仙鹤则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技法。因而,任伯年在绘画技法上的突破,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东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体現,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绘画技法,使人物画的技法更加完备,由此开辟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方向。

5 结语

中国人物画在文人绘画兴起后逐步走向衰微,曾经几度面临颓势,宋代以后,有成就的人物画家寥寥无几。而任伯年极具多样性的人物绘画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清代画坛的面貌,不仅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为后世人物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几十年后徐悲鸿的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创作,再到蒋兆和、黄胄与浙派、岭南诸家的水墨人物画实践,都不同程度地从任伯年多样性的人物画中吸收了营养。徐悲鸿先生曾高度评价任伯年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1]正因为任伯年的人物画作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犹如一部人物画的百科全书,为我们的研究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和宽阔的选择空间。对任伯年人物画多样化的面貌进行梳理,是人物画家的重要课题,对我们今天创作思维的拓展、创作手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产兴.任伯年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6,3.

[2] 任伯年人物画精品集[M].任伯年(清),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 刘明才.经典绘画临摹范本任伯年人物篇[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

[4] 盛天晔,周晋.历代经典绘画解析明清肖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5]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崔少雷(1990—),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画创作。

猜你喜欢

任伯年多样性人物画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卖假画获良机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任伯年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任伯年画猫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