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辩证分析

2018-07-23路明洁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性论复杂性

路明洁

摘 要:中国古代人性论形成于战国,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告子持性无善无恶,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开启了人性讨论的先河,但是从单一方面强调无善无恶或是性善,性恶,并不能合理解释人性的复杂性。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性论,复杂性

中国奴隶社会是靠神来维持的,支配人们思想的是天神,神性主宰一切,天神是人们生活的轴心。人的一切都要由天神来安排,都要取得天神的允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和奴隶主统治者的提倡,天神确乎被说得神乎其神。在夏商时代,只是讲天神,天神具有绝对权威,未给人留有余地。到了西周,虽然讲天神,讲天神对人的支配,但是已经注意到了人。西周统治者为了论证其代替殷商取得政权的合理性,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思想,“皇天上帝,改厥元子”(《书经·诏语》),是因为殷商无“德”,而周存“德”, “德”即是“敬天保民”(《书经·周书》)。由于周统治者认识到殷商统治者对人民残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妥以“以德配天”自诩。方面他们就不得不比较注意自身的行为,不使其过分无度,以自己的所谓德去配天命。他们知道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书经·多方》)。虽然西周的“以德配天”的思想还是一种神权政治,还是神支配人,从总体上看,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欺骗毕竟是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它在神的统治中加进了人的作用的因素,它稍许限制了统治者,认识了人的力量、重视人的问题。到了西周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科学知识的进步,由于奴隶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使天命论发生动摇,天神的权威受到挑战,神学迷信发生危机。神学逐渐过渡到人学,人们认识的重心逐渐由天神转到了人。有些思想家还进一步对天给予唯物主义解释,以自然之天来代替有意志的神秘之天,实际上否定了未神。由于天神失灵,社会动摇,这就迫使人正视现实,注意人事,从人事入手,研究社会的盛衰。

虽然神学是人学的先驱,但两者又是互为消长的,即人学的诞生是以一定程度的神学没落为前提的。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时,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夫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加之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人无以立的历史背景,使得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学无暇顾及遥远之“天道”,而是急于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从而铸造了儒学的“人道”品格。儒学由孔子的“仁学”肇其端,到宋明“理学”成其大,虽然期间每一时代、每一阶段各具特点,但究其本,却始终贯穿着对人的关怀,即便是言“天道”,也无不是为了论“人道”。这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人性理论诞生以后没有经历任何发展。恰恰相反,在经历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长期发展以后,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无论在论证的方式方法上,还是在分析的角度与途径上都经历了更新与完善。而众所周知,虽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由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共同构成的,但因在天人关系上,道家倾向于天的一极,儒家侧重于人的一极。

人性论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之一。从认识史看,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也表现了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产生的人类思想变迁的状况。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是比较突出的。本文拟就先秦儒家人性论由孔子到孟子的发展,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告子性无善恶论

告子提出性无善无恶之说。“性无善无不善也。”他作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实则把人之本性看做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心灵白板,有待于后天的实践活动去填写。如同英国经验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人的心灵原是一块没有任何印记的白板,只是由于后天的经验,心灵中才有了印记,所以实践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无善无恶,遇善则从善,遇恶则作恶,人性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的方向。按这一观点,则人为善或为恶并非取决于人的自身本性,而是环境使然,这样强调了外部环境条件的作用。“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告子的性无善恶论把环境条件及人的后天经验提到了重要位置。如格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一方面看,若使人向善而少做恶或不做恶,就必须加强对人的生存环境的调控,减少恶的影响,使人尽可能多地接近善的环境。从这一意义上考虑,就需要通过教育教化改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道德氛围。

告子的性无善恶的不合理性在于其否定了人的内在向善本性,削弱了人的主观作用。这样的人性论具有消极的片面性。但是,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强调了环境的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实施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人的善性教育,以实现改变人性使其向善。所以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表明了教育教化对改善人性的作用。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有所启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是最初的心体,经过教育教化的作用,便有了有善有恶的良知之动,然后是为善去恶的格物之行。

二、孟子性善论

在先秦儒家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占有重要地位。孟子性善论作为重要的德性伦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孟子以人具有先天仁义之心的善端,确定了其性善论思想。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将人的本性之善、人先天的恻隐之心置于人性伦理的至上位置。“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一思想后来成为王阳明良知论的重要渊源。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因为人具有先天的仁义之善心。“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人不善,不在于人的本性不善,而是被外欲所蔽,不能发挥人的善端本性。所以,人需要通过“求放心”来回复人的善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性善论的至理名言有他的四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对应于仁、义、礼、智四德,这四种德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内在于人的本心的善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人的本性在于追求美的德性,善的美德内在于人的本心。孟子认为由于人本具善性,而人对外物不加以思索,善性往往被外物遮蔽,所以要发动心官之思,“先立乎其大”,则不会被外物所蒙蔽了。在“先立乎其大”的基础上,将仁、义、礼、智四德扩充,则可以放之于四海。“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的性善论不同于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取消了人的本有善性和主观努力及自觉性,使人似浮萍随波逐流,一切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人的本性先天具有的仁义和善端、良知。人由于善性和良知的存在,能够自觉地去弃恶从善,进行发掘良知的行动。由于具有善性和良知,人能够抵御恶的诱惑,自觉从事善的实践活动。由于善性存在,所以德性伦理才能够成立,作为伦理学基础的德性和良善伦理体系才能够建构。孟子性善论成为中国人性伦理思想的渊源和理论基础,对王阳明的良知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性善论也有其缺陷。性善论肯定了人性为善,这是人自觉从善的先天条件。但是,既然人性为善,人所做的一切皆知向善,人为何还要作恶?孟子讲由于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被外欲所蒙蔽,所以要动用心官,“先立乎其大”,“求放心”,把被蒙蔽的心收回。外欲蒙蔽是人作恶之因,存心养性。既然人性为善就不应该被外欲蒙蔽而应保持善性。

孔子提出人性的问题,子思把人性解释为天之所命,这比较抽象。孟子使其由抽象到具体,把它落实为善,对善作了具体说明,这无疑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孟子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三、荀子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包含“性”和“伪”两方面,一是先天之性恶,一是以后天之“伪”对先天之恶性进行改造。荀子认为人由于本有的私欲,人希望满足欲望,而欲望的追求使人互相争夺相互触犯。“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由于人追逐欲望而产生争执和动乱,所以必须制定礼仪法度来限制人的无度行为。“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本性为恶,私欲导致了人违法作乱,偏险不正,所以制定礼仪法度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而不作恶。由此观之,人之本性为恶,善是后天之“伪”的结果。礼仪法度的制定使人“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化性起伪”在于发挥心的主宰作用,对蒙蔽人心的恶性进行“解蔽。”荀子以“虚一而静”的方式作为人性修养之法。“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用此观之,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性也哉!所贱于桀跖小人者,从其性,顺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贪利争夺。故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君子与小人本性一样,皆出于私心和恶性。君子没有特别的善性,在于能够化性起伪,以礼仪法度来“积伪”。既然可以通过“积善”、“积伪”来成为圣人和君子,则为何很多小人存在?荀子的理由是:“可以而不可使也。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君子可以积善而为君子,而不为小人。但小人不愿意去积善积伪,故不能成为君子。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小人可以为而不为,故不能成君子。可以为,未必能亲自躬行。君子與小人之分,在于能否躬行去积伪、积善。荀子的性恶论并不是只讲性恶不讲修养,他是以“化性起伪”来对性恶进行改造。这里的“伪”是以礼仪法度来改造先天之性。孟子性善论强调先天和内在,荀子性恶论强调后天之为。孟子的性善论关键在于扩充本源的善端,“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后天之为,尤其是礼仪法度对“伪”的保证作用。荀子性恶论从法度礼仪方面强调了社会环境教化的作用,突出了后天之努力对改造先天恶性的作用。这样从客观法度方面对主观人性施加作用从而达到改善人性的目的,这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四、先秦人性论的人性分析

先秦的人性理论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它们都是从人生之处来讲性。人又是高级动物,具有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生理欲求,这一生理欲求包括食色在内的自然本能,这是一切动物存在与发展的物质机能。因此,人性还有自然本能的一面。尽管这并不是人的本质所在。却是构成人性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人的自然本能的运用,又不同于一般动物自然本性的发泄,它要受到人的社会性的制约。单纯的自然本能无所谓善恶,自然本能的运用则有个善恶的问题。在价值取向上,都是以礼义为善,以食色为恶,将是否合于封建伦常规范作为判定原则的,都主张人性修养的目的是向菩去恶,成就君子。这一价值取向,从向善去恶的形式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迫求,从向善去恶的内容看,则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这一价值取向在表面形式上,似是人类社会各阶层对道德作用的共同认定,实质上则是封建统治阶级将其私利凌架于整个社会之上。很自然地,它一方面会受到当权统治者的倡导,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一般民众的认可,从而成为整个社会可以接受的通则。

参考文献

[1]孟子.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荀子.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陈代湘:儒家人性善恶论新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人性论复杂性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复杂性背后
项目复杂性:从实践认识到科学思维
通往深刻的简单
管理会计中的复杂性成本研究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计算复杂性概观
复杂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