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一课

2018-07-21陈志宏

做人与处世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村小赣州寒假

陈志宏

确切地说,那堂课是我人生第一次上讲台,面对一群小学生,讲我对文学的狂热追求。

那是1994年冬天的事了。一放寒假,我就回到家里,父亲所从教的村小,还在正常上课。有一天,父亲对我说:“我给学生们提了一下,要让你去上课,你准备一下,明天跟我去学校吧。”

这也太突然了,我顿时慌了神,忙问:“去给他们讲什么呢?万一什么也说不出来,那多丢人啊!”父亲说:“你上高中就是文学社的社长,就讲讲你的作家梦,他们会喜欢听的。”我在赣州学的是会计,那时,距第一篇文章在《青年知识报》上发表已经过去两年时间,离作家相去甚远。为何父亲突然心血来潮,想这么一出?

父亲从北京炮校退伍以后,一直在村小当民办教师,从教近30年,一直游离在体制之外,却撑起乡村孩子一片求学的天空。他做梦都想让我报考师范,做一名端国家饭碗的乡村教师。我没能考上东乡师范,上了高中,让他非常失望。

那是冬日难得一见的晴天,父亲骑自行车载我到5公里开外的新溪小学。乡下的孩子野惯了,見老师来,一溜烟跑进了教室。我跟在父亲后面,看见窗口都挤满了小脑袋,像一群麻雀,叽叽喳喳个没完没了。这跟我小时候何其相似。

跟着父亲走进教室,吵闹声戛然而止,突然安静得像能听见月影移动的午夜村庄。我身上每一个毛孔都打开了,大冬天的,额头竟有湿意。从来没有经历这种场面,心怯、腿软、胀热。这时,父亲用微笑鼓励我,介绍说:“这是我儿子,九月份刚刚考到赣州读书,同学们欢迎他给大家上课。”

站在讲台上,感觉压在心底那块巨石被父亲的温言暖语移除了,吓出来的汗也被他送来的风吹干了,我就那样信口开河,天南地北地说开了。那堂课到底讲了什么,写没写粉笔字,有没有跟学生互动等等,一一不复记忆。但我一直记得,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个字,我说的都是普通话,用我们乡下的话来说,叫“打官腔”。可喜的是,孩子们对我说普通话没有任何的不适,个个把脖子伸得跟大白鹅一样长,不漏听一句话,听得格外认真。

课后,有孩子找我说话,我不再捏腔拿调,而是说方言,他们满眼惊奇,好像在说,咦,原来你也会说土话呀!父亲给我反馈消息,说孩子们喜欢听我讲课,让我再去,但我坚辞不就。父亲说:“再去一次嘛!难得他们都喜欢听你讲课。”那语调,那态度,是我完全陌生的,不见往日威严。

有人说,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那支烟,感觉自己长大了;也有人说,父亲第一次给自己敬酒,瞬间就成年了,这些我都不曾有过。但听到父亲那满含哀求的话语,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我对父亲说:“寒假就不去了,等我暑假有机会再去给他们上课吧!”父亲不再强求。

寒假过后,新学期伊始,父亲给他的学生发放新课本,晕倒在我曾站立过的讲台。同事们手忙脚乱,把他送到附近的梁家村医所,当晚,父亲溘然离世。因了父亲的遽然离去,我的第一课,忽而成了最后一课。想到这里,不禁悔恨交加,恨自己当时不该拂父亲的意,让他带着永远的遗憾西去。

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我终究还是圆了他生前的梦,走上讲坛,成了一名省城学校的教师,如今已是一个拥有22年教龄的资深教员了。每当我忆及人生第一次上讲台,都会想起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那句话:“童年像机场,在我们成年以后,还经常飞回加油。”对我来说,父亲就是我永远的机场,哪怕他不在人世,哪怕我从教多年,总不忘飞回他那里,找寻生命的原动力,为人生加油,给自己充电。

最后一课,成了我常记常新的人生追思课。这一课,让我知道,错过,往往是永远错过了,但亲人赋予我们的坚毅、勇敢和信念,才是最重要的,会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是对亲人最好的缅怀。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村小赣州寒假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快乐寒假
快快乐乐过寒假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寒假留学攻略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村小支持行动
——把关注点延伸到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