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分配”,终成往事

2018-07-19吴雪

新民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分配毕业生大学

吴雪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大概已经很难理解“毕业分配”究竟是什么意思了?1995年开始,中国大学毕业生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在这以前,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按照祖国建设的需要,被分配到不同的城市和岗位,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机会没有发言权。

1995年开始全面实行的双向就业,曾让大学毕业生们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可以选择工作单位,忧的是求职的烦恼随之而来。

从“统包分配”到“自由择业”再到如今鼓励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共振。

我是一块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至此掀开了大学生“包分配,吃皇粮”的篇章。1977年,暂停了十余年的高考重新向大众打开大门,570余万考生涌进了考场。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得益于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各种“福利”,大学生身份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金牌”。

“那时只要能考上大学,就是国家的准干部 ,在学校吃皇粮 ,不花家里一分钱,学校还会给学生补贴,毕业包分配,农村出来的孩子还能换成城市户口 ……”一位28年前参加高考的中年人说。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叫做“金77、银78”,1980年到1982年间,这两届共有67万多本专科大学生毕业,正是这批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中国四十年来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没有自主权,在没有选择的空间里,做好被组织安排好的工作是大多数人的唯一选择。

1984年7月,现从事新闻评论的汪文拿着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档案袋和报到证,到了北京市万寿路61号院——农民日报社。汪文和同来的10名大学生,在领导的欢迎词中留了下来,之后被分去做国际版编辑,“我本想争取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但自己哪里有选择权,既来之则安之吧。” 资料显示,1984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仅有27万,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没有挑选权,毕业生无所谓自主权。

“在政府统一分配工作的时代,我们的职责就是负责把萝卜栽进坑里。”从上世纪80年代起负责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的韩经说起当时包分配的流程,仍记忆犹新——原国家教委联合其他部门,根据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需要,制订分配计划,然后下发给各个高校,高校根据这张表格,再推荐合适的人选。

由于毕业分配单位的好坏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命运,盼望着分配一个好单位,是大学毕业生整个家族的心愿。什么叫好单位?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次“中国青年就业问题”调查,当时青年人在评价职业时看重的依次是: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那时,人们的理想是‘科学家、‘工程师,待业青年也以‘上班为首选,实在没有出路才去干个体或服务业。”河北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的王云敏副处长表示。

“包分配”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推动人才流动、协调地区利益的正向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这种人才分配方式的弊端也愈发明显。到了1987年,政府首次尝试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引入了“供需见面”的新方式,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为试点,实行双向选择试点。

从自由择业到创业先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的热潮方兴未艾,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的外企越来越多,然而,教育部的分配指标,只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外企和民企尚不在列。

民企、外企面临着招不到大学生的难题,只能用那些辞职或者没有上过大学的人。1993年,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推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当年许多毕业生,看到了机会,毅然打点行装,到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开创一片新的事业。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早已认识到“双向选择”的极大利好。1993年,上海市高教局组织了上海首届大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了全市60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与近200家用人单位“面对面”互选,签约和签意向书约有4000人次。同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接到一个通知,16所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开一个“供需见面会”,当时的学生,大部分把眼光瞄向外企。因为外企待遇较高,经营理念先进,有国际职业规范,同一个人在事业单位一个月拿400元,在外企可以拿到1000元,当年的招聘会办下来,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约为90%。

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文件,不再按照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分别划定两条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和收费标准,毕业后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即所谓“招生并轨”。这份文件的发布,成为了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岭。

“以前学生就业要经过高校、教育部两个大门,根本没法和企业直接接触,就像旧时的婚姻一样,在结婚前双方是不知晓对方的,但到了19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自己联系单位了。”韩经说。

1996年,国家进一步深化“不包分配”政策,对之前“包分配”的“铁饭碗”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门槛——机关、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如果录用(聘用)毕业生,必须在政府人事部门当年下达的增人、增干计划内,有国家人事部或省级人事部门批准的招干、招人指标,方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录(聘)用手续。

这一年“包分配”制度被正式取消,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增量超过47%,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决心到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闯荡,年轻人中也开始有了“跳槽”。直到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續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终成往事。

“人生目标”“职业规划”等概念进入年轻人的生活。

如今,更多的优惠政策正在鼓励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的道路。

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5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

历史上的这一周

1984年7月20日,发起设立的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300万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正式注册的股份制企业。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联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信产业一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标志着我国电信产业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2011年7月23日,厦门特大走私案首要犯罪嫌疑人赖昌星于被加拿大有关部门遣返回国。

猜你喜欢

分配毕业生大学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