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人摄影的历史担当

2018-07-19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美熊猫摄影学会顾问

海峡影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人摄影

杨恩璞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美熊猫摄影学会顾问)

【洋装穿在身,但我依然是中国心】

摄影诞生于西方欧洲,西方美学思潮和洋人一度独霸摄影天下。但在20世纪30年代郎静山的《春树奇峰》闯入英国皇家摄影沙龙,具有中国神韵的画意摄影开创了世界影坛新流派;郎氏集锦摄影,被称谓中国名片。

相继,1953年简庆福先生的《水的旋律》犹如惊天巨雷夺得香港国际沙龙影赛大奖,结束了洋人独占沙龙冠军宝座的神话。

在20世纪60—70年代后,海外华人摄影团体更是欣欣向荣,涌现出陈复礼(香港)、洪礼艺(菲律宾)、黄杰夫(马拉西亚)、陈立诚、林光霖(新加坡)、黄金树(日本)、黄贵权(香港)、梁光明、单威雄(美国)等名家(恕我不一一列举),他们的作品在国际摄影大赛里摘金夺银赢得了国际地位,让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华人摄影运用的西方技艺,但不模仿西方摄影,骨子里还是中国情怀,给世界传播了儒、佛、道等中国文化,如“和而不同”的多元艺术观、天人合一的“意境说”,以及“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法无定法”的技巧辩证法。忆往昔,前辈中国摄影为国争光,令世人刮目相看。看今朝,华人摄影的足迹遍五洲,我们应该继往开来,进一步把中华文明之光推向全世界。

《春树奇峰》 郎静山 摄

《水的旋律》 简庆福 摄

【当今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已有40周年,我们正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此时此刻我们华人摄影应该为祖国做出什么?

(1)无论从历史的考证,还是从近年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祖国的进步繁荣,与国门开放、各国文明互鉴不可分。因此摄影应大力弘扬“一带一路”国策,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鼓与呼,如 吴其萃拍摄的《一带一路续新篇》。

我们身居海外,有更多的机会拍摄到中国与海外各国的互动交流,中国各行各业在国际舞台取得的成果,以及华人和各国人民的友谊,乃至亲情。我们应该聚焦于这些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如张大为拍摄的《马年趣闻》。

(2)华人摄影需要更深入、艺术地讲好“祖国家乡的故事”,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看到中国的大好河山、看到华裔、华侨摄影人回乡和旅游的亲历感受。马里兰州袁喆的《抹不去不去的中国印记——台北掠影》,通过的当地士兵钢盔反射出台湾建筑的相貌,细微深刻地表现出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带一路续新篇》 吴其萃 摄

《马年趣闻》(印第安纳州)张大为 摄

《抹不去不去的中国印记——台北掠影》马里兰州 袁喆 摄

鲁迅先生讲过:“艺术不同于宣传”,需要以情感和生活细节来打动观众,不能走马观花、概念化地记录生活表层。我们不妨以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诗篇《乡愁》为参照,提高形象思维。乡愁本来是内心深处的感觉,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情思。余光中先生却智慧地寻找到情景交融的具象造型: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我们摄影人应该学会这种从美学(形象和情怀)的视角来拍摄好家乡的传统文化和当下新人新事。

《猫之奈何》

在此,我还要介绍一幅表现广东侨乡富裕、家家“有鱼”的风情摄影,标题叫:《猫之奈何》。它的成功之处就是:没有采用公式化、图解化的手法直白渔家丰收的主题;而是从实际生活里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晒鱼架投影),用幽默的真情打动读者。(选自2017年中国农民摄影大展)

(3)从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走向海外;13世纪后又开拓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文明之光传播异域。自18世纪以后,更有大批华人和华侨定居世界各国,与所在国人民一起开创现代文明。甚至我们许多同胞还付出了生命,这是中国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也是海外华人在世界历史中的光辉篇章。但由于时间久远、事迹散落,中国华裔和华侨建设世界文明的光辉业绩有可能逐渐被淡化、遗忘,所以当今急需要搜集抢救。我们海外华摄影人得天独厚,比祖国内地摄影同行更方便开掘发现和采访纪录此类题材,应该义不容辞地积极承担这一拍摄任务。

建议世界各地华裔、华侨摄影家,从你居住国的实地起步,深入调查研究,策划专题进行深度拍摄。如:《唐人街今昔》《杰出旅美学人》《青花瓷》《日本的大唐遗韵》《开发美洲的中国劳工》等等,都是大有学问的世界级选题。我始终认为:摄影不仅要追逐美,陶冶自我;还应该进行“光影写作”,抒发善的爱心、表达对真(历史真相、社会真理)的探索,进而推动人类共同的繁荣幸福。

中国是个世界大国,理当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多贡献。我们海外华人摄影也应树立胸怀世界的抱负,发挥影像更大的社会功能,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世界进步的崇高使命。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人摄影
何为“华人”?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慈善活动析论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本 期 导 读
摄影42℃展版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