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自治求学而开示门径

2018-07-18王国胜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学校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复旦班级活动

王国胜/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学校校长

王国胜

江苏丹阳北郊的胡桥马家村,绿树掩映,民风淳朴。一百多年前,从这里走出一位终成大师的人物,他就是在宗教、政治和教育的大舞台上曾经影响了中国大半个世纪、复旦大学创始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

马相伯是复旦精神的浇铸者。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后人,也深深感召着家乡的教育工作者。2009年,在复旦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马相伯后人授权,先生家乡的胡桥中学、小学合并,成立了丹阳市马相伯学校——全国唯一的一所以马相伯名字命名的学校。不久,学校加入了复旦学校联盟,从此踏上了学习、研究、继承与发展马相伯教育思想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鲜明地提出了为自治求学而开示门径,并为之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开示门径

马相伯认为,一切学科重在开示门径,养成学者自由研究之风。在他看来,“教,不是一味地灌输,重在指导门径;学,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而重在养成独立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直接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为学生打开学习知识的大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走向开放,才能看到更加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未来。

大志向。“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这是马相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立下的“为国育才”的宏大志向。今天,我们的“志向”在于运用大师精神,像大师那样投身教育实践,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开展“本土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系列活动。阅读本土教育家研究系列丛书,参观马相伯生平事迹陈列室,围绕“马相伯教育思想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在学习与实践马相伯教育思想过程中获得崭新的教育视野和自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我们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鼓励教师树立教育目标,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修养,并敢与大师“对话”,朝着成长为名师、教育家的方向努力。我们组织教师赴复旦二附中、复旦附小等“复旦联盟学校”参加教育教学论坛活动,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智慧,博采众长,学以致用。

大课堂。在马相伯的心中,课堂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只有打开大门,让学生研究与实验并重,才能获得“真知识”和“活学问”。我们结合本区域特点,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走进社区,开展“家乡的水资源”“雾霾离我们有多远”“石刻与齐梁文化”等户外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观察、探究中,滋生爱家乡、爱环境、爱历史文化的情怀,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我们充分利用“复旦联盟学校”这一平台,让学生参加“行走的课堂”系列活动。他们走进复旦大学,参观复旦大学校史馆,体会马相伯勤学励志的品格,感悟一代大师创办复旦的艰苦历程和“浇铸复旦精神第一人”的博大情怀;他们走进复旦二附中课堂,与当地学生结对学习,与名家名师交流互动;他们参观上海科技馆、东方明珠、外滩等名胜,交流心得体会,切身感受大都市的历史文化与科技进步。

大教材。“读书所以明理,明理则眼光大”——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读书、读人、读山水”活动。参照复旦联盟学校提供的课外阅读书目,我们把阅读课真正纳入教学计划。通过阅读计划的制定、班级阅读书目的调研、读书心得的撰写等活动,学生们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语文素养。本着“国家课程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化”的课程发展理念,我们着力为师生营造适合我校实际的、自然绿色的校本课程环境。师生共同参与编写了《探寻大师成功的奥秘》《马相伯勤学故事连环画》《相伯歌谣》等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读本;我们把《爱国老人马相伯》《争做与太阳对话的少年》等校本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让学生在读大师、学大师的过程中,把心得体验内化为进取向上、励志成长的自觉行动。

大路径。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的原则出发,我们通过多种自主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和人生规划。我们引领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活动能力等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成长方向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指导学生制定发展目标。学生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条件等信息为依据,制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制订《马相伯学校教师课堂行为准则》,明确在课堂内哪些需要自己做,如何做,哪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学生自治

“自治”思想是马相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旦精神之魂,也是复旦成功的基石。今天我们提倡学生自治,就是让学生自主管理、共同治理、自主活动,拥有自信、自立、创造的广阔天地。

目标自定。班级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以班级协约的形式呈现出来。原来,有的班级学习方面进步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有决心不见行动,经过各自治小组交流商讨,就把“实干”确定为班级下一阶段自治管理的目标。有的班级阅读氛围不浓厚,自治小组讨论决定将“阅读”作为本班自治管理的一个重点。有了这种共同的、有针对性的班级目标,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班级凝聚力、个人进取向上的动力都得到了增强。

制度自创。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判断、认识、实践顺境与受挫,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有完善人格的人,我们以民主、自主为原则,把每个班级划成多个自治小组,学生按性别、个性、成绩、能力等均匀分布到各个组实行自治管理。

课堂自治。每一个自治小组成员课前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课堂中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不做会怎么样等内容,都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小组讨论,以小组公约的形式加以明确。自治课堂施行“三学”:自学——独立学习;互学——合作探究;示学——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

活动自主。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们成立了相伯文学社、相伯思辩社、相伯艺术社等以马相伯名字命名的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突破班级的限定,自主确定活动目标,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指导老师,学生在自治、成长的舞台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心灵的自由放飞中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开示门径,打开了教与学的大门,教师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思学、乐学、会学的氛围更加浓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被充分激发出来。近年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各级各类教育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群体已经初步形成。

学生走向自治,学校形成了一个有序的自治网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点点滴滴都闪耀着学生自治的光芒。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互相监督的自律意识、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马相伯教育精神的引领下,循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坚信——前面的风景别样好!

猜你喜欢

复旦班级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班级“四小怪”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