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与文化:美术欣赏课的双重意义

2018-07-16王晓静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审美美术教学文化

王晓静

摘 要:艺术欣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在美术课程实施中,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进行熏陶与历练,由文化而认识美术与由美术而认识文化在课堂上并行互融,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文化

艺术欣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人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幅艺术作品,每个人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不尽相同,审美经验越丰富,审美能力越强。

一、学会用慧眼去感受艺术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三项内容之一,与绘画、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的特点,首先是需要用眼睛直观地去看,从审美的角度讲艺术,美术又称视觉艺术,一切都以视觉感官为接纳点,在视觉器官接收到信息后,由于观赏者自身的视觉感受和审美的差异,面对同一件作品就会从不同角度及层面去分析,从而得到不一样的评价。

人美版的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材上册《认识抽象画》一课,就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知名的抽象画作品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抽象画。抽象画很难被人理解,单单从作品表面分析,因为它的无章法及个性化容易使学生对抽象画艺术家产生怀疑和误解,认为创作就是随意地胡来,不值得欣赏和思考。抽象的作品从表面上看生僻、艰涩,很难看出画中画的是什么,我们要从事物最本质的层面去认识它。要把生僻的作品形象化,就可以把艺术家的成就介绍给学生,讲述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经历,从现实出发了解艺术家生长背景、个性及其作品。教材中蒙德里安的《有红、黄、蓝、黑色块的构图》油画作品中,严格地只用红、黄、蓝三色以及黑色、白色,图形的边缘也都是直线,是一幅极具活力及创造力的作品。色彩的张力使这些绝妙的图形显得紧密,粗细不等的黑色边界线包含着完美的平衡。这与蒙德里安的宗教信仰有关系,他相信自己看到的山水、树木、房舍都有潜在的本体,他的本意就是要把隐藏在其中的结构画出来。蒙德里安本人多次说过:“画作中那些矩形并不是随意安放的,它们构成的图案是平静的,远离紧张。”因为“抽象画”的本意就是因种种哲学观点、社会经验产生的,相比于去探讨它的创作过程有什么方式方法和规则,不如更直接去了解一下它们所探讨的问题,包含了哲学、美学、理性、判断力等诸多因素,这才是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美术的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從艺术作品中探索文化价值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表现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与手段,它和价值观、信仰、语言、知识、传统等都是相融合的。

人美版的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材上册《中国龙》一课,指出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如果学生对图腾产生的远古文化背景不了解,那欣赏层面会仅仅停留在形象及纹样这些表面的形式上。依据中国远古文化遗迹的发现去追溯图腾文化的来世今生,图腾产生于原始巫术礼仪活动中,原始人取用兽肖局部的爪、毛、皮、角、骨、血装饰在身上,或把兽肖的形象刻在木材、金属、石上,或涂绘在自己和同伴的身体上,既可以“辟邪”,又可以在部落之间作战时借此加强自己部落人员的信心,慢慢地就演变成为能提升部落凝聚力和信心的“图腾”象征。代表着最早期的远古中华文化的女娲伏羲,在远古人们的观念中,都是巨大的龙蛇。古代文献《山海经》中曾有描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从中国远古文化遗迹中发现,蛇早已作为远古华夏氏族部落的兽肖崇拜图腾而存在于人类文化中。以蛇图腾为主体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合并、融合其他的氏族部落,不断合并其他部落的图腾,是在以蛇的形象为主体的基础上,添加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子、鱼的鳞和胡须等等多种动物的特征而创造出来的。于是渐渐演化成了一条“龙”,成为远古中国各氏族部落、联盟共同的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一直延续到现代文明。从历史遗迹和文献方面探索分析引导学生,那么他们对龙文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激发他们内心磅礴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表现情绪,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具有情的感染与美的享受。欣赏一幅画、一件工艺品、一座建筑跟看一本书、读一首诗、听一首歌差不多,对艺术的理解处处指向人生。美术课程中设置了关于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内容,更是一个逐步深挖古典美学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国的古典美学包含着独特的东方审美,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意蕴,生发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在这种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追求的就是一种意境。从万物中去寻求无限的生命真谛,从笔墨意境中感受东方哲学的美。在宋元画家的山水花鸟画里,画家运用抽象的水墨在无边的虚白上摹写一山一石、一花一树、一人一水,用简淡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灵的空间”。道家的妙、神、清、逸,儒家的浩、雅、中、正,禅的静、空、悟、能,都能从前人的笔墨气韵中探究和体蕴,国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审美标准和表现形式也正是这种母体文化的体现。

美术在文化的视野中具有双重意义,即是文化的门类,也是文化的载体。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课带领学生从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中汲取美的知识,并通过一定人文背景的衬托,深入地感悟智慧含量丰富的悠久历史文化神韵,引导学生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术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审美美术教学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