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点评成为学生习作内驱动力的策略研究

2018-07-16王瑜萍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生

王瑜萍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段习作能力提出了以下阶段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孩子作文兴趣,帮助孩子建立作文自信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作文点评;学生;内驱动力

语文教师常常会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一些策略,给孩子切实的感受,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这固然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一种激发兴趣的形式。但大部分老师往往忽略了教学点评这一环节,只把点评当成教孩子发现哪里不足或如何作文的手段之一,而评语中美其名曰起到激励作用的某些“肯定”,也往往由于形式单一、内容笼统,对学生而言如过眼云烟,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对于这样一种低效的作文评价方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尝试着改变了一下我的作文点评环节,以激发孩子作文兴趣,让作文點评成为学生习作内驱动力作为作文点评环节的主要目标之一,我相信,只要激发了学生内在的习作驱动力,愿写、多写之后,能力提升是必然的。

一、优化评价形式

作文评价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人点评的行为,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在以往的课堂上,我总是批完后找两篇写得好的同学的习作全班学习,一是表扬激励写得好的同学再接再厉,二是全班同学学习好的作文该怎么写。久而久之发现,写得最好的同学总是那么几个,如果一直只读他们的文章,那对其他同学起不到激励作用,而且我发现,就算读了好文章,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也没见有多长进,因为好的文章对于一般同学来说也是有一定差距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再美,都失去了诱惑力。基于这两点考虑,我尝试着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点评。

1.毛遂自荐

作文初稿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自己的习作,全班一起评价文章的出彩之处以及不足之处。点评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给出建议,实际就是一个内在消化并接受的过程,这样的形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2.随机选取

毛遂自荐的形式固然有效,但每次都用这一招,势必缺乏新意,而且敢于站起来分享自己文章的同学总是那么几个,于是,点评会成为某些人的专场,作文也成某些人的用心之作,而从来不自告奋勇的人,草草作文也没有所谓,点评带来的效果大大缩小了辐射面。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可不定时地采取随机选取的形式,要求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给自己一个提高的机会,也给他人一次学习的机会。

我通常是这么做的,背对大家,朝同学扔一块橡皮,谁被扔中,就选择谁。一般我会刻意朝班内作文水平一般或较高两种层次的同学方向扔去,每次选不一样的同学,让点评更具典型性。这种看似公平的选择,同学们并不会产生异议,还会欣然接受。而且正因为每次都有可能会被老师“扔中”,所以不敢怠慢自己的作文。这种形式的点评,活跃了班级氛围,扩大了被点评的同学范围,而且还让学生思想上特别重视每次习作,效果显著。

3.良性竞争

良性的竞争行为,恰恰是进取意识的行为表现。学习上,我从不抑制学生的这种良性竞争行为,甚至还会创造这种竞争机会。选择班内的一位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第一个读自己的文章,然后进行全班PK赛,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比他好的站起来,然后从所站着的同学中找一位读文,同学间再次点评,再次进行站着的同学间的PK,坐下的同学做评委。经过一轮轮的PK赛,同学们对习作的解读与赏析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而同学们始终都参与其中,所以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多样的评价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孩子写好作文的内驱动力,让点评不再成为过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完善评语内容

作文的眉批、总批能切实帮助孩子找到自己作文上的优缺点。但如果是流于形式的笼统评价只会是老师的无用功。譬如,条理清晰、情节丰富、结构合理这类字眼,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中段的学生来说,空洞的说辞,并不能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1.少些空话,多写实话

评语少一点空话、套话,多一些切合本次习作内容的评语,多一些体现个性差异的评语,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更能让孩子清晰地找到自己改进的方面。例如,三年级有篇看图写故事的想象类作文,学生写的一篇《再也不挑食的小猪》,我这样点评道:“你笔下的小猪可爱又可气,挑食起来真让人恨得牙痒痒。后来看到他因为挑食而营养不良导致生病,心里又好伤心。你真是位会想象、会写作文的故事大王。如果故事中你能再把小猪的语言、动作等写得再丰富些,那小猪可爱、可气又可怜的样子就更深入读者心了。”这样的评语紧扣孩子作文内容展开,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从而找到作文内驱力的发力点。

2.激励与批评相平衡

恰到好处的评语总是既能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又在肯定孩子的优秀之处起到纠错与激励的双重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帮孩子找不足,或一味地表扬孩子优秀,久而久之,前者打消了孩子作文的积极性,后者耐挫能力下降,只听得好话,受不了批评。因此,往往喜忧参半的评语内容最恰到好处。

三、拓宽评价空间

学校里通过自评、师评、同学互评的形式来评价学生作品,我感觉还不够尽善尽美。借助网络平台,架起家校合力的天空,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群中展示,拓宽评价的空间,进而更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驱动力。

综上所述,让作文点评成为学生习作的内驱动力并不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睿智的教学思维,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尝试多种点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感悟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一条幽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成长,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收获。

参考文献:

徐学根.课堂应以“学生的名义”[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90).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