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18-07-16杨晓丽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杨晓丽

摘 要:思维导图也被称作时心智导图,是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其各级主题关系直观、简化的转变为可视化及具体化的思维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中采取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可帮助学生思维快速从具体形象的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也符合小学生思维不成熟、持续时间短等思维发展特征。对学生构建知识结构、集中注意力、保护学生个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自主性、良好学习习惯、阅读兴趣及提升感悟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可充分激发学生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升学生表达等综合能力。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尤为关键。

一、思维导图运用原则

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对推动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多元性原则,为引导学生思维多方向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应当融合数字、图片、颜色等多元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其次是个性化原则,学生个体差异大,思维导图设计、运用不能单一,应当完全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体现创造性,保护学生性格的同时,放大学生个性化。最后放射性原则,借助一个或多个关键词为中心,向外延伸同时结合零散知识,对此中心选定尤为关键,继而保证知识网络结构的整体性[1]。

二、思维导图教学应用

1.集中学生注意力

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对此信息传递方式不应当仅是文字等途径,可借助音频、动画、图片等方式传递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思维。如学生在学习《一个村庄的故事》时,首先教师给学生10分钟自主阅读时间,对故事发展情节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教师引领学生阅读10分钟文章,找出每个段落的故事发展关键词汇或句子,让学生对故事承上启下的关键词汇深入了解。最后课堂剩余时间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的文字内容,以动态漫画视频的形式播放。学生通过直观画面,可将零散知识与关键词汇进行有效结合,并了解漫画接下来的发展情节,可见思维导图具体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注意力集中、主动思考有重要帮助作用。

2.提升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语文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点相对繁琐,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借助某个中心点,通过联想媒介将各种零散知识罗列出来,并与中心关键词环环相扣。不同学生的思想不同,联想到的零散知识也不同,为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教师需一改以往独立创造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如学生在阅读《太阳是大家的》这篇文章时,介于诗歌想象力丰富、意境深远、形象感强烈,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词汇作为关键词。鼓励学生自主围绕中心画出各个分支,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在连线上标注各个分支与中央关键词的关系,让学生发散想象力,创意性地制作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后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看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导图,有鱼骨状的、有树状的。同时绘制过程中的符号,以及图画、颜色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可见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无任何阅读技巧的小学生来说,该种基于大脑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对诗歌的深层含义、语言魅力等领悟[2]。

3.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小学生思维较为发散,且想象力丰富,对枯燥的文字材料不能有效提炼出有用的知识点。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文章信息一目了然,同时也达到了知识网络构建与知识点的巩固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解《路旁的橡树》一课时,可让学生读出自选的内容部分,当读到“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教师可将关键词标出,让学生将文中建筑工人对橡树的关注、爱惜心理的词汇分别找出,教师一一填写在关键词周围,让学生通过对工人及工程师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方面面细致地分析出其心理活动,各个片面知识梳理后将其整合,构建出知识网络。最后将学生疑问、见解一一罗列。让学生在互动、议论中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知识网络的构建,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为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维导图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应当完全按照步骤科学制作,帮助学生捋清各级关系,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充分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自主性掌握基本知识点。

参考文献:

[1]祝桂兴.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J].教育评论,2016(3):140-143.

[2]陈刚.培养读者: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基于审美视角的阅读教学策略改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7(5):72-76.

編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