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创新性语文教学

2018-07-16徐丽娜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新性教学陶行知

徐丽娜

摘 要:陶行知的创造性教育思想为语文创新性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创新性教学中实行陶行知创造性教育理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性思想;创新性教学

我们履行的光荣使命是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我决定把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

一、培养质疑能力

1.学会质疑

创造起源于问题,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思考过后,才会想到办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1)质疑课题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有无疑惑的地方,若有,可以提出来并讨论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其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师恩难忘》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师指的是谁?这个老师对作者有什么恩情?作者为什么难忘师恩?一连串的问题为后面段落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课文

在课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提出疑问,促进学习、思考、质疑、领悟的结合,做到循环反复,不断提高。如在教授课文《神奇的克隆》时,引导学生提出“克隆神奇在哪里?”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过释疑来弄清克隆的定义是什么?克隆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弄清楚克隆的神奇作用,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以发展。

2.培养能力

现代社会凡事都推崇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上也要实现民主。我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学会针对问题进一步设问,化复杂为简单,独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精读课文后,学生提问:“厄运”在文中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为什么打不垮?面对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不用着急回答,而是指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谈迁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他如何化悲痛为力量,重新编写出名垂青史的《国榷》的。通过开发思维,学生就比较容易明白谈迁是凭借怎样的信念创造辉煌战绩的。这样,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学会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

二、培养创新思维

1.培养思维

陶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的思维多向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滥竽充数》时,在结尾处引发学生思考:南郭先生逃走后会做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会去另一个地方继续滥竽充数;有的学生说南郭先生痛改前非,凭真本事吃饭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飞跃发展,课堂效率也会突飞猛进。

2.发挥想象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想象,所以老师要看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如在教授《变色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掌握提问权。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完课文后尝试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得到完美的答案,若他们无法解决问题,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启发他们获得答案。当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其探究、思考、解决,譬如“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变色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极具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能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以培养,还能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

三、培養创新能力

1.标新立异

对学生进行语文创新性教学时,要教会他们自主思索,鼓励标新立异。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我让学生以“假如我是恩科西……”为主题,指导学生交流、写作。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是“我有可能会一蹶不振”,这就从反面衬托出恩科西的勇敢顽强;可能想到的是“我可能会坦然乐观,跟艾滋病作斗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有时需要依赖乐观主义精神生活下去”;可能是“我要为其他艾滋病患者奋斗,争取利益最大化”,让学生明白要无私奉献。由此可见,学生思维的宽广性、灵动性、深沉性在思考中得以发展。对此,我给予百分之百的肯定,并且赞扬他们勇于标新立异。

2.培养能力

教师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必须要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授《神奇的克隆》时,老师可以这样启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已经知道,克隆主要神奇在三个方面:①克隆可以培育出粮食、蔬菜、家畜。②克隆可以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③克隆在医学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除了课文中阐述的三个作用外,你们还知道克隆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学生踊跃发言:“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克隆技术能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看到同学们兴趣如此浓厚,我顺势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写一篇《我的科学发明》的文章。这样就能真正做到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是它能开启儿童的创造力,将来可以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从而为社会提供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罗惠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创新性教学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