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论文教学同样也精彩

2018-07-16孙建荣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孙建荣

摘 要:议论文以其独特的美和价值存在于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识文体,定学法,力争教得简单些;读文本,细品味,力争在“趣”上做文章;习表达,悟方法,力争学得扎实有效,让议论文教学也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识文体;定学法;细品味;习表达;悟方法

议论文在小学教材中并不多见,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只有《为人民服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两篇。大多数语文老师不喜欢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通常都是用朴实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文体似乎缺少点“情”“趣”,这样的语文课堂似乎也感觉索然无味。议论文的课程功能和应用价值何以凸显?怎样才能让议论文教学也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呢?笔者在此谈几点思考。

首先,要发现议论文的美。议论文美在语言。朴实、严谨、精练是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议论文美在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其次,要明白议论文的价值。在我们日常的口头表达中,议论其实占了很大成分。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口语交际课上的辩论赛,都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讲清楚自己的观点。议论文与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只是文章文体的区别,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文体特点,帮助学生感受和学习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让议论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呢?

一、知文体,定学法,把议论文上得简单些

《教师用书》指出: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但由于议论文体裁的特殊性,上课伊始,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所学课文与平时上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将阅读焦点直指“文体”,因为“文体意识”是沟通学生语感和境感的唯一枢纽。

请看特级教师林莘老师教学片段:

师: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这里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个规律,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我现在抽其中的3段请你们来读一读,找一找每段的要点。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句话是重点?

生:第一句。

师:很好,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句中还可以找关键词,哪个是关键词?

生1:意义。

师:不明确,什么的意义?

生2:死的意义。

师:好,加上两个字,意思就明白了。找关键词,还要让人一听就明白。(板书:死的意义)

以上的教学片段,教师开课直指文体,教给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方法,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课文思路,使议论文教学变得简单轻松了不少。

二、读文本,细品味,把议论文上得有趣些

一些情不够浓的议论文,教学时可力争在“趣”上做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趣

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齐答)老师好!

师:同学们辛苦了!

生:(齐答)老师辛苦了!

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遍的口号是——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

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导入时巧妙创设一段对话情境,打破了直接导入课题的平淡,使开课充满情趣,学生自然学得兴味盎然。

(二)品词析句,激发“读”趣

教学片段:

生:(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读得不大理想)

师:没读出味道。你看,这句话中第二个“死”前用的是“去”,“去死”怎么读?

生:应该读得有力,不屑一顾。

师:就请你试试,可以加上动作。

生:(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憎恨、蔑视,全场热烈鼓掌。)

师: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生发现“而”)“而死”,你又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语气吗?

生:庄严深沉,敬佩敬仰。

师:对,那是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全场再次鼓掌。)

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置换比较“而死”与“去死”, 在“品”中感悟、体验、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从中品味、欣赏并领悟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读趣自然激发。

三、习表达,悟方法,把议论文上得有效些

小学课本入选的议论文,在句式表达、段式结构、谋篇布局等表达方面,都是学生练习表达的好“例子”。《真理诞生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就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例子”,在语言形式的品味上学习“表达”。

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然而,却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需要教师特别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关注。

教學中,我提了三个问题:(1)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2)平常写得最具体的过程这里为何只写了一句话?(3)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就发现了不同的文体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论点在引用事例时的详略。

在此基础上,可引领学生在“仿写”实践中应用,举一反三。本文教学的最后,还可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文写法,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总之,议论文以其独特的美和价值存在于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都应在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实践中,让其魅力恒久绽放。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