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应对策略

2018-07-16陈洁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正音模仿手势

陈洁

摘 要: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声朗读时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就会记得更牢固。从纠正方言音、教师体态语言和朗读技巧指导三方面对如何进行朗读训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正音;模仿;表演朗读;轻重缓急;手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低年级以朗读为主。大纲中规定一、二年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蒋仲仁也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提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执教已一年半了,对于指导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积累了些许经验,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关于正音,于细微处显耐心

几乎每一节新课,在认识生字词的同时,老师都会帮学生们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偶尔出现的方言音。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普通话发音就深受方言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几乎没有“ɑng、eng、ing”音且“n、l”不分。

一直记得第一天上课教学“上学歌”的情景。小家伙们都说自己早学过这首儿歌了,一齐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太阳dɑn空照,花儿对我笑。……你为什么背shɑn小书包?……zhɑn大要为人民ni功劳。听完这首儿歌,我又好气又好笑,便将这些带后鼻韵母的字拎出来带他们读,但效果不明显。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之后的拼音教学及阅读教学中,我处处留心,随时纠正他们错误的发音,尤其是在教学后鼻韵母过程中。学生年龄尚小,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发音部位,我便让他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重视模仿跟读,可是当他们学会“ɑng、ing”音后问题又出来了。在读课文时孩子们由于过分紧张“ɑng、ing”的发音,结果很多“ɑn、in”音也成了“ɑng、ing”音,比如“傍晚”,他们读成“bɑng wɑng”,“银河”读成“ying he”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便停下其他教学任务,耐心地教他们将这些词语拆开来,一字一字地读,发“ɑn、in”音时嘴巴要紧一点、扁一点,多加辨析,注重词语的拼读训练,并让发音准确的学生示范、带读。

二、关于体态语言,于表演处见童心

体态语是指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脸语、眼语和手语。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尤其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眼语——润物无声

课堂教学是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眼语”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的不同感情,融进眼睛之中,使学生加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二)脸语——温暖心灵

运用面部表情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如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可以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文章的内在情感蕴含。朗读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表达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立目;表达悲伤时,面容凄戚,眉目低垂;表达蔑视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等等。也可以消除顾虑。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教师课堂表情温和、亲切、平易时,师生间的角色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会减少以至消失。

教师的面部表情不同于演员,他面对的是学生,为此,教师的面部表情要尽量做到自然、适度、温和。

(三)手语——传情达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在学生注目的中心,他的一招一式,一行一动,都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教师的“手语”备受关注,它像指挥棒,撩拨、牵动着学生的感情之弦,激发着学生的想象与思维,加深着学生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每篇课文,都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有形有情。教师此时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他还是一个表演者,要把自己演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通过表演朗读把课本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表情、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着他们去体会文中的情感。

三、关于朗读技巧,于平常处见细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在几年的教学中,我对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有了一点体会:

(一)在初读中模仿

模仿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一大特征。在朗读教学中,小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比如语速、表情、动作、轻声的读法、长句的停顿、换气等等,从而获得一些朗读的方法。

(二)在练读时激趣

在低年级中的学生一般学习的注意力不是很强,所以老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集中起,兴趣就是他们最好的催化剂。在初读时的模仿中,学生已没新鲜感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适时的表扬与夸奖或者小竞赛、戴头饰等小活动激起学生练读的兴趣。

(三)在朗读中领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领悟其意,在读中带入感情去读,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词汇,而且也会从中受到教育。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讀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田晓娜.教师基本功全书[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正音模仿手势
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看清代官话问题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V字手势的由来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