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四要素”

2018-07-16杜见芳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四要素学生兴趣课堂效率

杜见芳

摘 要:数学课堂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课堂的提问适当,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该节课堂的知识。提问要做到“细,准,精,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让学生懂得问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把问题问到关键知识点上,让学生更加关注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提问要简要,拒绝复杂的陈述,把问题简单地表述;把问题问得巧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上能够更容易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实现优质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细;准;精;巧;学生兴趣;课堂效率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是最近区举行的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中最常听见的一句课堂提问。我觉得,这样的提问有时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下面,就参与我校《统计》一课的课堂教学研究,谈谈本人对课堂提问的四点体会。

一、提问要“细”

提问要“细”,就是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范围不能太大。也就是说,每一个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例如,在《统计》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比较“一格表示1个单位”和“一格表示2个单位”两个统计图。第一次试教,教师是这样提问:“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结果,学生有的回答:“两个统计图一大一小。”有的答:“颜色不同。”……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于是,在第二次试教里,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问题改为:“两个统计图中,一格各表示几?统计较大的数时,选择哪个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结果,学生很快就有了反映,根据老师的提问,一一准确地作答。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到了关键处,学生也容易理解“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优势在哪。由此可见,提问要“细”,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范围较大的提问或是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他们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自然低落,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提问要“准”

一般来说,每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如,根据同学们喜爱学校的早餐统计图上的数据安排“一周早餐排期表”。本来,老师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读统计图的数据,知道哪种早餐最受同学们欢迎,哪种早餐最不受同学们欢迎就行了。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投票得出的数据,也是学生身边熟悉的数学,学生反映比较热烈。因此,老师因势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学校安排一下早餐排期表吗?”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根据数据,把大家喜爱吃的早餐在一周内安排多一次。这样的提问,既合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因為这个及时的提问,使得这节课的知识宽广度更大,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强。

三、提问要“精”

在数学课堂提问中,“少而精”显得尤其重要。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老是担心学生听不明白,弄不懂,在一节课里,老是听到老师“高八度”的提问。尤其是有些老师在等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喜欢多次重复问题,害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是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老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如,在要求学生给统计图涂格子时,由于是操作题,老师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弄不懂要求,于是不断地重述。结果,不但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挥,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声音“连绵不断”。其实,在每次操作前,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前要通过各种方法给学生明确的提醒,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才开始发问。

四、提问要“巧”

在数学课堂上,提问同一个问题,平平淡淡地提问和精心巧妙地提问,效果会截然不同。如,在搜集数据时,要求学生自己记录随机出现的数据。老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但学生已经忘了记录的方法,顿时,课室鸦雀无声。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马上向学生提问:“老师喜欢用打‘√的方法来记录数据,你喜欢用哪种符号来记录呢?”这样一问,犹如一颗石子掉进了平净的湖水,立刻泛起了涟漪。于是,有的回答说用“☆”,有的用“正”,有的打“○”。虽然这一招“投石问路”的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可见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要“巧”。又如,在区课堂教学大赛的一节课《可能性》。老师一上课就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自然议论纷纷。这时老师紧接第二个问题:“老师的姓是在‘陈、李、张、林当中的一个,你猜一猜?”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有的说:“可能姓陈,可能姓李……”这样就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了。老师抓住时机追问:“老师的姓不是‘陈和‘李,你猜一猜?”学生马上反映:“老师的姓可能姓‘林或‘张,不可能是‘陈或‘李。”最后,老师用白粉笔把“张”划去。小小一个动作后,提问:“现在,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吗?”“一定是姓‘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借助课堂,巧设悬念,艺术性地设疑、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层层靠近本课知识,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关键的教学知识点,同时为解决本课的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趣味无穷。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课堂提问的“四要素”,我相信,教师和学生都会各有所获。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四要素学生兴趣课堂效率
德育活动课程化需关注的四个要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