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中村家庭教育的父位缺失问题与对策

2018-07-16丁巧瑞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丁巧瑞

摘 要: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城中村家庭教育并没有跟上自身的社会变迁,甚至出现明显的断裂。城中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父亲参与度低甚至缺失、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简单粗暴、教育能力薄弱、再学习能力欠缺、家庭关系緊张等问题,如何提高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效力,提高父亲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担当,需要从源头上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将父亲角色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渗透在男性成长的各阶段,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营造全方位、多形式协作的大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大教育环境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又各有各的不幸。”从教八年来,我发现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就像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说的“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好自己又很厉害的。”这种“家里好”并不是经济上的富足,而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孩子学习习惯和性格的潜移默化。

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点,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德国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境界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秩序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等等。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作用是母亲和他人无法替代的。父亲是孩子童年时期效仿的对象,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和规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父亲是孩子青春期的朋友和老师,帮助孩子解决生理困惑和成长的烦恼。父亲是孩子成年后的导师,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指引方向。

中国是重视父教的国家,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纵观历代成功家教的父亲们,他们大多重视孩子的做人和学习,能主动引导培养孩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曾国藩常年征战沙场,但仍不忘通过家书教育孩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的方略,所以培养出学问做官都优于他的曾纪泽;傅雷在乱世飘零中,坚持给远赴他国的子女写信谈论艺术人生,成就了德艺俱备的艺术家傅聪;年仅四岁的张大春就听父亲讲《红楼梦》《三国演义》,才能成为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文学大家。

二、城中村家庭中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父位缺失严重

城中村家庭教育中父位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家庭是母亲的“丧偶式”带娃,一日三餐妈妈来,接送孩子妈妈来,检查辅导作业还是妈妈来。每学期家长会有四分之三的家长是母亲,能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父亲更是凤毛麟角。

城中村孩子的父位缺失的原因,只有少部分是父亲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教育;还有一部分离异家庭,因为父亲再婚而将孩子丢给祖辈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只能解决孩子的基本日常,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这部分孩子成了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更多的父亲是“在其位不谋其职”,也就是有时间在家,但只是“在场”,却没有“在一起”,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活动的很少,聊天谈心的更是微乎其微,父亲与孩子的关系疏远而陌生。

(二)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城中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很多父亲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独特重要的作用,对父亲角色内涵的认识传统陈旧,认为自己只需要负责“赚钱养家”,而教育孩子都是妈妈的事。

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无法跟上快速变迁的时代,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能,也缺乏科学系统的家教知识而陷入经验模式,面对孩子成长各阶段出现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往往停留在口头说教或者严厉呵斥的老套方式。由于和孩子的沟通互动较少,在出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关系的疏离也削弱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效力。

(三)父亲在家庭中起不到示范作用,甚至带来恶劣影响

城中村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其居民素质和家庭教育方式远滞后于城中村自身的社会变迁。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或者一夜暴富过上了富裕的“拆二代”生活,或者靠着房租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虽然脱离了贫穷,却同时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家庭教育注重以身作则,父亲的榜样作用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胜过任何的口头说教。但是,城中村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尽如人意,有些家长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有的沉迷麻将赌博,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对自己没有明确规划,对孩子教育放任自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孩子缺乏竞争意识,上进心不足。有的父亲甚至宣扬读书无用论,认为女孩子长大结婚找个好人家就好,男孩子会做事做生意就好。另外,富裕起来的城中村问题家庭越来越多,有的父亲出轨离婚重组家庭,这些家庭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位缺失还要恶劣。从家庭中衍生出的问题最终会漫及学校、社会,形成恶性循环。

三、提升父亲的角色担当和责任意识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给予重视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大环境。

(一)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指导家庭教育

在现实中,家长和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都落在学校或者老师肩上,但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对家庭教育不够精通,所以指导力量微乎其微,效果也极其有限。所以,需要借助外界力量,与社区或机构合作,聘请专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疑难问题解答,召开“父亲”主题系列家长会,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指导父亲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教育实现效果,还可以通过网络为广大父亲提供家庭教育理论方面的信息。鉴于父亲的重要教育作用及教育缺位这一现状,专门开展“父亲独特影响力”“如何做个好父亲”“学习幼儿教育新理念”等系列讲座,召开父亲座谈会,交流育儿心得。设立专门针对父亲的灵活机动的开放日,父亲们可以随机选择一天陪孩子上学,参加亲子活动等。

(二)营造社区文明和谐的环境

城中村家庭所在的社区由于居住人员混杂,素质低下,环境往往比较脏乱。在走访中,我常常发现有些孩子的家里就是六合彩的赌庄,或者客厅就是麻将馆,拥挤的小巷子充斥着杂货店、发廊和小吃店,找不到一家书店,缺少文化气息。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更不用说熏陶。因此,我认为城中村的环境不能因为道路的狭窄、房屋的拥挤而让它成为城市文化的窟窿。在城中村社区的治理中,除了注意环境的干净整洁有序外,还应该注意增加环境中的文化气息。

(三)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家长文化素质低是家庭教育参与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面临的城中村家长大多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赋闲在家,因为文化水平低,多从事一些低端的服务行业,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有一些因为无所事事,沾染上不良习气。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提高全民素质,不仅是实现家庭和谐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良策,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效力的根本。

(四)设置成长必修课,学习角色担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一生中,不仅要掌握生存生产的技能及学习文化知识,而且从其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还得学习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学习“做父亲”的内容尤为重要,因为很多父亲在其成为父亲时并不知道该如何担当或胜任这个角色,而当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反思总结经验后已经晚了,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逆的。因此,为男生设置“男性成长课”应该从小开始,渗透男性在成长各阶段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所担负的内容。

(五)法定亲子假,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提供时间保障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少很大的原因是工作忙。曾经看到一个非常心酸的广告:儿子将自己攒了很久的一千块钱拿给爸爸,说:“这是您一天的工资,我能用这钱买你一天的时间来陪陪我么?”对于缺爱的空巢老人,国家已陆续出台法律确保独生子女们有法定陪护父母的假期。同样也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每一位父亲每学期有专门陪护孩子的假期,参与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中,参与亲子活动。

(六)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2017年《开学第一课》中这句话被朋友圈、网络大量转载,可见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之大。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種方式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例如学校范围内的“好爸爸”评选,将男性在家承担父亲角色的表现作为单位评优考核内容,还可以利用公众号、电视公益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父教的重要性”“父亲的职责”,利用舆论导向,引起全社会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视,引导父亲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在家长教育中的角色不容忽视,但是现实生活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却不容乐观,要提高父亲的家庭教育参与程度和效力,仅仅通过学校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整个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和协作,创造教育大环境来提高每一位父亲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张亮.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刘欣宝.家校合作创新模式与国内外经验借鉴[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

[5]陈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沈小革.广州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4(11).

[7]朱冬亮.现代化的断裂:城中村家庭教育行为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6).

[8]朱冬亮.教育城市化中的城中村家庭教育行为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8(5).

[9]程骏.“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7(6):44-46.

[10]陈晓舒.广州:城中村大限[J].中国新闻周刊,2009.

[11]陈建强.父亲反思:教育与自我教育:父亲角色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J].家庭教育(杭州),2002(12).

[12]辛刚国.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的文化困境及其重建[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13]李璇.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失”现状及问题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D].贵州大学,2016.

[14]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3-77.

[15]卢清,曾彬.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6]周英.转型期社会家庭教育中家长角色的失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17]吴星.父亲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8]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