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德育于羽毛球训练之中

2018-07-16刘文雄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

刘文雄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和育人是教育的两大目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体现道德教育。体育教育中的羽毛球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这一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羽毛球训练中渗透客家元素可以对学生进行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道德教育,是较为有效的德育策略,对此进行了探究,发表一些观点。

关键词:德育;羽毛球训练;客家元素;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羽毛球训练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教学项目之一,在羽毛球训练过程中进行德育教学是必要而且较为有效的德育教学方式。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羽毛球训练中渗透客家元素,可以增加德育教学的素材,扩大德育教学的形式,使体育训练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文就小学体育课羽毛球训练中客家元素的渗透这一问题为例,探究了小学体育课德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以及体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学以及德育建设注入新的内容,拓展渠道。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客家文化元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分支,在其发展过程中,客家文化既保留了古代正统的汉族文化特点,又融合了西南地区的民俗,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客家文化具有寻根意识、重教观念、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客家人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拼搏进取的精神。而这些精神也是我们的体育训练环节必不可少的。在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羽毛球的训练内容时,可以将客家文化的由来、传承、发展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感受到客家人的精神风貌,从中受到启发和鼓励,一方面,客家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进而感受祖国地域的广阔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感受客家的吃苦耐劳精神,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自觉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从而使羽毛球的训练更加顺利、更加有效地开展。

二、在訓练过程中加入客家体育游戏,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客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体系,客家体育项目丰富多彩,集生产性、生活性、历史的传承性,娱乐性以及体育锻炼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羽毛球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客家的体育项目,将其改编为体育游戏,在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技能,同时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例如客家体育中的沙包投准、踢沙包入围、沙包打靶等项目,都可以在适当改编的基础上成为羽毛球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方式,或者是训练间隙的游戏内容。比如“沙包投准”可以用来练习学生的臂力以及准确性,在羽毛球训练中,教师可以将这一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组织学生分为小组参加,一方面,通过游戏,学生的臂力、发球以及接球的准确性都可以得到锻炼;另一方面,由于是小组合作开展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与同学合作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的同时要对学生的集体合作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对于合作较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从而使学生通过活动具有集体观念,进而达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

目的。

三、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客家元素,进行文化传承教育

客家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客家文化传统有更多的了解,例如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成客家童谣,使学生在学习和背诵的过程中感受客家语言的诗性美;再比如可以结合客家的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端午节历来是客家人比较重视的传统节日,在节日到来时会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体育课上也可以结合这一节日,开展庆祝活动,例如迎端午节的羽毛球比赛,结合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展开,一方面,活跃了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端午节的节日文化的了解,从而感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并传承民族文化。丰富我们的文化建设,是作为新一代的教师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的羽毛球训练过程中融入客家元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体育教师应当对这一德育教学方式予以重视,集思广益,开展更加广泛的教学实践,使德育依托客家元素,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使我们的羽毛球训练更加富有人文色彩,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彦辉.浅谈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广西教育,2013(11).

[2]吴玉华,曾飚.赣南闽西客家风俗与中央苏区体育文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3]侯秋霞,何尚武.客家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编辑 马晓荣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