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16周强

新课程·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品德与社会思维导图

周强

摘 要: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腦思考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从思维导图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在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应用三个层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思维导图;发散性思维;品德与社会

在教育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思维科学手段的发展,思维和知识的可视化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本文试图以一个教学实例讲述思维导图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将它应用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思维导图是以发散性思维及其自然表达为特征的一种新的高级思维方式。它利于学生分清主次,能更快更清楚地看出导图概念及其蕴含之间的彼此关联,使学生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清晰。心理学家和视觉感知专家由拉尔夫·哈伯从事了一项研究,给受试者看2560张幻灯片之后让他们对图片进行辨识,准确率达85%—95%。不仅哈伯,还有尼克森等一大批科学家通过视觉刺激的实验确认,一图值千字。因此,我将思维导图用于品德课堂教学,联系学生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上课都要写教案,但传统的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往往会缺乏创造性,许多老师上课前常常会沿用过去的或者是别人的教案。思维导图则能让传统的教案走向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应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既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意,避免传统教学设计中枯燥地写教案的不足的方法。好的教学流程图可以给人以美感。或方或圆或规则的教学流程图的运用,为教师的创新潜质打开了一片展露才华的天地,每人每课都可以尽心创作。应用结构流程图进行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在流程图上展现,也是对教师备课中系统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一种锻炼。结构流程图中各环节间的逻辑联系能充分体现教学思路、过程和效果。图形和文字结合,并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应用,能直观生动地表述教学内容,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实施。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方便大家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些图上展示的内容,可以看出每一位教师的施教方案是否适用,是否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家人的爱》为例:(见附表)

二、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环节的应用

课堂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较多的活动性、探索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进行良好的预习,就能对教材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梳理与处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只有通过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家人的爱》一课充满着生活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学生经过课前的仔细观察和课中感人有趣的活动体验家人的爱,并真正从内心明白家人对自己到底有多少的爱。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观察家人的付出,并绘制出家人关爱自己的思维导图。要求与建议:(1)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标注。(2)不限于自己画的图片,还可上网查找适合的剪贴画、3D动画、相片和视听文件。(3)发挥想象,让你的思维导图有趣和富有创造性,更令人难忘。

预习阶段应用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对教材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以此为据确立教学重难点,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思维导图在构建知识结构中的应用

人类对图片的辨识能力极强,究其原因,图片大量地使用了人们大脑的各种技能,如色彩、外形、视觉节奏、想象等等。想象其意为“用大脑画图”。图像引发广泛的联想,能加强创造性的思维和记忆。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从儿童的视野出发,采用适合儿童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的积极作用,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高科技时代,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将教会学生思考与学习,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思维导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条理化,让条理性的问题更易理解,从而增强学习思考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缜密性。

从知识构建的角度看,思维导图能够使我们分清知识之间的主次联系,更清晰地看出新旧知识如何彼此关联,也更能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品德与社会思维导图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