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步”教学策略 让计算教学更有效

2018-07-16郭莉朱文静

读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运算能力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郭莉 朱文静

摘 要:本文就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将计算教学分为了五个步骤:1. 设置情境,引出计算;2. 尝试计算,发现算法;3. 聚焦疑点,沟通算理;4. 概括点拨,寻求突破;5. 实践应用,达成共识。并在五个步骤中找到合适的教学策略,力求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运算能力

数的运算是小学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触最多的内容。作为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它贯穿于“数与代数”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它以整数的四则运算为基础,经过三次循环,迁移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的学习。因此,数的运算必然成为学生应该培养的最基本的数学素养。

一、 设置情境,引出算式

设置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阶段的普遍做法。这里的情境设置,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不管何种情境,教师能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和声课堂导入的目的。而在计算教学中,根据课型的特点,我们往往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策略一:复习旧知引入。复习旧知引入就是以旧引新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回忆旧知识为起点,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适用于那些与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新知识教学,而计算教学尤为适合。

策略二:联系生活引入。在计算教学中,教材几乎都是将计算教学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孩子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去习得必要的运算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孩子实际的生活情境,既能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计算的问题背景,又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卷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除法时,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能够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策略三:制造冲突引入。学生的认知冲突,永远是学生学习内需力的源头。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因此,像20×3、14×2、100×5这样的乘法,学生是能够一口说出得数的。这时,教师如果突然出示169×5这样的算式,学生会一下子蒙住,感觉到不能一下子说出得数,需要笔算来帮帮忙。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光会口算的方法是不够的,笔算学习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二、 尝试计算,发现算法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计算也需要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然而,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方向、方法多种多样,认知基础也因人而异。

策略一:提供时间,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不仅能大幅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善思、究底等思维品质,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逐渐形成了。计算教学大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延伸的,学生大都可以利用前面学习到的知识基础来自主探索新课内容。因此,对于计算教学的学习是很好地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试后导,先学后教。

策略二:开放空间,交流分享。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每个个体多多少少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这一环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平台,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使个体与个体的思维产生碰撞。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倾听、表达、质疑、反思等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再现和升华,数学思维习惯和品质也在这个过程逐渐形成。

三、 聚焦疑点,沟通算理

在自主尝试发现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倾听学生的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从而聚焦计算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算理,把握数学的本质。

策略一: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在计算教学中,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与数学本质进行沟通和联系,最终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策略二:沟通“三算”,感悟算理。这里说的“三算”,就是估算、口算、笔算。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基础,笔算是灵魂,估算是升华,它们三者之间其实算理是相通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沟通它们三者的本质联系来感悟算理。

四、 概括点拨,寻求突破

将学生的疑点解决后,学生找到共同要研究的方向,教师应对多个疑点进行归纳和小结,并适机对重难点知识加深理解,从而寻求突破。

策略一:对比观察,优化算法。在探索算法的阶段,我们鼓励算法多样化,这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体现了“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宗旨。但是,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为学生总结算法,并引导他们观察、发现不同算法的优劣,并灵活选择更加优化的方法进行计算。

策略二:教师引导,梳理算法。通过前面学生的尝试、交流学生已经理解了其中的计算方法和其中的道理,这时,需要教师对正确的方法进行步骤梳理和格式的规范。这样学生的精彩讨论、思维碰撞才可能落地生根,知识才能够落实有效。尤其在笔算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教师带着全体学生一起来从头算一遍,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清楚地描述一下计算的步驟,还可以让同桌互相说一说以此来巩固计算方法。

策略三:总结概括、形成法则。数学与数学学习都不可能“去结论化”。强调“数学活动”、突出“思维过程”“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现,与抽象并概括结论、结语并不矛盾。因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概括算法之后,应该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因为,适当的结语是掌握算法、指导计算操作所必须的,同时,在概括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得以提升和发展。

五、 实践应用,达成共识

策略一:分层练习,阶梯递进。教师在设计练习环节时,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计算教学的练习巩固环节一般分为:基础练习(模仿练习)、重点练习(专项练习)、综合应用、拓展提高等几个层次。

通过练习,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训练关键点,突破重难点、最终达成共识。

策略二:错例诊断,减少失误。在计算教学中,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几个关键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设计一些改错的教学环节,往往可以减少学生的计算失误。

作者简介:

郭莉,朱文静,重庆市,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猜你喜欢

运算能力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