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三晋雄才,旷世大儒
——兼评高专诚先生《荀子传》

2018-07-13山西谢耀亭

名作欣赏 2018年31期
关键词:子夏思想史荀子

山西 谢耀亭

荀子,作为先秦儒学的殿军,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这从近二十年来学界发表的学术论著,及以荀子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便可深切感受到。荀子受到重视,有学术自身发展的原因,即荀子思想在以道统为指引的古代思想学术中,被重视的程度不够,当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学冲击之后,儒学自身的变化与发展,引起学人对荀子思想的重新重视。近二十年来,秦汉简帛的不断出土与发现,引起学人对先秦两汉学术史的重新审视与认识,荀子的思想也引起了人们的再度关注与探讨。荀子思想的研究,是近些年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内容之一。

高专诚先生的《荀子传》(高专诚:《荀子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下文标页码处均出自该著,不再另注),是新近研究荀子的一部力作。为名人作传,实属不易;为荀子作传,更是困难。这不仅因为荀子距离我们时代久远,我们需要透过层层迷雾,追踪荀子思想的层层脉络;更需要扎实的史学、哲学功底,精准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与意蕴。这并非只需“坐冷板凳”便可完成的工作,更需要高深的学养和对学术的真诚与坚守!为荀子作传,还有一个困难,是此前已有学人为荀子作了不少传记,从清代胡元仪的《郇卿别传》,到当代孔繁的《荀子评传》、郭志坤的《荀子评传》,就荀子生平经历、思想体系进行专门研究者,不胜枚举,这也为后来给荀子作传者,增加了无尽的难度。由此略述,便可知高专诚先生《荀子传》的撰成出版,实属难能可贵,在荀学研究史上,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之事。

高专诚先生素以研治先秦两汉思想史、三晋文化见长,曾有幸拜读过高先生的《孔子·孔子弟子》《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及译著《荀悦与中古儒学》等论著,受益良多。高先生不仅熟稔先秦儒学经典,更在挖掘三晋儒学发展与演变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学。高先生的学术积淀与学术素养,使得《荀子传》成为荀学研究中的一部高水准著作。

《荀子传》一书精义纷呈,整体而言,在方法论上、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范式上,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一,知人论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思想史有其自身应遵循的研究方法,我一直认为思想史,应是历史的浓缩与提升,脱离了历史的思想史研究,会显得无根而漂浮,因而也不会真正探索出思想发展的历程,更不会展现出活生生的思想场景。《荀子传》紧扣历史的发展进程,探讨荀子生平与思想。高专诚先生在“后记”中说:“本书对于荀子生平的叙述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其中最明显之处,是将荀子生平事迹与他的思想成就相关联,特别是在叙述方式上,并没有在书首以专章介绍和考证荀子生平事迹,而是把荀子生平所历分成四个主要阶段,与荀子思想发展的进程做了对应。”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是恰当的。孟子曾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人物、学派的思想与认识,前后可能会出现变化,这是真实的存在,且已为学人普遍认同。高专诚先生自己对荀子的认识也曾发生过变化,他在“自序”中说:“三十年前,我撰写《孔子·孔门弟子》,第一次通读《荀子》,也曾发表意见,认为荀子是个过度刻薄的人。这三十年来,因为作文之故,经常翻阅《荀子》,不时隐约自省,逐渐感觉到当年的意见总有些不妥。此次两年撰书,细读《荀子》全文及各家考校,最终猛醒,原来是我们的立足点太低,视域太小,无端放大了荀子思想的某一点,方才导致以偏概全之陋见。”这是高先生近三十年来,对荀子思想把握不断提升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作是高先生思想前后变化的一个见证。由此推展开来,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前后或有所发展变化,而引起思想变化的,与其自身的经历当不无关系。高先生将荀子的生平事迹与其思想发展历程相对应进行考察,显得非常恰当,展现出来的思想历程也更加真实可信,这样的思考与写作方式,应成为思想史写作较为理想的范式。

第二,对荀子地位的再认识。作为先秦儒学的殿军,荀子的思想,理性中透着深邃,批判中彰显真知。荀子不仅对先秦儒学有一批判之总结,更对先秦诸子思想有一批判之总结,这在其《非十二子》篇中便能深切感受到。荀子在汉唐间的影响颇大,地位较高。两汉以经学为盛,而汉代儒家典籍的传授,有许多又与荀子有关。宋代道学兴起,道统提倡,荀子被排除在道统之外,其影响及地位才日渐下降,以至于《荀子》一书,最终也未能升入“经部”,而屈居于“子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道统大盛之后,荀子思想的影响荡然无存,高专诚先生指出:“宋代理学家对于人性的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的区分,实际上是深受荀子人性观的启发和影响。”(第470页)从中也可以看到荀子思想在实际思想领域的影响。先秦儒学,作为原始儒学形态,自孔子开启后,思孟学派与荀学各有自己着力发展完善的方向,这本无高低上下之分,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孔门后学的分途发展,才使得原始儒学的精义,在各个方面得以彰显和成熟。我近些年来研习先秦儒学的感受:思孟学派彰显了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荀学彰显了儒家的理性主义精神,他们皆发展了孔子精神的内涵,使孔子精神更加充盈、更加彰显、更加完善,也使原始儒学最终走向成熟,步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如此看来,荀子的地位不可以被忽视,更不应被低估,高专诚先生在精研荀子的基础上,认为“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荀子也许并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从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荀子必是中国古代最有贡献的思想家”(第1页)。“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除了荀子,很难有第二位思想家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其思想成就。荀子思想涉及当时思想界的各个领域,并且还有自己的新拓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涉及的每一个领域,荀子都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序》)高专诚先生对荀子地位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荀子思想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基础之上,举凡荀子所论礼义之道、名实之论、人心人性、天人之分、王霸之道、君臣之义、经典教育、文学音乐,皆有精深的剖析,尤其是对荀子思想中儒法共存的学理,及其后世的影响着墨颇多,论析精彩,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较为可信,能为读者所接受。荀子地位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对于推动荀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掘荀子思想内涵,更有利于学术史上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三,扎实的史学考证基础。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不可忽略史学考论,基本成为学者的共识。冯友兰先生不断修订《中国哲学史新编》,也说明了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与史学研究关系密切。荀子研究中,有许多问题一直以来颇多争议,如荀子游齐的年龄,历史上有“年五十”和“年十五”之争,这不仅涉及荀子游齐时的年龄,更影响到荀子的寿数,以及荀子学术思想来源等诸多问题。此问题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古史辨”运动中曾引起学人激烈争论,其后不断有学者探讨此问题。赞成“年五十游齐”的,有颜之推、汪中、胡适、罗根泽、蒋伯潜、梁涛、池田知久等学者;赞成“年十五游齐”的,有刘向、晁公武、梁启超、钱穆、梁启雄、游国恩、刘蔚华等学者。《荀子传》自然不能回避此问题,高专诚先生从文法角度、传写讹误方面论证之外,又从游学距离、游学资格、儒学学养三个方面加以情理分析,认为是“年五十”而非“年十五”,本人深表认同,赞同荀子“年五十”始游学于齐的观点。此外,在荀子姓名尊号、生卒之年、出生之地、学术师承、稷下先生等方面,高先生皆有考证分析,体现出扎实的史学考证工夫。扎实可靠的史学考证,为名人传记写作必备之条件,这不仅影响到对思想家的生平了解,更会影响到对思想家思想历程的分析。高专诚先生以扎实的史学考证为基础,探究荀子的思想历程,让读者读后会备感真实,极易认同。

第四,对三晋儒学线索的梳理。高专诚先生对三晋儒学的累年研究,为人们认识、了解三晋儒学做出了学术贡献。《荀子传》中专门探讨了荀子与三晋儒学的关系,这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也是本书亮点之一。高专诚先生早年对孔门弟子有过研究,且对子夏用功较勤,不断挖掘子夏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三晋儒学的贡献,常为学界称道。孔子去世后,子夏回到魏国设帐授徒,儒学始在三晋大地上流传开来,子夏为三晋儒学创始人。梁启超先生曾有论断:“当孔子在世时,其学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大于西河。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学之始。儒教第一功巨,舍斯人无属矣。” 由子夏而到魏文侯,儒学由民间传授到国家推行,子夏的设教,不仅开创了三晋儒学,也为儒学在战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三晋儒学发展史上,子夏生活于战国早期,荀子生活于战国晚期,战国中期三晋儒学的发展情况,因文献不足征而陷于难解之地,高专诚先生分析:“荀子以儒为主、儒法并重的思想特色,在子夏和李悝思想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这样一来,从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荀子思想的来源就非子夏思想和李悝思想莫属了。”(第27页)这样深入思想内部的剖析,深具启发意义,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三晋儒学的发展与流变,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总之,高专诚先生的《荀子传》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学习的佳作,也是荀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对深入了解荀子生平思想,把握儒家精髓大义,推动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子夏思想史荀子
“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特点
《论语》知多少?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思想史写作的方法论
——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为例
经典语录
孔子借伞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
趣味古文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