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过程中傣族文化在村寨建设中的应用
——以新平县戛洒镇为例

2018-07-12林立平朱媛茜朱炫霖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院650224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傣族村寨民居

林立平 朱媛茜 朱炫霖 (西南林业大学设计学院 650224)

所谓城镇化,即农村人口及经济转移到城市,可大幅提升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对于改善农村人民生产生活也有极为显著的促进效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世代居住着傣族等9个民族,其中傣族占总人口的45%,戛洒傣族被称为花腰傣,人口7.2万人,他们自称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等。花腰傣是一个习惯家族群居而住的民族,新平县内花腰傣居住人口味总人口的80%,其余散居在元江等县内。戛洒镇位置处于新平县境内西部,靠近哀牢山脉中段东麓,东与新化、老厂等乡镇接壤,南与腰街乡连接,西同镇沅县和平乡接壤,北与水塘镇接临邻,戛洒江自东北向西南穿境而过。戛洒镇整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平衡,集镇较为完善,乡村十分落后。

一、花腰傣的传统文化习俗

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分支,也是傣族的一个独特群体。传说是古代傣族迁徙过程中被遗留在哀牢山腹地的古滇国皇族后裔。花腰傣的主要特征是以服饰色彩绚丽斑斓、银饰品琳琅满目,最为突出的是花腰傣族女性喜欢用彩带束腰。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民族文化大融合,但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花腰傣的传统民族文化被完整的保存下来。花腰傣的信仰为原始宗教信仰,他们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灵,大树、山、日月、江河等等都是有灵魂的,这些自然界的各种魂魄有善恶之分。纹身和染齿是花腰傣最有区域性和典型性的习俗,他们通过染齿作为女孩子的成年礼,成年男女青年通过被称为“东方情人节”的赶花街互结姻缘。花腰傣的传统民居为土掌房,土掌房的单体建筑与当地特定的地形、地貌相结合,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建筑群组合空间,形成花腰傣独有的村寨景观和民居文化。精美的手工艺品、独特的民俗节庆、传统的饮食文化吸引着各地人们来此旅游。

二、特色民族建筑消失

新平县戛洒镇周围山清水秀,由于长期的城市本位的治理安排,导致民众在观念上形成了“城市优越论”,而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去乡村化”的倾向。新平县戛洒镇传统的民居形式主要为花腰傣族的土掌房,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每个村落的土掌房都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自己家的屋顶有可能就是别人家的院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成为一体。由于厚重的土坯墙体,该类建筑物的特点是隔热效果较好,冬暖夏凉;缺点是由于墙体的厚重,传统的木材承重能力有限,房屋的门窗比较小,通风效果差,土坯墙体便于老鼠打洞,所以卫生较差。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的潮流,交通的便利、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传统民居的变化。因此花腰傣的土掌房已经无法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及生产方式。

目前新平县戛洒镇各村寨的民居建筑主要是村民自发建设,资金一部分来自国家补贴,一部分是村民自己筹款。房屋的造型以户主和本地的建筑工匠合作为主,根据户主的经济实力、审美能力进行建造,同时村民之间相互参考。建筑材料主要是钢筋、水泥、砖、沙等常见建筑材料,传统的土掌房建筑材料已经被抛弃。另外由于建筑工匠的审美、经验、技术基本相同,所以各个村寨的房屋建筑趋于相同。由于传统的土掌房依山而建,居住密集,村寨建设规划不到位,导致传统村寨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虽然各乡镇积极响应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但是当地政府仅仅是在原有的自然村落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村落的整体规划跟不上新时代的建设发展。近年来随着云南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同时为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与改造的号召,农村的村容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载体的传统民居建筑随之消失,新平县戛洒镇各乡传统的土掌房已经被现代钢筋混泥土楼房所取代

传统村寨的特色建筑由于农村建设规划时规划不到位,造成村落建设杂乱无序可循,村寨空间格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道路狭窄弯曲,房屋造型各异等。在面向新平县戛洒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千遍一律的格局,农村的居住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失去了村庄原有的美丽与魅力,村庄原有的建筑特色消失了,地域特征上所显示的民族文化也随之消失殆尽,呈现镇镇村村一个样。保护花腰傣的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是目前一项急不可待的工作。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活化”花腰傣传统民族文化,尊重当地村民的诉求,编制具体的规划方案,指导村寨建设,保障村寨的健康发展,保留当地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当地传统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三、村寨建设发展策略

新平县戛洒镇各村寨建设首先加强村寨的整体规划以及新建房屋的专业设计。目的是为了消除房屋建设的无序性,利于排水、道路、路灯灯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同时乡村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建设留有空间,使得村寨的整体发展成为一种良性循环。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是运用民族文化,提取民族特色元素,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当地房屋进行设计。民族元素提取可以从当地花腰傣族的传统服饰或者建筑中提取,如花腰傣族女性的色彩绚烂的花傣,我们可以提取相关图案和色彩运用到我们建筑物的屋檐装饰上;或者又如花腰傣族的传统民居是土掌房,我们对于新建的房屋,可以在外观造型上参考土掌房的特点进行设计。这样新建建筑物不仅可以体现当地花腰傣特有的地域建筑特征,又把当地花腰傣的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建筑体现出来。其次村寨建设规划通过民族元素的运用来体现民族特征之外,还要与当地花腰傣族的信仰相融洽,注意对村寨周边的大树的保护,因为这些大树是花腰傣族心中的神树,以保证对当地图腾崇拜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对当地自然万物神灵的崇拜和敬畏的原始宗教信的尊重。另外进行规划时也要大胆改革,把村民的健康及儿童的娱乐发展等元素考虑进去,引导村民进行体育健身,给儿童一片快乐的场地,我们可以从色彩和图案上进行活动场地的设计和施工,增强村寨的活力,同时保证村寨规划建设的多样性,加强人们对“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拥护力,与“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人居环境。

现代商品及外来文化的涌入对花腰傣落后的经济及生产方式形成较大的冲击,商业模式的改变,生产的高效率与生活的快节奏对花腰傣落后的生产模式形成强烈的对比,导致他们盲目的学习和模仿外面的文化,失去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建筑的更新直接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因此,花腰傣群众应该做到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挖掘传统村寨中的社会与情感价值,实现花腰傣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想留住花腰傣的特有的地域建筑及建筑文化,就应该做到文化自信,才能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保持村寨的民族文化气息。

四、结语

城镇化过程中人民群众追求先进的生产生活模式是一种自然规律,村寨原有建筑的改造是进步的必然结果。如何把村寨建设过程中的民居建筑设计结合当地特有的傣族文化思想,是让我们更好的留住乡愁的重要途径。加强对传统村寨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教育,加强公众对于传统村落社会文化价值的公共认知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我们进行村寨规划时的设计前提,民族元素的运用是我们在进行村寨房屋建设时的点睛之作,只有基于对花腰傣文化观念的深刻理解,继承和吸收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和生态意义,对传统民居的的空间、社会模式加以改造,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合理地对当地民居加以保护、改造和发展。

猜你喜欢

傣族村寨民居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锅巴粥
傣族:亲水的民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