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声乐的表演教学途径

2018-07-12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艺术形式,其声乐表达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特点。我国历史发展上下五千年,民族声乐发展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声乐文化,而且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国外优秀声乐文化的熏陶,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多种样式的民族声乐文化。对于当代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而言,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探索历程。

一、民族声乐表演的特点分析

(一)表演形式多样化

就我国民族声乐来讲,各个民族声乐的章段结构不尽相同,表现形式变化多端。其中形式变化做多的是陕南地区、湘南地区、四川地区等,这些地区的声乐大多呈现赶五句、四句头等形式。不同地区的民族声乐具备不同的歌曲结构,其韵律韵脚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声乐表演具有相当复杂的特点,给高校民族声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做好民族声乐教学任重道远。教室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学习、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文化。

(二)共性与个性兼备

民族声乐艺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处,1从广义上来讲,民族声乐文化具有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同时兼备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以边境地区声乐文化为例,其文化传承模式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在我国声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这种情况下遗留下来的民族声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个性。而通过学校教学继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共性。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要明确掌握和分析民族声乐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特点,以更好地完成民族声乐教学活动。

(三)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汲取西方优秀文化

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发展历程中,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了有益的西方外来文化,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得以长远持久的发展。民族声乐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此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必将出现一定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民族声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文化继承方面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汲取优秀的西方文化,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历经时代发展而经久不衰。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借鉴优秀的西方文化。将优秀的唱法和技巧吸取到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去,有助于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化发展。2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表演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学生的发音能力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其中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具体表现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民族方言的发音能力。这是因为在进行民族音乐表演过程中,发音的标准关系到声乐本身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宽度,关系到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情的表现程度。

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活动之前,要着重培养学生民族语言的发音能力,掌握民族语言的吐字方式,提高发音的准确性,进而增强民族声乐表演的感染力。此外,清晰的发音吐字能力,能够充分展示民族的语言特色,将民族文化的灵魂通过声乐形式展现的淋漓尽致,更能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展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示民族音乐独有的魅力。

(二)增强学生演唱技术的培训

声乐表演的核心是演唱技术,演唱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民族声乐表演的层次。作为当代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师,应该对民族声乐文化有着准确、清晰的认识,对民族声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地位,以确保民族声乐教学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好本民资声乐表演文化的精髓,切勿一味地崇洋媚外。将传统民族声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有选择地继承与发扬,让民族声乐文化得到健康、长远、持久的发展。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技术培训时,要重点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综合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声乐表演能力。“引进来”即引进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知识讲座,“走出去”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之外的民族声乐活动。

(三)提高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力

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更多具有较高水平的歌唱家和艺术家。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做好民族声乐表演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意义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声乐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掌握特定作品的主题形式,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表演的规律和特征。同时要求学生表达出自身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并自行组织肢体动作和声乐旋律来展现对作品内容的表达。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表演培训,在锻炼学生对作品理解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帮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作品的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声乐表演的理解,进而逐渐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水平。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民族声乐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这样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对民族声乐表演的教学质量。

(四)增加学生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

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发展之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增强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民族声乐表演的理解,增强并深化对民族声乐表演的认识。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注重实践活动,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声乐的表演形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其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采取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促使综合表演艺术与自身独特的发声方法协调起来,4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再此基础上进行民族声乐知识的理论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民族声乐知识的历史和来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族声乐表演。

(五)展示民族声乐表演的魅力

我国民族声乐表演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而自其进入高校民族声乐表演课程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发展由诞生到不断成熟,历经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才有了现如今的发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师要充分了解民族声乐表演发展的历史,探究其未来发展新趋势。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向学生展示民族声乐表演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声乐文化,掌握民族声乐文化的精髓。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民族声乐文化的内涵,发现其中的特色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为民族声乐表演的继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声乐表演具有多样性、兼具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而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要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民族声乐表演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有效的教学途径,进而提升声乐表演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要不断探索新途径,以促使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1.高淼.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多元化发展[J].当代音乐,2017,(3): 59-60+65.

2.金泉瑷.对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化发展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6,(10): 57-58.

3.张学旗.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方式分析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7,(3):218.

4.杨雨霁.试谈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J].当代音乐,2016,(16): 54-55.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文化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