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领域下的语用论辩理论

2018-07-12燕山大学文法学院066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话语语境理想

李 岑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066000)

一、作为一种论证理论的语用论辩学

西方具有悠久的批判性思维传统,西方人把批判性思维的论证当作实现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形式逻辑在亚里士多德后得到了系统的发展,而论辩术和修辞学在论证分析与评价中的作用却没有像逻辑学那样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语用论辩理论的创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范• 爱默伦(Frans H. van Eemeren)和荷罗顿道斯特(Rob Grootendorst)进行了论证理论的合作。在合作中,他们从语用学和言语行为的理论视角入手发现,与形式逻辑学家所分析的“推演”相比,现实生活中的论证实践其实更为复杂。

多年来,论辩分析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进步是哲学、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话语和会话分析、交际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们从论辩话语的不同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研究模式。长期以来,论辩研究受到杜尔明(Toulmin)和百合芒(Perelman)的影响,为适用于日常的论辩分析,杜尔明和百合芒提出了一套方法,以取代形式逻辑,他们把形式逻辑与古典推演逻辑等同起来,或宣称形式逻辑不适用于日常论辩,但在语用论辩学派看来,他们的模式很难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论辩话语分析。虽然论辩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但是单靠描写语言学不能充分地解决问题,它不考虑理辩的规范性质,这种偏向的论辩理论无法批判地评价论辩的可接受性。而另一方面,不像许多逻辑教科书作者所说的那样,规范性逻辑也不能单独地充分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它无法考虑日常论辩话语的所有描写特点,因此无法判断这样的论辩理论与现实有多少关系。

如果在论辩理论中将描写与规范系统地结合,语用学,尤其是言语行为理论,有益于正确处理描写;而逻辑学,特别是形式辩证理论,可以恰当地解决规范问题。为了将以上两者结合起来,范•爱默伦与荷罗顿道斯特提出,这种复杂的研究计划的实施应当由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也可以代表语用论辩理论所涉及的五种领域,这五个领域分别为哲学、理论、分析、经验、实践。

二、语用论辩理论的五种领域

(一)哲学领域

在哲学领域,其使命是澄清合理性的哲学。根据图尔敏(Toulmin)的学说有三种证明合理性的观点:数理逻辑观点、人类学观点和批评观点。主体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探究论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某人想用语用论辩理论来评价论证,就说明他选择了用批评性观点来看待论证的合理性,从哲学角度讲,他可以用下述方式回答论辩什么时候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问题:“如果按照参与论辩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讨论规则进行,论辩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意见分歧的途径。”

这就涉及到论辩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可接受性。当一个人在为自己的立场做辩护时,作为理性行为的理性批评者就应该思考:“我应该什么时候把论辩看做是可以接受的呢?”理性批评者所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或者究竟哪个符合事实哪个不符合事实,而是关心应该赞同还是反对其可接受性声明的方式。例如,当A问B:“你为什么总是同妻子不和?”B回答道:“我怎么会这样?她总是出错。”此时隐藏在B疑问中的观点就是对A所提出的命题可接受性的声明。而“她总是出错”就是B反驳A的论据。我们将A的立场更确切地定义为理性行为的理性批评者的立场,这样可以用来说明在哲学领域,论辩研究的焦点在于论辩是如何被用来在理性批评方面产生可接受性效应的。

(二)理论领域

在理论领域,不同的证明合理性的方式都会产生某种具体的理论形式,或者说在哲学理想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合理论证性话语的理想模式。对于不同的哲学观点来说,提出具体的理论形式就像给研究者提供了一副眼镜,借助这幅眼镜他们可以用他们所热衷的哲学观点去审视现实。当A进入理论领域时他会思考,要系统地解决有关论辩的可接受性问题,他有可能获得哪种理论手段?他可以借助哪种概念手段对B提出的论辩“她总是出错”的可接受性进行理性裁决?他可以把他的裁决建立在哪种理性的理想模式上?在上述观点中,A已经被当做了一个批评理性主义者,那么他的答案应该是:“我可以利用批评性讨论的理想模式,以及利用构建性讨论步骤的言语行为程序来解决。”

此时A所选择的理论就是语用论辩理论。在语用论辩理论中,论证性会话被看做是“旨在基于不同意见的价值来解决意见分歧”,为此,语用论辩学派提出了一个“批评性讨论”的理性模型。在这个理论当中,“批评性讨论”的理想模型区分了对意见分歧解决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并且理论也对每个阶段中那些能够构成论证性步骤的言语行为进行详细说明。

(三)分析领域

为了达到规范理想和经验描写的结合,这五个要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将理论模式与现实理想真正的结合起来,就需要对论辩分析领域的进行研究。语用论辩学派的学者们认为必须先建立合理性的哲学理想,然后从这个理想出发,构建可接受论辩的理论模式。在分析层面上,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拟构论辩话语,这是根据理想模式提供的理论框架,按照论证实体中实际发生的情形,从而给出一套重构论证性话语的概念工具,以使所有那些与理想模式相关的特征表现出来。通过这种重建,论辩话语展现出了一个规范化的“分析性全景”,将理想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正是对这种结合的需求赋予分析领域在论辩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分析领域上,语用论辩理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一,在批评性讨论模型上的重新建构论证性话语。分析领域的任务就是如何语用批评性讨论的理想模型重新构建语篇。在重构中,语用论辩学派提出的批评性讨论的模型和批评性讨论的规则是重建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对讨论中为解决意见分歧至关重要的所有因素给予分析,例如讨论要点、角色分配、未表达论据、论辩图式等。

第二,将缺少的话语拟构出来。对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论据,语用论辩学派认为,首先要运用他们所建立的规则来识别,其次,它的解决方案是将逻辑分析和语用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必不可少,因为缺少的成分要从已知部分中推出。但是对论辩话语的构拟除了要运用逻辑层面的分析,还要进行语用分析。语用论辩理论的分析同以往的论辩分析不同,它认为语境是论辩分析的重要因素,因为日常话语不总是规范的,在论辩分析时缺乏语境分析是不全面的。

第三,将每个阶段上构成论证性步骤的言语行为归位。模型能够在重构时表明哪些阶段应该涉及哪些言语行为,哪些言语行为促进意见分歧的解决。明确的和间接的言语行为被拟构之后的任务是要将它们按照批评性讨论的模型来归位。组织建成规范性的语篇有一套转换方案,如何运用这套转换方案将有用的论证性话语套入模型,也是重构话语的关键。

(四)经验领域

当A进入经验领域时,他会问自己有关论辩现实的哪些知识对此时的他来说是有用的。在“她总是出错”这个例子中,经验知识也许能够对回答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是论据还是句玩笑话提供信息。

如果A想要以解决意见分歧为目的来进行重建,在批评理性主义为前提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并且使用语用辩证理论的观点,他的经验描述就应该是以劝说的过程为目的的。辩证论者所感兴趣的经验研究项目,可以从研究如下这个问题开始:日常语境中的一般言语使用者在多大程度上确实想通过辩证论者脑海中的讨论方式解决他们的意见分歧,以及什么时候他们不想这么做?辩证论者有必要了解在论辩现实中有哪些接触点可以确定冲突已经发生,被当做批评性讨论的意见交换已经开始?语用辩证理论中所区分的论辩图式、论辩结构在日常论辩实践中发挥什么作用?言语使用者在分析相互间的论辩时是否有倾向使用论辩分析者相似的分析方式的迹象?这就是对以说服的过程为出发点的论辩语篇的生成描述非常关注的实证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实践领域

关于实践领域,我们可以理解为从前面四中要素所获得的洞察开始,解决论证实践中恰当处理需求的相关问题。这就涉及到论辩能力,论辩能力具有相对性,一个人的论辩能力会因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对论辩的研究必须放在不同规约化的语境中,例如法庭论辩等正式的法规和行政篇章语境,或者与朋友书信、会话这样的非正式语篇。

当人们进入实践领域时就意味着他将通过系统地说明不同类型的论辩语篇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成、分析和评价论辩,从而激发人们对论辩的思考。因为不同语境下的语篇复杂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们将语用论辩理论放在篇章中进行实践,要想在实践中成功运用其中的规则,仅仅套用理论是不够的,它们也不会给讨论以现成的招数,这些规则不是计算程序的法则,而是启发性的规则,它们也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套永远保证获得理想结果的具体指导。论辩不是机械的过程,而是目的在于通过消除疑问并说服他人接受某个观点的社会活动,所以,论辩的生成、分析和评价的质量只有通过改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得到提高。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以完全被动的方式学习这套规则,还要在已掌握规则的基础上再促进深入思考。

三、语用论辩理论的国内现状

语用论辩理论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尚是新事物,我国的研究资料也并不是很多,但国内仍有一部分学者对此进行过努力的探究,翻译了部分译著,这些译著的产生,为其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论辩理论的译介及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在1991同年,由我国学者施旭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辩、交际、谬误》是我国首次出版的语用论辩理论的著作。这本书由语用论辩学派的代表人物范•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共同完成,它提供了精致化的语用论辩术标准理论。大连海事大学的张树学于2002年翻译了《批评性论辩:论辩的语用辩证法》一书。这本书仍然由范•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合著,译著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谈语用论辩理论,其影响虽然也涉及了逻辑学内容,但主要倾向于语言学领域。中山大学的熊明辉于2006年出版了译著《论辩巧智:有理说得清的技术》。这本书由范•爱默伦和汉克曼斯合著,它是对先前著作的总结和梳理,其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效果,是一本从语用论辩理论角度培养学生的论辩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科书。

虽然语用论辩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目前研究语用论辩理论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身上,导致关于语用论辩理论的文献资料难以查找,这对今后的研究者来说有一定困难。这也是由于语用论辩理论本身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它在我国的传播时间并不长,且这一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个理论的发展与传播需要一个过程,而对语用论辩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而言,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参与传播这一理论并对此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话语语境理想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画与理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