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二元统一
——论时下新生代导演的青春物语

2018-07-12曾玲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青春片新生代华语

曾玲琳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00)

在新的网络文化革命背景下,大数据、大IP与慢慢走向观众视野的新生代导演实现了良好的结合。新生代导演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因为其构成复杂、风格多元、良莠不齐,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大相径庭,难以以用某类名词所定义。

一、商业背景下的类型创作

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对于新生代导演无疑是一场机遇。市场争夺战一旦拉响,何种电影才能博得市场的青睐,只有掌握决定权的消费者才知道。在华语电影市场上,青春片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近几年轮番出现的青春怀旧题材的作品让观众应接不暇。观影人群愈发年轻化,青春类型片受到了90后、00后大力追捧。

近年来,从2013年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致青春》,到2014年的《同桌的你》、《左耳》,再到2015年的《何以笙箫默》、《夏洛特烦恼》,和2016年的《七月与安生》、《微微一笑很倾城》,以及2018年初的《无问西东》。在这类影片中,校园生活、青春成长、怀旧视角成了青春片必备的元素。新生代导演的号召力是有限的,虽然不乏很多导演是演员出身,或是编剧、作家、歌手跨行而来,但他们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大多喜欢选择IP作品,因为IP作品本身就有一群固定、庞大的粉丝群体,再配上“流量“明星加持,则能让影片在未开拍前就获得媒体关注。

戴锦华,我国电影理论家,对于青春片有着这样的定义:那些表达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就是青春片的基本特征。1华语电影中,新生代导演往往热衷于用摄影机记录青年个体与社会的某种叛逆式、反抗式的成长过程。但他们的记录是带着美好期许的,由此也导致他们也没有勇气去拆穿现实,去直面生活。但新生代导演却用镜头的方式固执地保留了青春的反抗性,以及思想观念的边缘性。以《七月与安生》为例,虽然友情、梦想、青春这类的元素贯穿影片始终,但其双重自我的设定以及寻找真我的线索,加上悲剧式的开放结尾,让观众在黑暗的大银幕前陷入无尽的思考,亦可称作是青春片的一大典范。导演曾国祥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一员,比起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年轻观众的所知所想他更为理解。所以在剧情结构的设置上,新生代导演能摸清年轻人的心理,准确地抓住主流观众群的关注点。

二、美学建构下的价值导向

华语青春片离不开怀旧主题,他们大多都沉浸在娱乐狂欢的享受中,影片主人公所面临的层层困局被放置到一旁,现实问题被导演选择性的回避。 “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视听的时代,机械复制的时代,灵光消逝的时代。”2华语青春片的大量涌现,由于缺乏深度思考,如《小时代》、《致青春》、《同桌的你》一类,在导演的镜头里,将青春穿上一件梦幻外衣。八零后观影群体对未来描绘的蓝图在现实的打压下碎成泡沫,应运而生的以怀旧题材的青春片,则成了他们唯一的避难所。观众在怅然若失时,期待影像能带其进入另一个世界,但是影片直到结局也没有给观众回到过去或者改写未来的方式。这类电影无论是从叙事结构亦或是主题内涵,都是不尽人意的,是机械复制时代下的产物。

标签化、扁平化的美学建构是不可取的。一部作品的好坏,角色的设置、冲突的爆发都影像着影片立意阐发。在影片《无问西东》中,四段青春故事的多线叙事方式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在该部影片中,对于身处国难时期的青年而言,青春与苦难紧密相连。四个主人公在不同时代对真我的寻找,对家国的责任,与命运的抗衡,以及初心的回归。导演对《无问东西》的角色塑造是克制而又含蓄的,主人公们的青春故事是残酷的苦难的成长之路,其血液深处流淌的,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勇敢和善良。在新生代导演李芳芳的手下,将《无问西东》这一“命题作文”以极具特色的艺术张力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无不说明,一味回避现实早已成为过去,华语青春片的未来之路,只有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呈现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才能赢得媒体以及观众的广泛传播。

三、二元统一的现实要求

导演杨超曾在采访中说到,中国的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都还处于相对原始的一个阶段,二者关系是互相交流和相互反哺的。3以往的华语青春片存在着对过往青春时光的过度渲染,也隐约间透露着对当下生活的拒绝。若新生代导演一直在此类主题立意上徘徊,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二元统一是难以实现的。

如何实现二者统一,对导演来说,则是如何呈现出一部好的电影,即在兼顾商业性的同时,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还能令人深思。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迫切需要全面优化升级。“如何提升作为生命线的电影质量?如何强化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如何规范电影的全产业链机制?如何更好地建设中国电影的新时代?”4新生代导演只有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新的叙述手法,在树立文化自信,扎根本土文化宝藏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讲述中国式的青春物语。

注释:

1.出自戴锦华的《电影批判》.

2.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出。

3.杨超、陈宇《〈长江图〉:艺术电影的新态度——杨超访谈》,《电影艺术》2016年第五期.

4.陈旭光.《当代电影》,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青春片新生代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