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陵水县古代沿革及古城址考略

2018-07-12陈奋飞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572400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城址琼崖陵水

陈奋飞 (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 572400)

一、海南陵水县古代历史沿革过程

海南陵水,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在远古时期是传说中尧(唐)舜(虞)的南交地,夏商周三代(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11年),为杨越之南裔。春秋战国末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积极开疆拓土,于丁亥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南征百越后,在南方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陵水为象郡之外徼。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兵进攻南越,南越平复。翌年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琼崖(海南岛的古称)设珠崖和儋耳郡,属交趾部刺史管辖,从此实现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此期间,陵水隶于儋耳郡。后来,由于驻守琼崖的官吏贪污受贿,压榨民众,民不聊生,引起了强烈的反抗,斗争烽火连年不断,因而导致封建王朝在琼崖的设治时置时废。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夏废儋耳郡,并入珠崖郡;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罢珠崖郡,改为朱卢县,隶属高州合浦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即交州),立珠崖县;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又复置儋耳县,二县均隶于合浦郡,督于高州,陵水也随着这种形势改变其归属,隶于合浦郡,受高州统辖。

三国时期,吴大帝赤乌五年(公元242年)设儋耳太守并置珠崖郡,陵水随之,受珠崖郡所辖。晋武帝太康年间将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南北朝时期的南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复立珠崖郡,受越州所辖。梁武帝大同(公元535年至546年)中,由南方越族杰出首领洗夫人请命于朝,才废儋耳郡地,设置崖州,陵水隶于崖州。

隋朝时期,隋炀帝对琼崖加强了统治,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后又析西南地区置临振郡,均属扬州司隶刺史管辖。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又将原二郡改置为琼崖、儋耳、临振三郡,统县十,户一万九千五百,陵水建县始此,隶于临振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朝代。唐初,对琼崖极为重视,加强了统治机构的设置。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儋耳郡地复置陵水县,属振州。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析琼州和振州的一部分置万安州,万安州辖万安、富云、博辽、陵水四县。

五代十国时期,琼崖为南汉统辖,全岛设置琼、崖、儋、振、万安五州,领十四县,陵水隶于万安州。北宋时期,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万安州为万安军,万安军统领万安、陵水二县。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陵水县降为镇。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复置陵水县。南宋高宗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撤消军的行政建置。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又恢复万安军建置,陵水受万安军统领。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琼崖为琼州路,隶湖广中书行省。元顺帝至正(公元1341—1368年)末,琼崖改隶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属广西中书行省管辖,行政建制沿袭宋制。陵水县在元代之隶属与宋代基本相同。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北海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琼崖改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共三十三县(后在英宗正统五年即公元1440年省为十县),万州辖万宁、陵水二县。清代仍沿袭明代旧制,琼州府下设三州十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崖州升为广东省直隶州。此时期陵水县隶于崖州。

二、海南陵水县古代城址变迁过程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古城,形象地记录着古代的军事政治制度、民族和地域关系以及工程技术、环境变迁等相关信息。海南自西汉时期,就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长期孤悬海外,地处偏僻,与中原地理、气候大为迥异,但筑城基本遵循中原各时期礼制,同时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据地方史志记载及考古调查资料,笔者认为,隋代陵水县城治所立于旧陵水港杨梅铺。唐至宋代迁至博吉里村。元初迁南山头,皇庆间迁龙头村,后迁港门。明洪武间在港门筑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迁南山所(今椰林镇城内)。城址虽历经多次迁徙,现今仍有四个旧县城址尚遗存残迹或遗物,另二旧县城址已荡然无存。

(一)旧陵水港隋代城址

据《琼州府志》记载:“旧陵水港在城东北九十里,与万州交界,发源青藤岭至杨梅铺,通潮成港,旧陵水县建此,故名”。清乾隆《陵水县志》也写道:“旧陵水港距万州大塘湾六十里,南至牛头岭三十里”。经查阅清康熙《万州志》“舆图”及清乾隆《陵水县志》“舆图”,上面均标有“旧陵水港”之港名。

经实地进行调查考证,“旧陵水港”为现今海南省万宁市的新梅乡杨梅港,而杨梅铺则在今南林农场警卫队驻地东侧约100米处,旧址已毁,仅遗存一口已改建过的日夜渍涌清泉的古井。现据当地黎族老人回忆,日寇侵琼前,杨梅铺是陵(水)万(州)人烟罕迹的沿海村民进行货物交易的集市点,明清年代在这里设过驿站,是一切过往两地的官吏、商贾之投宿处。解放初期尚存遗存一段采用山石砌筑的残墙,后因被农场职工拆除取石建房,致使故址荡然无存。

(二)博吉村(里村)唐宋城址

位于现椰林镇里村高约300米的大溪岭南侧的山麓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东距水口港3公里,东起旧头墓,南止大溪岭,西至岭腰颈,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1000米。这里是一片空旷的陡坡荒地和大田洋,陵城通往里村的民间之路从中间横穿而过。在旧城址的荒坡上,已盖起了不少新瓦房。当地村民在旧城址垦荒耕地和建房中,在不同的地点挖到大量的泥砖和瓦片。如原里村管区党支部书记邓昌造同志,1981年在旧城址建房时,从正室西侧院落里,挖出长4米,厚45厘米,高30厘米的墙基;还挖出城砖和筒瓦,灰瓦等遗物。现城址中尚存80厘米高的瓦片堆积层。

(三)东门村元代城址

位于现椰林镇城东村委会东门村外的城坡上。建于元初(公元1271年)。是采用黄色泥土夯实垒筑成的四方形城墙,按县志记载,属于南山头旧署址。

此城址西侧在九十年代尚保存一条残损的土城墙,北起下溪村路口,南至大园村旁(即距村民李进暴房屋后面约40米处)约长200米。因年久月长,土城墙被村民不断地挖掉泥土,致使残址表面已面目全非,凹凸不平,但可看出昔日之旧貌。中段城墙残址最高为3米,厚4.4米,最低点可见残迹。东西北三面城墙,均被村民挖平建房。一九八六年三月复查时,还发现灰褐色城砖,砖长25厘米,宽13厘米,厚8厘米。

(四)港演元代城址

位于现三才镇港演村委会的旧县坡上。建于元皇庆年间(公元1312--1314年)。北侧与孟坡相毗邻。东距后港村约200米,西距大港村约500米,北与岭头山(古称南山)遥遥相望,东南西三面均被大田洋所环抱,使城址地形为半环岛状。据传旧城址创建之初,四周之大田洋原为桐栖港的内海港湾(约长2公里)。在旧址西侧,仍保留“晒网”、“大桥墩”等田名(意为古代居民曾于此晒过渔网,建过桥梁),其残基已被泥沙湮没。这里是昔日桐栖港小镇通往陵城必经之道。此城址按陵水县志称为龙头村旧县署址。

城墙采用夹沙红粘土夯筑,按地形平面垒成梯形结构。东侧宽约150米,城墙坡度高6.3米,顶部厚4.4米,保存较完好;东西两侧约长300米,南侧宽约80米,均被当地村民垦荒毁坏,今尚遗存高地不一的城墙残迹。在城址正中偏南约20米处的地面上,有一堆残存的陶制碗、罐、六耳罐陶片和断段砖,罐上釉,为浅兰色,有粗、细弦纹。碗为浅黄色,碗里底饰有桃花、树叶纹;六耳罐为上釉的黄褐色或朱黄色,有弦纹、水波纹,末上釉的呈黑褐色,为夹砂粗陶系;砖为灰褐色,夹砂,有一条粗大弦纹,烧制坚硬,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6厘米。并在旧城址东侧约20和40米二处地面上,发现二小堆熔炼过如弹丸大的铁砂和铁碴。此外,还征集到一块莲花式瓦档,以及宋代的铜币,不明年代的铁币与砺石、陶制烟斗等一大批遗物。

(五)城坡村元明代城址

位于现新村镇城坡村东侧,即今县城通往新村镇的公路旁,这里靠近桐栖港(今新村港)港门。初建于元朝后期,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沿原址建设三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由都指挥花茂重修,曲堑用木栅修筑。

据当地老人回忆:“原挖城墙基沟遗存之残迹,南北长约300米,宽2米,深1.3米,均被油库、剧场、信用社等单位搞创建时填平,西南侧长约200米,采用沙土填筑的城墙,也被当地村民建房时铲平。今到实地勘查,却找不到旧城址的残迹。

(六)陵城镇明清城址

位于现椰林镇城内社区的旧县署址内(今陵水黎族自治县琼剧团驻地),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由指挥张恕(凤阳人)督建,至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由知府程莹(湖广罗田人)正式迁入。城址周三百四十四丈,高丈有八尺,广丈三尺,雉碟三百九十九铺,八间、门四,上各建楼,浚池周四百九十七丈,广二丈五尺,深一丈。成化戊子年(公元1588年),指挥舒翼千户王玉(广东番禺人),复增高尺许,塞西门,南山所亦隶焉。清代多次重修。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为防寇患,设置防城汛,城守设千总或把总一员,外委一员,现兵一百三十四名,并配备防东门炮一门,重五百觔(斤),防西门炮一门,重三百五十觔(斤),防北门炮一门,重三百觔(斤)。

据查,陵城旧县城墙,于一九二七年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防备国民党和豪绅反革命武装反扑,占据县城,故发动居民扒开城垣。解放后,县政府又发动居民拆除城砖铺建街道,不少居民也趁机拆除城砖,垒筑自家院墙或庭院,令城墙荡然无存。原城址近似方形,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呈卷拱形,高4.3米,宽3.6米,深12.48米,城墙外用青灰色和黄褐色泥砖砌筑,内筑黄土和碎砖瓦混合土。县博物馆征集城砖二块,长27厘米,宽11厘米,厚7厘米,砖上刻印有“同治拾年造陵水城砖“等字样。

三、结语

(一)关于陵水置县的时间,历史记载不一。有人认为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置陵水县。也有人认为陵水县在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始建。前者依据清雍正、乾隆、嘉庆《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记要》等历史文献。《大清一统志》记载:“汉珠崖郡地,隋大业六年,分置陵水县,属临振郡” 。历史地理文献《读史方舆记要》载:“隋大业六年置县(陵水),属珠崖郡”。《辞海》、《辞源》关于“陵水”的注解,均注为隋置县。后者依据清康熙《陵水县志》、清乾隆《琼州府志》之记载。据查清乾隆《琼州府志》关于隋朝琼州府“沿革”的记载十分简单,仅59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陵水知县高首标编纂《陵水县志》时,也苦于陵水“地处僻陋,文献无徵”,只好“以目之所观,耳之所闻,口之所诹,获一言即投诸箧及旧志之曾收入者,细为编辑”。从而得知,当时高首标编志时,就想到找文献作依据,但因没有确切的资料进行参考。故笔者认为,隋大业六年置陵水县是较为可靠的。

(二)陵水古城址在选址上都靠近水源,多在港口或海边,一方面表明封建王朝的势力范围主要在沿海地带,其触角并未真正深入到海南岛腹地的黎族地区,由此形成“汉在外围、黎在腹地”的格局;另一方面符合我国古代风水地理“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选址原则。其筑城材料,除陵城镇明清城墙采用砖块砌筑外,其余城址采用泥土夯筑,城坡村元明代城址在明代还采用木栅修筑。

猜你喜欢

城址琼崖陵水
鄂尔多斯地区城址调查分析
辽宁昌图城楞地城址调查简记
琼崖纵队何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
试论抚顺地区高句丽与女真城址之异同
海南陵水樱桃番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
——《琼崖革命历史文献选编》出版
琼崖革命精神研究的新探索
——《琼崖革命精神》评介
周恩来与琼崖革命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在陵水错把大风吹过的地方当成故乡
陵水共青团组织青年学习红色书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