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在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2018-07-12何映霞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

何映霞

【摘要】目的:对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治疗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对照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41.7%(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1.4±12.7),对照组为(72.1±7.4),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盆底重建术 TVT-O 盆腔器官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5-039-02

临床中,盆腔器官脱垂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盆腔脏器移位及功能异常性疾病。有研究显示,盆腔脏器脱垂多发生于60岁以上妇女,且临床容易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病症[1]。下文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例,对其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显示均在Ⅱ至Ⅳ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1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8.7)岁,体重指数为(25.4±3.4)kg/m2;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0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8.5)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5.6±3.5)kg/m2。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排除不同意本次研究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对照组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全盆底重建术:术前3天给予患者高锰酸钾稀释液坐浴及碘伏阴道擦洗治疗,在确认患者阴道无其他炎症疾病情况下实施手术治疗。术中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支持,以膀胱截石位对子宫脱垂患者进行引导全子宫切除后,实施全盆底重建手术,全盆底重建术式包含传统阴道前壁或后壁修补手术、Prolift前路或后路全盆底植入手术、骶骨阴道固定术、聚丙烯网片或Prosima阴道前壁或后壁植入手术等。临床结合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术式联合治疗,以确保患者治疗效果。

TVT-O治疗: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完成后对患者实施TVT-O治疗。以患者尿道口下方1至1.5cm位置处阴道前壁行2cm左右的纵行切口,然后向外部上方倾斜45度进行阴道黏膜下间隙分离,至耻骨降支上方约1/3内侧后穿破闭孔膜,并将翼状导引板沿着分离孔隙剪插入分离路径,置入穿刺针,从确定皮肤切口部位穿出,以尿道中段下方作为吊带定位位置,在调整好吊带的松紧合适度后,进行护套抽出并剪掉多余吊带,使用可吸收线进行阴道前壁切口缝合。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2至3d,对绝经期患者给予小剂量雌激素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术后随访6至12个月。

1.4 效果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同时,采用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问卷,对患者手术前后生活治疗评分进行观察对比。疗效评价根据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疾病疗效评价有关标准,进行分级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下表1和表2、3所示,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疗效指标结果对比。

3 讨论

临床中,对盆腔器官脱垂早期治疗以子宫切除为主,但治疗后患者容易发生阴道穹隆脱垂,导致医源性损伤发生,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盆底整理理论的提出,人工盆腔修补术在盆腔器官脱垂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研究显示,在对78例(这是其他研究数据,不是本文数据)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实施全盆底重建术联合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后,与传统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保守治疗相比,患者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患者,且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48.7±11.2)和(81.4±12.7),治疗效果较为突出[2]。

上文中,对我院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与单穿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41.7%,两组对比,X2=11.284,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81.4±12.7),对照组為(72.1±7.4),两组对比t=7.147,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手术前后Hb变化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患者术后排尿时间、初尿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以及最大尿流率等排尿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这是由于女性盆腔结构主要由骨骼、肌肉以及韧带、器官等构成,而在对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治疗中,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与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不能从根本上对阴道穹窿脱垂问题进行解决,并且容易引起医源性损伤,而采用全盆地重建术以恢复盆腔结构为目的进行修补治疗,在有效加固患者盆底薄弱组织,为康复期患者再生组织提供力学支持,以促进盆底整体重建修复与区域性缺损恢复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提升。

总之,全盆底重建术联合TVT-O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惠英,许红雁.经会阴超声评估盆腔脏器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参数特点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03):209-211.

[2]张志红,胡孟彩,鲍颖洁,等.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33(07):530-533.

猜你喜欢

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康复治疗子宫全切术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第二产程长短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
不同待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应用研究
盆底肌力强度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预测和干预中的作用研究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推广
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156例临床分析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尿动力学检查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价值分析
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