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度测定研究

2018-07-10伍华荣

关键词:体育用品参量共生

李 龙,伍华荣,向 群

(长沙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1]。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产业发展能满足全民健身消费需求,促进全民健身健康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消费市场上的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嵌套的共赢、共振状态。体育健身消费市场是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通过复杂的链、场、域联系起来的多元化、多维度的时空集合体,在此平台上它们可以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2]。围绕体育消费市场,体育用品、体育服务行业等领域的关联与互动、合作与共赢成为影响和制约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之间的功能差异性、资源与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往往在发展中呈现不同步、不协调和不和谐,从而导致二者在正向发展过程中互动性不强,协同发展效应不能有效显现[3]。现阶段,无论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还是体育产业的有效促进,都迫切需要强化二者在体育健身消费市场上的共生关联度。因此,有必要对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度进行测定研究,为有效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一、数据来源和测定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研究报告中获取研究数据。运用共生度测定模型进行变量之间共生度的测定。

(一)数据来源

通过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获取2006—2015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体育服务业总产出相关数据。在2000年、2007年、2014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及《2010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获取2006—2015年城乡居民全年体育消费总额和2000年、2007年、2014年体育用品消费额及体育服务消费额数据。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获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相关数据。

(二)测定方法

运用SPSS19.0分析数据,确定选取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回归模型,导入共生度测定模型完成变量之间共生度的测定。共生度是指两个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4]。假设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共生系统中,全民健身的主质参量为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额x,共生单元体育产业的主质参量为全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出额y,则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度δXY以及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的共生度δYX,分别为:

(1)

(2)

可通过共生系数进一步反映共生单元质参量相互影响的程度。设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质参量的共生系数分别为θX和θY,则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共生系数θX以及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共生系数θY,分别为:

(3)

(4)

二、理论假设

共生理论是由袁纯清博士于1998年将共生这一生物学说向社会科学拓展的理论成果。“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5]。共生度反映的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能够直接地反映共生系统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本文依据共生理论,就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度测的共生模式、共生状态、质参量兼容和共生趋势提出四点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1: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质参量兼容,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具有共生关系且处于连续共生模式。

假设2: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处于需求侧的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影响要大于供给侧的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假设3: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两组质参量(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体育用品质参量兼容程度要高于体育服务质参量。

假设4: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发展。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模式

选取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和全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分别作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主质参量。表1为两个主质参量2006-2015年数据。

表1 城乡居民全年体育消费总额和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单位:亿元)

采用SPSS软件对两个变量指标做单样本K-S正态性检验,经检验,x的双侧P值为0.997,y的双侧P值为0.947,均大于0.1,说明样本总体呈正态性分布。做两个变量散点图,可以看到所有的点近似在一条直线附近,两者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适合用一元线性模型表示(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和全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出散点

根据以上两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x=611.502+0.256y

(5)

y=-1992.028+3.761x

(6)

两模型的相关系数R=0.982,决定系数(拟合优度)R2=0.96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高。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F=211.412>F0.05(1,8)=5.32,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成立的。

根据共生度测定模型(1)和(2),分别对公式(5)和(6)求导,整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7)

(8)

由公式(7)和(8)可得2006-2015年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度。把所得共生度数值导入公式(3)和(4)可得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共生系数(见表2所示)。

表2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主质参量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额x和全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出y存在Zx=f(Zy),Zy=f(Zx)函数关系,且f(Zx),f(Zy)为连续函数。据此判断: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之间存在质参量相互表达,具有相互联系,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质参量兼容形成共生关系。2006-2015年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共生度δXY>0,δYX>0,根据质参量兼容原理,若Zi=f(Zj)为确定的区间连续函数,则两者之间容易形成连续共生模式,可进一步判定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形成连续共生关系。

表2 2006-2015年期间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状态

(二)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状态

表2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共生度δXY≠δYX>0,两者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共生系数θX大于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共生系数θY,在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共生系统中,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大于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三)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质参量兼容

选取体育用品消费额、体育服务消费额,以及体育用品、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体育服务业总产出作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对应的两组供需质参量。表3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对应的两组质参量数据。

表3 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两组质参量指标数据(单位:亿元)

同理,分别做体育用品消费额x1及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y1,以及体育服务消费额x2和体育服务业总产出y2两组变量的回归分析,根据共生度测定公式求导出两组变量的共生度和共生关系,数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的共生度和共生行为模式

由表4数据分析得知:在体育用品领域,共生度δx1y1≠δy1x1>0,从2000年到2014年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一直处于非对称正向互惠共生。在体育服务领域,从2000年到2014年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寄生关系到互惠共生关系的转变过程,这符合我国体育产业由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型升级的现实情况。在体育用品消费领域,2000-2014年,由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完全影响和推动逐渐趋于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体育服务领域,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推动作用。2014年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共生度为0.715,远远高于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共生度0.285,说明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仍然很大。

根据共生理论,对于两个共生单元正向共生而言,共生度越大则共生体系边际密度能量越大,表明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质参量兼容程度越高。对比分析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两组质参量共生度,除特殊的2000年体育服务质参量共生度δx2y2=-7.004,说明体育产业向全民健身单向物质流动。其它年份数据对比显示: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体现为体育服务质参量共生度高于体育用品质参量;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影响为体育用品质参量共生度高于体育服务质参量,此结果不完全支持体育用品质参量兼容程度高于体育服务质参量。

(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趋势

图2 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度时间序列图

进一步构建模型对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共生状态进行预测。假设时间序列t(t=1,2,3,4,…,10)依次表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5年。运用SPSS软件分别求得δXY、δYX关于t的函数,结果如下:

InδXY=f(t)=In1.752-0.195In(t)

(9)

InδYX=f(t)=In0.547+0.197In(t)

(10)

其中,式(9)中决定系数R2=0.994,表明回归方程能反映δXY随时间变化99.4%的信息,其模型拟合程度非常高。令δXY=δYX>0,根据公式(9)和(10)可求知: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对称互惠共生时间t=19.53≈20,预计2025年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将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

根据公式(7)和(8),要使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即δXY=δYX>0,x和y需要满足的组合关系如公式(11)所示。

x=0.261y

(11)

根据公式(11)列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对称互惠共生的组合关系示例(见表5)。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共生度δXY=δYX=0.982,共生系数θX=θY,这样,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可达到长期的对称互惠共生。

表5 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对称互惠共生组合关系示例

由表5分析可知: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长期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前提下,要实现“十三五”体育产业总产值超3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额届时要超过7 830亿元,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体育消费额年均增长率要持续保持在11%左右的较高水平。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此推算,“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左右,这为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红利的有效释放,体育消费市场需求会不断扩大,由此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也将逐步实现对称互惠共生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首先,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质参量兼容,两者形成共生关系,且正处于正向互惠共生状态,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相互正向影响和推动,在体育健身消费市场上可以共生协同发展。

其次,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推动作用大于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推动作用,其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

第三,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领域都呈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全民健身在体育服务领域对体育产业的影响要高于体育用品领域,体育产业在体育用品领域对全民健身的影响要高于体育服务领域。

第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有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进化发展的趋势。研究预测: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在2025年前后有望接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理想状态。

(二)讨论

其次,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健身消费的拉动。我国体育产业提供的市场产品均以最终消费的产品形式供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体育产业是典型的最终消费的产业。社会生产结构变动趋势证实:产业结构由消费结构决定,即体育消费结构决定了体育产业结构[7]。从供需来看,全民健身处于体育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侧,体育产业处于体育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侧。全民健身所带来的旺盛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直接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我国体育用品市场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这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带来了较多的市场机会。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及相关体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消费额达到3 077亿元,增长率为11.65%[8]。按照《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消费将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三,体育产业结构和体育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发展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体育产业结构也应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消费理论揭示:人类需求也是先实现物质需求,而后实现非物质需求。不应例外,全民健身相关消费商品也遵循从物质产品到非物质产品的需求过程[9]。2015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65.7%的比重;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为33.4%。2014年体育消费人群中,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93.9%,购买各项体育服务的人数百分比都在10%以下。可见,在上述时期体育产业结构和体育健身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发展状态,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体育用品领域的物质交流明显多于体育服务领域。

第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向对称互惠共生方向发展。如果δXY=δYX>0,则θX=θY,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与体育产业对全民健身的影响相同,两者处于正向对称互惠共生状态。近十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体育健身消费领域相互依存、互促共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系统[10]。一方面,体育健身消费结构性的深刻变化不仅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决定其未来的体育市场规模[11]。健身消费内容的不断丰富、规模的逐渐扩大、层次的日益提高,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为扩大健身消费提供了重要支撑条件。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商业健身服务在体育产业产值中的占比将不断扩大,这意味着商业健身消费的供给侧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将增加[12]。可以预见: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在体育健身消费市场上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关系会得到不断强化,逐渐达到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状态。

五、建议

首先,促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健身消费市场的协同发展。加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动态性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健身消费市场供需情况。注重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拓展体育服务领域,有效丰富体育服务内容,逐渐扩大商业健身服务辐射人群,并针对不同层次消费人群提供优质的多元化的健身服务。深入推进健身服务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商业健身服务新需求、新特点,逐步扩大商业健身服务领域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消费需求,大力促进健身消费供需的有效匹配,最终实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体育消费市场的供需协同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间的影响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民健身消费需求。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健身产品的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款式新颖、轻便易带、功能多样。不仅如此,还对健身产品提出了线上、线下销售的新要求。因此,在大力支持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传统体育健身用品质量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体育健身用品销售业的发展,借助国务院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与销售整体新格局,保障体育健身消费产品的多渠道供给。

第三,不断优化供需结构,有效发挥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效应。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和政策支持,营造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引导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升他们的体育运动意识,培养其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通过盘活体育场馆存量资源,合理布局新建体育健身场所,为全民健身广泛深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的深度融合,促进康体结合,开发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上述措施不断强化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的共生关系,促进它们协同发展,使其产生“1+1>2”的效果。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参量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太阳黑子自动识别与特征参量自动提取
共生
3KG北京智滔伟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基于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识别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于体育用品的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脱模系统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环形光的形成与参量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