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林初报

2018-07-09罗水钧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营造林

罗水钧

摘 要:通过开展低山地带米老排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幼树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土层厚度与含水量是影响米老排造林成活保存率和幼树生长的最重要因素。4种坡位生物防火林带中,米老排造林幼树的成活保存率和树高、胸径、地径、冠幅生长量均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且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显著大于山脊的中部、上部。低山地带营造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的最适宜坡位为山脚田坑边,适宜坡位为山脊下部,最不适宜坡位为山脊上部,在山脊中部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宜选择土层较厚、坡度较平缓蓄水能力强的地段[1]。

关键词: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林

中图分类号 S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91-03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为金缕梅科壳菜果属的南亚热带常绿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福建省于20世纪80年代引种,目前该树种已被列入福建珍贵造林树种,在全省各地推广。米老排冠幅叶面积大,成林遮阴郁闭快,在南方生物防火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连城县于2013年引进米老排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本研究通过对连城县山脚田坑边、山脊上不同坡位的生物防火林带造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为营建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红村铜骨岭山场,地处北纬25°18′~25°26′,东经116°38′~116°39′。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降水量1734mm,年均日照时数1761h,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研究的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沿主山脊、山脚田边成闭合状,全长度3.27km,带宽20m,山场地貌为低山,土壤为红壤,海拔375~720m,坡向西南,坡度11~34°。

2 材料与方法

2.1 营造林设计 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于2012年9—10月进行清杂整地,植苗株行距2m×2m,穴规格60cm×40cm×40cm,施基肥(复合肥25kg/穴)后回表土3个月后,即2013年1月下旬植苗。苗木采用上杭县白砂林场培育的一年生米老排大田苗,平均苗高1.1m、地径0.65cm。栽种时,苗木截杆至0.65m,除去全部叶子,根部打满黄泥浆(黄泥浓浆中添加生根粉和磷肥搅均匀),植苗深栽打紧,根部培土成馒头形。造林当年5月份锄草扩穴培土、下半年9月份锄草并拉沟施肥(复合肥25kg/株),第2、3年的5月锄草劈杂、10月锄草劈杂并拉沟施肥[3]。

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以山脚田坑边(海拔带375~420m)、山脊下部(海拔带375~500m)、山脊中部(海拔带500~600m)、山脊上部(海拔带600~720m)4个坡位的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内分别随机设置3个固定样地(用罗盘仪定向,皮尺量距,四角桩埋PVC管固定)进行因子调查,共设置面积为400m2(20m×20m)的样地12块[4]。于2013—2016年12月,在布设的样地内采用游标卡尺和钢卷尺连续4年对林木进行每木调查,记录株数、树高、地径和冠幅,同时进行DBH≥1cm的林木胸径调查。另外,在该年的9月份,分别在4个坡位的生物防火林带上按“S”型路线随机布设3个点挖土壤剖面,进行土层厚度调查,并提取剖面10~20cm处的土壤样品,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2.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 2003统计和spss12.0单因素LSD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的土壤土层厚度和含水量收获 从图1可见,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的土层厚度、土壤质量含水量大小均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其中,土层厚度表现为:山脚田坑边(109.0cm±7.21a)与山脊下部(98.9cm±11.95a)间無显著差异,山脊中部(70.5cm±16.50b)与山脊上部(38.7cm±5.91c)间呈显著差异,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与山脊的中部、上部间呈显著差异。坡位在山脚山脚田坑边的土层厚度表现最厚,坡位在山脊上部的土层厚度显著最薄;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的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显著差异,在山脚田坑边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最大(299.69g/kg±6.66a),在山脊上部的土壤含水量为显著最小(136.91g/kg±8.22d)。

图1 不同坡位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土层度与土壤含水率

注;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坡位间的显著差异(P<0.05)。

3.2 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的米老排造林成活情况 米老排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造林后各年度调查中发现,在雨水较多季节新梢生长较快,但到夏季炎热季节时,新抽的枝叶易被强烈阳光灼伤干枯,经秋冬干燥季节水分供应不促,致使其他枝干组织细胞不断抽水而脱水坏死,继而枝干不断干枯,出现整株幼树枝干有30%~100%干枯,当幼树枝干干枯达90%以上后,根系开始腐烂,最后整株枯死。这种现象在造林的第1年里尤其凸出,由于在种植的第1年里根系生长没有完全恢复形成,幼树枝干干枯株数比例最大,植株枯死表现最为严重。从表1中可见,坡位在山脚田坑边的米老排,在种植第1年的12月份枝干干枯的株数占初植密度的4.64%,第2年不再出现枝干干枯植株,成活植株开始稳定生长,植株总枯死株数只占初植密度的3.8%(第1、2年枯死株数分别为2.04%、1.76%),第4年成活率表现最高达96.2%;坡位在山脊下部的米老排干枯株数在第1、2年都有发生,第3年成活株数开始稳定生长,植株枯死株数在第1~3年都有发生,植株总枯死株数占初植密度的8.68%,第4年成活率为91.32%;坡位在山脊中部的米老排在前3年里植株枝干干枯和枯死株数都有发生,第4年成活株数才开始稳定生长,植株总枯死株数占初植密度的21.26%,第4年成活率为78.84%;坡位在山脊上部的米老排在前3年中都有植株枝干干枯,在第1~4年内都有植株枯死,其枯死株数分别占初植密度的19.52%、16.68%、9.2%和7.6%,总枯死株数达53.0%,到第4年成活率只有47.0%,这是因为坡位上部的土层薄蓄水能力较差,土壤水分含量低,米老排因根部吸收水分不足,造成大部分植株枯死。

3.3 不同坡位的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的林木胸径结构比较 由表2可知,米老排在不同坡位的林木生长平均胸径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坡位在山脚田坑边和山脊下部的米老排所有活立木DBH≥1cm,但是,山脚田坑边的米老排个体胸径分布表现为1.0~3.0cm占10.77%,3.1~5.0cm占72.77%,5.1~7.3cm占16.47%,其个体胸径结构呈正态偏右分布,平均胸径为4.18cm,最大胸径达7.3cm;山脊下部的米老排个体胸径分布表现为1.0~3.0cm占31.32%,3.1~5.0cm占63.91%,5.1~6.0cm占4.77%,坡位下部的米老排个体胸径呈正态偏左分布平均胸径为3.35cm,最大胸径为5.8cm。坡位在山脊中部的米老排活立木只有88.29%的个体DBH≥1cm,其个体胸径主要分布在1.0~3.0cm占81.92%,在3.1~5.0cm只有5.71%,在5.1~6.0cm只有0.67%,平均胸径为2.01cm。坡位在山脊上部的米老排活立木DBH≥1cm的个体仅有25.96%,都分布在1.0~3.0cm,平均胸径只有1.81cm,显著小于其他坡位的林木胸徑。山脊上部的土壤因为土层薄水分含量低,立地质量差,米老排生长慢,且植株枝干干枯株数第1~4年中都有发生,大部分枝干枯干后再次或多次萌生,74.04%的米老排或是树高小于1.3m或是树高达到1.3m以上胸径却达不到1.0cm。

3.4 不同坡位对米老排生物防火林带林木因子方差分析 对不同坡位生物防火林带米老排造林第4年林木保留株数、株数保存率、树高、年均树高生长量、地径、年均地径生长量及冠幅的方差分析表明(表3),保留株数和保存率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和山脊下部间无显著差异,山脚田坑边和山脊下部都显著大于山脊的中部、上部,山脚田坑边的保留株数和保存率显著最大(3405株/hm2、96.02%),山脊上部的保留株数和保存率显著最小(1175株/hm2、47.00%);树高、年均树高生长量、地径、年均地径生长量都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的显著差异,山脚田坑边的树高、年均树高生长量、地径、年均地径生长量显著最大,分别比山脊上部的大202.7%、200.0%、190.8%、188.6%;冠幅的大小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其中,山脚田坑边和山脊下部间无显著差异,山脊中部和山脊上部间无显著差异,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显著大于山脊的中部、上部。

4 小结与讨论

米老排是速生树种,对立地环境的温、湿度以及土壤厚度、肥力和水分等因子有较高的要求[1,5]。土壤的土层厚度与含水量是影响米老排造林成活保存率和幼树生长的最主要因素。坡位在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的土层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种植的米老排成活保存率都大于90%,达到造林成活标准;山脊中部的土层中等,土壤蓄水能力差,土壤含水量只有194.72g/kg,米老排的成活保存率低于80%,达不到造林成活标准;山脊上部的土层薄蓄水能力较差,土壤含水量最低只有136.91g/kg,且山脊上部相对湿度较小,光照强度大,米老排因受强烈阳光灼伤枝干易干枯,且根部吸收水分不足,造成植株缺水而枯死率高,成活保存率最低只有47.0%。

4种坡位生物防火林中,带米老排造林幼树的树高、胸径、地径、冠幅生长量均表现为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山脊中部>山脊上部,且山脚田坑边、山脊下部都显著大于山脊的中部、上部。米老排幼林树高和地径的年均生长量表现为田坑边最高分别为1.11m、2.28cm,其次是山脊下部,再次是山脊中部(0.79m),最小是山脊上部,分别只有0.37m、0.79cm。因此,在低山地带选择米老排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最适宜坡位为山脚田坑边,适宜坡位为山脊下部,最不适宜坡位为山脊上部,在山脊中部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宜选择土层较厚、坡度较平缓蓄水能力强的地段。

参考文献

[1]郭文福.米老排人工林生长与立地的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09(9):835-839.

[2]洪永辉,黄钦忠,林能庆.米老排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J].林业堪察设计,2016(4):12-16.

[3]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682-685.

[4]洪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35-139.

[5]徐良.南方优良速生树种——米老排[J].热带林业科技,1984(2):53-60.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营造林
探讨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
影响营造林质量的相关因素和策略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探寻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及管理研究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