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与研究

2018-07-08马杭杭

商情 2018年25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参与度

马杭杭

【摘要】本文以河南大学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学校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学生的参与度与认知度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本身分类知识缺乏,学校宣传工作不足,垃圾桶配置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实现机制等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加之学生对垃圾分类较高的支持度与参与意愿保证了高校推行垃圾分类的长期可行性。

【关键词】校园垃圾 垃圾分类 分类垃圾桶 参与度

一、引言

在全国同步推行垃圾分类,实施难度大且效率底下,因此在高校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十分必要。高校作为学生聚集区,管理方便,人口密度大,垃圾量多,对于推行垃圾分类具有先天优势。同时,高等学校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环保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强烈,接受新生事物快,是推行垃圾分类的不二之选。通过在高等学校推行垃圾分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改善校園环境,还有利于以点带面,带动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河南大学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该问卷针对大学生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分类方式与对于高校推行垃圾分类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对统计结果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在校生对垃圾分类持支持态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无法顺利实行,其中客观因素包括学校分类设施不完善以及社会风气所致,主观因素包括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对垃圾分类知识知之甚少。这就启示我们高校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行不仅仅是终端垃圾投放者的个人习惯和道德修养问题,更是垃圾处理的各环节部门应该重视并配给充分的配套设施和制定科学有效的垃圾分类机制的问题。

(一)高校中主要存在的垃圾种类

由图一可以看出高校垃圾组成成分主要包括纸张,塑料垃圾,玻璃制品,果皮,电子垃圾和其他。其中纸张,塑料垃圾和果皮占比最高,分别是82.5%,77.5%和67.5%。这就说明学校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可回收垃圾,而混合投放的方式造成了大量可回收资源的浪费,因此,在高校推行垃圾分类投放计划势在必行。

(二)垃圾分类认知度分析

数据显示,调查群体中有高达70%的学生对可回收垃圾分类不清楚,而关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学生仅占5%,多数同学表示学校应该在校园内用垃圾分类知识科普的方式进行宣传。这表明学生本身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关注性不高,主要原因包括嫌麻烦,不支持和支持,但很难坚持,这就促使我们积极寻求简便有效的分类方式,引入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等方法。

(三)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调查

对于校园垃圾分类的推行,大部分学生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其中62.5%的同学认为应该多举办相关活动,并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形成良好风气。对于分类垃圾桶的摆放,学生建议集中在宿舍区,食堂和综合楼,因为这些地方人流量大,垃圾成分集中,可回收垃圾回收率较高。但是由于相关配套设施和措施的不完善使得一部分同学表示垃圾分类工作难推,抱着无所谓和不支持的态度。

三、高校推行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案

(一)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薄弱

本次针对河南大学学生垃圾分类情况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十分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思想道德和知识储备本应相当完善,而现状却是做不到垃圾的正确投放,相形于日本小学的环保教育,中国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亟待提高。建议引入激励机制,例如以宿舍为单位的垃圾分类处理评优评先活动,使之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习惯。

(二)学校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不足

调查显示在大学接受过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学生不足6%,这就说明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形形色色的公益活动中,关注垃圾分类问题的活动寥寥无几,学校和学生组织在工作中疏忽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这也部分导致了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因此,学校和学生组织应当加强宣传,建立长足有效的宣传机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还可以举办讲座,设立环境保护周等。

(三)分类垃圾桶设置不合理

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应合理配置垃圾桶。例如,在食堂附近,学生人流量大,垃圾主要以餐巾纸,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不可回收垃圾和剩饭剩菜等厨余垃圾为主,可多放置此类垃圾桶;在学生宿舍附近,垃圾成分复杂且量大,可设置组合垃圾桶,将垃圾细分为纸张,塑料,果皮和其他;篮球场是大多数同学运动的场所,但是这里道路两侧的垃圾桶数量明显过少,每当早晨经过篮球场附近就会发现垃圾满溢,其中主要是早餐的餐后垃圾,这就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学校需对相应的垃圾桶数量和种类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做出调整,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率。

四、结语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通过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可以解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节约土地资源,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观的有效实现途径,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环境谋福利。同时,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以点带面,有助于在全社会推行垃圾分类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李旭辉,郭瑞超.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可行性分析——以河南大学为例[J].专题研究,2016,(04).

[2]徐志高,尹忠芹,汪佳其,尹佳其,高金芳.三峡大学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现状及回收机制的建立探讨[J].环境与安全,2011,(10).

[3]宋靖,陈锦龙,张静,管超,张天丽,杨晓君.高校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调查分析[J].东中部经验,2015,(3).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参与度
在线教学下的大学生内在动机和参与度探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刍议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