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协状元》大团圆的合理性

2018-07-06公冉然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团圆合理性

公冉然

摘要:《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很多学者认为它只是一部简单的状元负心剧,其大团圆局面牵强附会,不合情理。本文以钱南扬先生的观点作为突破点,然后对钱南扬先生认为不合理的两个情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张协状元》的主题进行探讨,最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其团圆的合理性。

关键词:《张协状元》;大团圆;合理性

《张协状元》是典型的双线结构,故事分两条线开展,一条线描写家住成都府的張协去汴京科考,过五鸡山时,意外被强盗所劫而负伤。张协在破旧古庙求宿时偶遇无所依靠的贫女,情急之中,在邻人李大公的撮合下,二人结为佳偶。张协康复后,贫女卖发求得路费以资助其考试,张协考中状元后,贫女上京寻夫,无奈张协拒不相认,只得再返古庙。另一条线,当朝宰相王德用欲招状元张协为女婿,但张协以“不为求妻只为名”为由拒绝,其女胜花因“被人笑嫁不得一状元郎”羞愧悲愤以至死去。张协在赴任途中遇到贫女,蓄意砍杀贫女,然而并未成功。王德用欲成为张协的领导为女报仇,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了王胜花,将她收为义女。王德用到任之后,拒见张协,故意刁难,张协方请谭节使从中调和。最终,王德用再将自己此时的女儿——贫女嫁给张协,故事以团圆结尾。

郑振铎在1932年出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该剧主题是状元负心,钱南扬作为《张协状元》剧早期的研究者,他认为张协结婚是骗婚,创作者为大团圆的套路所羁绊,因而虚构张协拒婚、贫女过继的情节。受时代的影响,钱南扬先生站在阶级对立的立场将这种情节视为不合理。而今天,我们将张协拒婚和贫女过继这两个重要的情节作为突破点进行阐释分析。

张协拒婚出现在第二十七出——拒接丝鞭,这一出描写搭彩楼等声势浩大的招亲场面。宋代状元的光彩今人难以想象,在田况的《儒林公议》中记录:“每殿庭护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衙,人摩肩不可过,锦籍绣毅,宛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睐者。”每当状元之名传出,众人便围堵于街边一睹风采,足见当时对状元的热捧。在《宋史·蔡齐传》记载:“诏金吾给七驺传呼,以宠之。状元给驺,自齐始也。'皇帝外出巡视时需配七驺,金吾卫是皇帝外出时负责清理道路、引领仪仗的卫士。自状元蔡齐开始,皇帝会选择七名金吾卫为状元开道,自此材料可知当时朝廷对宋代状元的重视。游街等活动使状元收到他人瞩目,因而对自身产生高度的认同,这就不难解释在第二十七出所描写的游街景象:“(外出唱)【卜算子】百尺彩楼高,十里人挨闹。(后出接)状元今日欲游街。(合)一段风光好。”游街只是在《张协状元》中记载的一个活动,而宋代读书人及第后的相关活动尚有很多,读书入仕的社会风气备受推崇,正如此出所说“状元何用觅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如戏文所言,状元不用担心自身的婚配等问题。

基于宋代崇文政策和一系列诸如《张协状元》剧所写的游街等活动,社会上读书入仕之风弥漫,科举考试受人关注,无论是当朝的贵族官僚,还是当时的富商大贾,都想招状元女婿以示尊贵,这就激励“榜下捉婿”这一婚姻风潮的发展,以此来看,不难理解张协拒接丝鞭时的坚决。在宋代,读书入仕很是公平,“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读书人不用考虑家庭出身、地域等对考取功名的影响。所以当王胜花向张协递丝鞭之时,他敢以“求名我不在求妻,欢谐事心未喜。豪家谩把丝鞭刺”为由拒绝。当然,张协拒接丝鞭也有其自身性格原因,张协冷漠自私,沽名钓誉,当贫女为张协卖发筹钱之际,张协因不明就里私下反复念叨“贫女那贱人,十人打底九人没下”,动辄打骂,全无读书人温文尔雅,更无半分对贫女的怜惜。他总说“自家不因灾祸,谁肯近傍你每”,功利之心,表露无遗。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张协才敢于拒接丝鞭。

再谈贫女过继。此情节发生在四十五出,在“情”与“理,层面上各有其合理之处。从“情”的角度讲,贫女自唱“奴本世豪奢,爹娘怜妾多。年幼两俱亡,是奴贫苦多。织素与缉麻,春来采茶。怎知一跌了那臂,有谁人管呵”,她本名门之后,是一位“不搽红粉也风流”曼妙佳人。王德用说:“贫女身上狼狈,我女近才丧亡,脸儿相类恁精神。夫人要为养女,汝若故生阻节,堂后官,缚在马前别有施行!”贫女在外表上酷似胜花,落难之后很容易引起人们怜悯;从“理”的角度讲,胜花之母在破旧古庙中想念女儿,她说“为孩儿,特特来蜀地。满目薄芜见古庙,教人转悲,我寻思珠泪垂”,在冥冥之中,在巧合之下,她遇见贫女。在地点上,在古庙这样破旧的地方易使人触景生情,凄凉之情顿增。在时间上,此时距胜花死去的时间尚未久远,时间合乎逻辑。贫女过继的情节不是宿命论、姻缘论下巧合的存在,而是寄托作者深刻的用意。

在解释钱南扬先生所说的张协拒婚、贫女过继等情节之后,我们可以断定《张协状元》剧并非简单的负心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对于《张协状元》研究深入,对于它主题的研究取得突破进展,有学者认为《张协状元》剧的主题结构来自于《官本杂居段数》中收录的《双捉婿》之类的宋杂剧,它反映的是宋代高度繁荣的商品经济下“榜下捉婿”和“进士富娶”等社会现象。

在“榜下捉婿”和“进士富娶”的文化背景下,再从内容角度对“梓州重合鸾凤偶,一段姻缘冠古今”的团圆局面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理解当谭节使与王德用进行调停时,王德用为得一状元郎选择妥协,在最后一出王德用说“记年时,不接那鞭,怎知今日,又还为姻眷”,表现出终于实现招状元婿的夙愿,胜花之母也说“我女复嫁张状元,这番辐车奏,两情福非浅”,此时女儿胜花死之悲痛已经全然忘却,尽是其女复嫁状元的欣喜之感。

从结构方面来看,如本文第一段所说,《张协状元》采用了平行发展的双线。人物主要分为两线,一线是生旦二人,一线是生、旦二人与丑、外夫妇。两条线索相对独立,又常有结合,其他角色如末、净、贴等交叉其中。这样的结构辐射开来,经过张协拒接丝鞭引出张协与贵族阶层的接触,经过贫女引出底层人民的生活。

在出场次序安排上,从第二出张协言志到第十六出李大婆做媒促使张协与贫女结合,生旦开始相交。与此同时,通过在第十三出胜花自叙、十五出王夫人关心胜花的婚姻、十七出王夫人想要在榜下捉婿、二十一出王府议论胜花亲事、二十五出王府预备招赘状元开展另一条线索,这些线索时有穿插,为后面的榜下招婿做引子。至第二十七出,张协在游街时,拒接王府丝鞭,这两条线索出现短暂相合。从第二十八出卖登卖科记开始,主要叙述贫女寻夫、生旦又开始分离。穿插三十二出王胜花羞愤而死、第三十九出贫女回古庙,直到第四十五出,王德用夫妇收贫女为义女,这两条线索再次相交。到第五十三出,生旦最终相聚,两条线索最终相合完成。

从以上场次安排可以看出,《张协状元》是合一分一合的结构,通过两条线索的相合,最终完成“梓州重合鸾凤偶,一段姻缘冠古今”的大团圆。

猜你喜欢

大团圆合理性
四年后再见
“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至善主义、合理性与尊重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代考入刑的合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