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融合的“结合点”

2018-07-05潘桂英

中学理科园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结合点中职数学

潘桂英

摘 要: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以学生不爱听或听不懂、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著称,信息技术走进校园以后,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融合就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本文从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融合的几个“结合点”加以阐述:在知识的呈现方面;在技能的培养方面;在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方面;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方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数学;过程与方法;结合点;课程;融合

当今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学校,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人才,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校教育中是一场迫在眉睫的革命。在信息技术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为运用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在促使学校教育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革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1 ]。

数学是中职学校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有效融合也无疑是一场革命。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融合,是中职数学教学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它们之间的融合,绝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如何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让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化融合。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融合的几个“结合点”。

1 在知识的呈现方面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使某些抽象的概念情趣化、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2 ]。对于某些既相互关联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图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清楚地呈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转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在讲基础模块下册第九章《立体几何》“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节时,当讲到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很难理解S正棱柱侧=ch和S正棱锥侧= ch'以及V正棱柱=S底h和V正棱锥= S底h的区别,此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几何画板就可以展示正棱柱和正棱锥相互转化过程,以及这两种几何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轻而易举地展现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轻松地记住公式并理解公式的本质区别。

2 在技能的培养方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数学实验上,在中职数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实验的情境学生难以想象,并且以现有的教学设施又无法完成实验,虽然有些实验可以完成,但是费时又费力,学生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搞得一头雾水。那么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模拟实验过程制作逼真的课件,帮助学生来解决这些认知障碍。例如,在讲到基础模块下册第十章《概率与统计初步》的“10.2.2频率与概率”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做一个抛掷硬币的实验。先让学生动手重复抛掷一枚硬币10次,统计出现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当实验次数增多到难以统计时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实验次数继续增大,观察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和频率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频率与概率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实验,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

3 在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自主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吸纳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中,教师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向学生传授知识,总是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不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缺失了“过程”,学生会认为许多知识和解法是“从天而降”的,无法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只是把有关知识记下来,或通过重复训练“熟能生巧”。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在增多,求知的兴趣却一年一年的减弱,不少数学学习不错的学生长大后却远离数学,甚至讨厌数学,这是值得深思的。

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强调的是“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的过程,应把它视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是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球面距离”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告诉学生球面上两点间的球面距离的定义为: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接下来便是进行各种条件下“球面距离”的求法训练,并没有引导学生弄清楚怎么样定义球面距离,学生也大抵上是不求甚解。其实在引导学生得到“球面距离”的概念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挖掘,可有以下的引导过程:

在这一引导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把相关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便能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让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探究,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难以达到的。而有了信息技术,只要通过几何画板设计一个简单课件,拖动一下马上便能看出结果(如图1)。

4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方面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中职生来说,数学课堂一向都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巧妙的借用“信息技术”这一利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直观可感、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境界。通過鲜活、生动的实际问题情境,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比如一些数学史中的小故事、数学家们的趣味轶事,多媒体都可以为我们服务。比如,在学习基础模块上册第五章的“5.1角的概念的推广”时,用计算机播放程菲跳的视频,即踺子后手翻转体180度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度,整个过程转了720度,从而引出任意角的概念。在学习基础模块下册第九章的二面角的知识时,可以通过电脑模拟“神州五号”飞行的情景,提出飞船的飞行轨道面与赤道面成42.5度的问题,使学生对二面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二面角”知识。

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的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多方通力合作的整体工程。中职数学教师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作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学习信息化知识,用信息化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实现中职数学课堂的信息化、趣味化以及高效化。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2):4-7.

[2] 闫小宁.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1(23):46.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结合点中职数学
写作要找到“结合点”
三年级读写联动教学方法初探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三项工程”与新兴合训专业建设的结合点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