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曾办史上最大火锅宴

2018-07-03

奥秘 2018年2期
关键词:红泥火锅乾隆

约上三五好友,来一个热腾腾的火锅,那是何等的舒爽!不过,当我们热火朝天涮火锅的时候,是否会想火锅是从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呢?据了解,火锅的发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吃火锅的呢?

商周:“击钟列鼎” 围坐而食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跟火锅有些相似的器具。商周时青铜文明发达,人们制作出了一种“鼎”,这种“鼎”分上下两层,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烧炭火。史书《韩诗外传》中就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后分食。

在商周的“鼎”之后,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鼎鼎”,“鼎鼎”相较于“鼎”升级了一大步,可以调五味了。调五味是将几种食物混合,融合各种食材的味道,这样菜肴会更加鲜美。对此《战国策》就记载道:“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鼎。”

三国:五熟釜是鸳鸯锅的鼻祖

三国时期,火锅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当时魏文帝曹丕喜欢用一个叫“五熟釜”的炊具来煮东西,这种炊具分为五格,能同时煮多种食物。五熟釜和现今流行的鸳鸯锅有异曲同工之妙,是鸳鸯锅的鼻祖。《三国志》有载道:“魏国 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南北朝时期,火锅使用“铜鼎”,“铜鼎”也是现代普遍流行的火锅。

2015年11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清理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就包括一件青铜火锅。

唐代:流行“菊花火锅”

唐朝时期,火锅器皿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动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唐朝时期还流行着一种“菊花火锅”,这种火锅是在火锅中放上几朵菊花,为火锅增色添香加味,相传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在唐代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宋代:最初吃法取名“拨霞供”

在宋代之前,关于火锅的记载大都是关于器皿的,真正有记载吃火锅之事的是宋朝《山家清供》,即“拨霞供”。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途中抓到一只野兔,林洪想烤来吃,止止师告诉他:“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着肉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林洪按照止止师的方法涮熟果然好吃,感觉非常愉快,立即给这种吃法取了“拨霞供”的美名。之后火锅就变成了各种食物皆可一起涮食。

清代:宫廷御用佳肴

清代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还成了宫廷里的一道御用佳肴。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极其喜欢吃火锅,他外出游历,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火锅。他不仅在外爱吃火锅,在皇宫内也离不开火锅。据史载,乾隆四十八年的正月初十,他就在宫里办了530桌火锅宴。在乾隆退位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元年,他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共办火锅1550桌,赴宴品尝者多达5000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宴。

●资料来源:《厦门晚报》

猜你喜欢

红泥火锅乾隆
问刘十九
火锅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关于烧结红泥消化生石灰系统的改造
乾隆:来尬诗吗
末了
五花八门的火锅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火锅飘香
自制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