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也有购物节

2018-07-03

奥秘 2018年2期
关键词:车马寒食节乞巧

每年的“双11购物节”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之后便是“黑五”、元旦等购物节,那么,古代有购物节吗?如果我们穿越到古代,能买到什么呢?

由于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流通缓慢,并不像现代城市这样处处都有商铺,古人要买东西得去“集市”。也就是每个月指定的日子,附近的人自发形成的一种交易。尤其是逢年过节,集市交易就特别火爆,久而久之,就成了购物节。事实上,古代的购物节还真不少,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这五个节日。一年中,往往遇到这些节日,古人们除了大饱口福外,就是带着家人买买买!

春节和“腊月集”

春节自不必说,古往今来我们都有置办年货的传统。古人过年,最初是为了置办年货庆祝丰收,所以年货中各式各样的美食是少不了的。除此之外,过年的新衣服,贴在门上的春联、福字,庆祝用的鞭炮、焰火,还有供奉的各种神像等等都需要在赶年集的时候购买。这种每年农历腊月才出现、专为出售年货而举办的集市,叫做“腊月集”。由于古代集市的场地非常有限,春节前几天,大伙儿都聚集过来,逛街的逛街,

喝酒的喝酒,老老少少欢声笑语,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元宵节与“灯市”

相比于春节,元宵节大家的目标可就一致多了,那就是花灯。因此,元宵节的购物集市也叫“灯市”。古人是这样形容灯市的,“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当然,虽说“灯市”主要以卖花灯为主,但与此同时还有人说书、办画展、卖瓷器、弹乐器等等,这样看来,当时的人们生活情趣比许多现代人还要浓郁呢。

寒食清明“黄金周”

在热闹程度上,能和元宵节有得一拼的就是寒食清明“黄金周”了。为什么叫黄金周呢?因为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之前,两个节日连在一起过,寒食扫墓、禁火,清明踏青、取新火,这一套下来,正好七天左右。唐代以后,寒食节和清明节不再区分得那么清楚,最终,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了,扫墓也成了清明节独有的习俗。那么问题来了,这跟买买买有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含有祛病消灾意味的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那么多高楼大厦,随随便便找块空地就可以放风筝,白天放了不过瘾,晚上还可以接着放。因此,一到清明节,大大小小的风筝就在集市中铺展开来,各具特色,让人目不暇接。

中元节购物狂欢

如果说前三个节日买买买还合情合理的话,那俗称“鬼节”的中元节怎么也成了购物狂欢节了呢?在古代,中元节是个普遍祭祀的日子,各地都会举行斋会,唐代甚至将中元节设置成“法定小长假”,放假三天。这三天里,各种各样的祭祀品都被摆进了集市,它们中的许多东西是平时很难买到的。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当时东京汴梁的中元购物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可见当时的购物狂欢情景一点也不比现代逊色。

七夕节的乞巧市

七夕,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古代的姑娘们穿上新买的衣服,将自己亲手做的小玩意儿或好吃的瓜果摆出去卖,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当然,有卖就有买。据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描述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也就是说七夕时节的乞巧市,人多得连车马都过不去,可见自古以来,女人就是购物的主流。

●资料来源:《大连日报》

猜你喜欢

车马寒食节乞巧
八月来临话七夕
《乞巧》
乡居留句
乞巧七夕
寒食节,踏春去
“驰”和“弛”
4月3日寒食节
寒食节吃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