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十三邀》的“偏见式”访谈节目特征

2018-07-02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许知远选题主持人

龚 菊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2016年,《十三邀》第一季在腾讯视频网站上播出。该节目由腾讯出品,节目立场鲜明、冲突尖锐。节目开始便指出“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每一季由节目组邀请13位各个领域的特色人物作为节目嘉宾,由主持人许知远与这13位嘉宾分别对话,形成13期访谈节目。该节目播出时间不固定。作为一种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节目组跳出了演播厅,将访谈地点设置在酒店、餐厅、茶室、度假村甚至公园等户外场所。现场观众缺位,节目全程由主持人和嘉宾二人的互动贯穿。在正式采访开始之前,主持人会提前到嘉宾所在地熟悉场所并与嘉宾展开闲谈。节目组全程拍摄,将这种非正式谈话场景贯穿两人的正式对话过程,伴以主持人总结提炼性的对白声,最后视频成品被制作成剪辑版和完整版,分别放在腾讯视频网站上,剪辑版视频时长大约为1小时,完整版在3~4小时之间,网友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观看不同的版本。

一、主持人:未被规训的“自我”思想者

在片头中,许知远自称:“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从北大计算机系毕业后,他先后出版书籍,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与合伙人同办书店,也走过“胡焕庸”线去探访整个中国。如今,他虽已步入不惑之年,却依然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保持好奇心,对技术的飞速前进持怀疑态度。主持人与13位各具特色的嘉宾对话以寻求共鸣,使得这档节目深深地打上了主持人的个体烙印。

(数据来源:卡思数据)

与国内其他访谈节目不同,许知远并非主持专业出身。他穿着衬衫、牛仔裤和拖鞋,顶着蓬松长发。他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偏见与嘉宾交换意见。镜头面前的他并不熟谙采访技巧,对嘉宾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引起的话语争锋后常常是大段冷场式的沉默,气氛常常陷入僵局。身为节目主持人,与其说他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掌控者,不如说他只是一个保留自己经验世界的倾听者。

访谈者要搁置自我的感受、解释与理解,超越自我的假设,探索潜藏在表层观点下蕴含的意义。[1]许知远身为一名信息编码者,无限暴露自我,如在第一季中直指俞飞鸿主演的电视剧《小丈夫》“那么庸俗”。在与陈嘉映的对话中,他也坦言过自己“自我太多”。在与嘉宾互动的过程中,他不断更换话语表达方式寻求答案,用理性深究不同个体心得背后的经验世界,也通过与嘉宾“刻板印象”的碰撞引起更多观众的思考。在第二季的第一期中,马东作为嘉宾出现在节目中,许知远称马东主持的节目《奇葩说》“乱七八糟的颜色,然后里面的人都做出一副要不就很激动,要不就一副‘啊,这好有个性’的样子”后,引发了二者关于技术进步的意义探讨,网上也掀起了关于“社会公知”“粗鄙化”等关键词的激烈讨论。在他的采访过程中,既没有鲁豫式的嘘寒问暖,也没有朱军直击痛处般的温情脉脉,更没有程式化的采访提纲,有的只是一个固定选题内的“为什么”“怎么办”。

二、嘉宾选取:数量固定的时代切片

每一季的13位嘉宾都来自不同的领域。以第二季的第十二期节目为例,有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马东、导演诺兰、诗人西川、娱乐界著名女星林志玲、作家李诞、商界精英王小川、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他们有的常常出现在镜头前,但大多数是在镜头后的某一个领域里赫赫有名而不为观众熟知。他们有丰富的个人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的受访者在特定领域里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主持人对这些经验保持好奇,试图透过他们的思想世界把握时代脉搏,刺激大众的神经。

然而,各具特色的嘉宾风格并不是垂直的,这样的特征注定它不易抓住节目的忠实观众。信息的解码过程也因嘉宾和主持人的阅历不同而呈现出曲折、误解等状态,为主持人把握节奏、迅速凝练表达等操作带来挑战。时代焦虑是主持人想要探讨的困惑之一,也作为同一个选题贯穿整个节目。固定选题范围基于不同的嘉宾价值观的重述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节目的影响空间存在上限。

三、节目风格:慢节奏里的偏见定位

在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网络访谈节目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造了风格迥异的节目,总体上分为两类:“动”和“静”。[2]《十三邀》里既没有表情包,也没有戏谑性的弹幕等特技调侃,它以“带着偏见看世界”的定位,在慢节奏下用偏严肃化的选题配合各具特色的13位嘉宾,产生了主持人与嘉宾、视频节目与观众的价值观冲突。

为了极力表现这种冲突,一方面,节目组运用多场景切换、穿插式剪辑等手法去粗取精。在精简版中,节目组将话语冲突与思维对峙留在平均60分钟的剪辑时长里。访谈过程中的沉默片段被跳切的剪辑手法化解,没有避讳穿帮镜头,卡顿或故意留白呈现出了简化后期制作之后的真实感。在完整版里,镜头记录了主持人与受访者从信息沟通到情感沟通的全过程。镜头以冷色调为主,暗示着客观、冷静又带有审视的态度。另一方面,背景音乐的配置也为其增色不少。在白先勇那期节目的尾声,许知远提到自己早年间的台北恋情后响起的蔡琴那首《最后一夜》很好地配合了彼时轻松的语境,与这一期回忆过去的怀旧氛围相得益彰。

在这个定位下,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一系列网络舆论热潮,“犬儒主义”“精致”等热词得到重新传播,在大众译码的过程中节目不断升温。该访谈是一个设置议程验证“偏见”的过程,个人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粗鄙化与精致化、宿命论、功利主义、精神重建等议题被重新提出,网友在观点传播中得到感知性体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四、反思:圈层受众的拓展面临挑战

大众传播学中培养理论提到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失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让人们于潜移默化中形成现实观、社会观。[3]《十三邀》以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性话题打破以往或温情、感性,或喧嚣、浮躁等流于表面的粗浅式访谈模式,抓住时代切片,以“偏见”定位。然而,随着知识沟的不断扩大,能接受这种严肃性、思辨性选题的人毕竟是少数,拓宽圈层受众面临挑战。

在以消遣娱乐为主流特征的互联网环境下,节目组对于“偏见”的主题表现是剑走偏锋的。镜头晃动、语言不流畅等非常态语言表达方式使观众难以接受。卡思数据显示,目前大众对《十三邀》节目的中立评价占据大半,正面与负面评价持平。粗糙化的节目制作、价值观导向不正确等漏洞依然为大众所诟病。在采访俞飞鸿的那期节目中,节目组设置的观看受访者早期表演视频的环节因涉及切西瓜等不雅隐喻的片段一度遭到网友讨伐。分众化节目要获得更大的市场,还需要在流量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更好地磨合精英与普通受众。因为它不仅只是为了展示一个秀场,而是要更深层次地关注人物的内心,输出值得人思考的思想和价值观。[4]

(数据来源:卡思数据)

[1] 陈斐.深度访谈的障碍及其引导原则[J].新闻爱好者,2009(01):45-46.

[2] 郭琦.网络访谈节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新闻传播,2016(13):92-93.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孙佳祺,孙柏.试析网络访谈类节目的成功之道——以凤凰网《凤凰非常道》运作分析为例[J].现代视听,2010(01):67-70.

猜你喜欢

许知远选题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谈诗词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