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2018-06-29戴自和

考试周刊 2018年54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深化教学改革与推行教育的新动态,对小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小学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与模式。本文中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为切入点,联系教学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身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和人文素养分析

小学生受到年龄、性格等因素影响,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容易出现一心二用、应付式学习的情况,例如:一边学习,一边神游天外;或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因为作业完成后有更诱人的“诱惑”——游戏、手机、伙伴在等着他们,这些简单且幼稚的想法极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正是这些情况的存在,才让人文素养的培育成为小学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同人文素养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也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一) 人文素养概述

通常情况而言,人文素养要从两方面思考分析,一方面关怀人本身,思考人们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则强调文化知识与文明发展。据此可以判断,人文素养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念等,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通过系统性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其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1.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讲述,唤醒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实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2. 做好道德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面对社会诸多诱惑可以保持本心;

3. 做好与学生情感交流,通过合适的心理疏导解决学生问题,帮助其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 强化学生能力训练,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习主动性,达成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

(二) 有利条件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明显优势,具体如下: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德育教育,重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而人文素养的内容也是关注学生价值观及未来成长。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理念,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可以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内容大多通过案例或故事的形式展开,潜移默化间让学生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与美德,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 小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形成人文素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养成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接下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分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 联系古诗童谣,提高小学生道德知识与修养

现阶段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知识内容传授,轻视德育教学的情况,部分学校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枯燥讲解,学生听完后也不知道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这也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期,通过吟诵古诗童谣,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分析,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易于理解。

如,讲解五年级上册《游子回家》内容时,可以和古诗联系起来。如教学时可以结合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作者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也不能体会“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诗词的深意。如果我们能够组织引导学生扮演一个少小离家,老大才得以还乡的官宦,相信他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游子归乡的沉默感慨了。所以说,单纯地读,一味地写还不能使得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课题的深刻内涵,只有把读、写和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小学生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完成道德熏陶,提高小学生道德知识与修养。

(二) 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泛指学习过程中经常性使用或固定化的应对与反应模式,这些习惯可以促使人们在学习情境中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手段及态度等解决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阻碍。想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时间培养,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具体到小学生而言,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其学习习惯及发展特点,培养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们能通过联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内容,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一年级上册《我做好孩子》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日常工作的辛苦,明白自己上学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给父母造成额外负担。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结合课堂内容,以遵守课堂纪律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环环相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基本的行为规范,达成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 合理运用案例教法

小学生普遍缺乏生活阅历,往往不能全面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且往往存在学习新知识就遗忘旧知识的情况,加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情况,造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如,《生活中快乐》学习时,可以提前让学生谈谈自己理解的快乐,如何才能保持快乐的心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等小组内部答案统一后再进行发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交流时会谈到發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掌握与人和睦相处的技巧,主动学习他人长处,推动自身成长。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动画、动态图或者图片的形式将故事、案例等直观展示出来,再加以适当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变化情况。同时,利用视频动画、动态图或者图片再加上适当语言讲解,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刺激他们的感官,使单调的课堂气氛变得充实,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如,《吃穿住话古今》内容讲解时,可以对比现代人与远古人类的生活,但远古人类早已消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当时的生活还原出来,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了解远古人类与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情感体验。

3. 实施游戏化教学

实施游戏化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游戏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为充分发挥好游戏化教学的价值,必须对游戏进行精心设计,及时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与爱好,对学生进行科学性的教学,能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与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可以以钻圈游戏环节导入,让学生在游戏环节中逐渐形成排队意识。游戏体验再结合的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在观察与总结中明白排队的重要性。

4. 巧妙运用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的最终表现就是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社会实践才能逐步形成社会价值观。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坚定学生意志力,可以在复杂环境下帮助学生保持初心。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社会劳动、维护交通秩序等,但需要注意活动时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采取具体措施让学生践行价值观。

如,《出行的学问》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让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社会实践,选择交通工具,制定出行线路,学会认识站牌,去车站乘车,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实践。当然,外出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活动过程中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践行人文素养,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 结语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具有诸多优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开展学科教学的同时做好人文素养培养,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宝屏.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05):77.

[2]邱凱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6):103-104+117.

[3]唐军.试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5(12):13.

[4]朱小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5):14-15.

作者简介:

戴自和,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大寨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简析如何创建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