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道用器将问题教学进行到底

2018-06-29余绍会

考试周刊 2018年50期
关键词:情境化指向性层次性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解析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设置丰富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领会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问题教学成了常态,但教师们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往往不够合理:如因缺乏情境而无趣、指向性不明而无序、层次性不足而无度、开放性不够而无效等。本文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为例,谈谈问题设计要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情境化;指向性;层次性;开放性

一、 情境化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教学中,如果能将主题、教材、方法、场景融为一体,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框教学过程中,笔者以2016年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作为情境导入,出示女排领奖照片后,教师作如下评述:

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上演了荡气回肠的绝地反击,以3∶1大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登上冠军领奖台,又一次振奋和感动了全中国。这是中国女排的胜利,更是女排精神、中国精神的胜利。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奥运女排赛场上那些激动人心的片段,并带着这份感动和骄傲来一场头脑风暴,用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探究中国女排夺冠的奥秘。之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2016年度感动中国特别致敬中国女排》片段,重温中国女排夺冠的感动瞬间。

同样的,在从“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过渡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女排在夺冠历程中的分组情况及其战况,让学生认识中国女排夺冠过程的艰辛,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活动1】:主教练郎平在战术和排兵布阵上做了哪些调整?),观看视频《中国女排战术分析》,揭开中国女排实现逆袭的奥秘。

这样就既明确了本课的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借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指向性原则

在问题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指向性要明确,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用联系观点看问题》这一框,教学重点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是教学难点。在本框教学中,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根据主题情境设置以下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女排团队和队员们是什么关系?整个比赛过程与每一场、每一局、每一球的胜负是什么关系?

用以引导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探究问题2】:为什么《感动中国》致敬女排团队,而不是致敬教练或贡献突出的某位队员?

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探究问题3】:女排的成功与队员们的努力有什么关系?

明白“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又如,为突破本框的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设置【探究问题6】:“为什么说女排团队不仅是一个整体,更是一个系统?”这一问题较难解决,到底整体与系统有何不同,学生很难说清楚,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出示习题:

【判一判】:下面材料分别体现了系统的哪一基本特征?

1. 球场上我们不可能追求每一个球、每一场球都赢,但是,我们要追求结果要赢。(体现:系统的整体性。)

2. 教练会依据对方队员的变动和自己球队队员之间的配合情况,调换自己的队员的出场先后。(体现:系统的有序性。)

3. 教练调换队员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球队队员之间配合更加默契,更有利于克敌制胜。(体现:系统的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系统的含义和特征,还为接下来分析如何处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设置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既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三、 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因材施教,因人利导,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其实质就是承认受教育者的差异。为了提高问题教学的实效,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把握设问的数量。问题教学法当然离不开设问,但不能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否则会把整堂课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课堂设问的数量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境具体决定。提问过多,使学生忙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提问太少,会使学生思维松懈,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本堂课教学我依据教材逻辑,设计了7个探究问题,每个问题约3分钟时间完成,效果较好。

其次,要把握问题的难度。问题过易,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随口喊答,因“唾手可得”而“不跳而获”,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解答不了,因“跳而不获”而“望而生畏”,也不能促使學生积极思维,调动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难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来确定。如针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这一重点知识,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设置【探究问题4】:要赢得比赛,队员要注意什么?教练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直接设问“女排赢得奥运冠军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必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再次,要把握问题的梯度。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设问要随教学进程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推进,其难度要逐渐提高。【探究问题4】有一定的层次性,前两个问题,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包括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第三个问题,要从这些事例中归纳出原因,难度更大,需要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可以回答;第四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学科素养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在这里,教师只提供信息,不提供现存答案,学生必须对设问信息进行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才能转化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这些问题的设置,为学生搭好了台阶,方便学生通过思考逐层解决。

总之,把握设问的层次性,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四、 开放性原则

为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需要重视问题的开放性。一般地,封闭性问题的答案的选择余地有限,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则不唯一,具有发散性、开拓性的特点。封闭性问题多用观察和回忆的方法回答,用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开放性问题则需要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构理解。显然,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少用判断性问题、聚合性问题、封闭性问题,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开拓性问题。

如在本框教学的小结环节之后,设置如下课堂延伸的【探究问题7】:

里约奥运会夺冠是中国女排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请运用本课所学的哲学观点,谈谈中国女排如何才能续写辉煌?

这一问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也可让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学生1: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2:还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到此,根据我的预设,学生基本回答出了我要的答案,但思路仅限制在本课所学的内容,总感觉不太满意。于是追问:“还有吗?”这时一位男生主动站起来,说:“最近,我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在书的封面,我看到了郎平指导的推荐语,她说:中国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来的,关键是平时的‘刻意练习,如果你每天的练习都不是正确的,即使你花了时间,也会变得南辕北辙,离成功越来越远。这就告诉我们:一要发扬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女排精神,团结拼搏,自强不息;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三是要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补好短板,才能既激发每位队员们的潜能,又提高团队整体实力,打造最优秀的团队。这其实对我们的学习也很有帮助,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他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一开放性问题对于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在这样自由的思想碰撞和“旁逸斜出”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问题设计的情境化原则、指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才能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鍛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完成意义建构,我们的问题设计才能做到有趣、有序、有度、有效,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余绍会,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

猜你喜欢

情境化指向性层次性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