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超声引导下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2018-06-28任普圣何光权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8期
关键词:臂丛罗哌卡因

任普圣,何光权,姜 丹

(1.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用于上肢手术麻醉。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该药具有抑制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阻滞神经兴奋及传导功能的作用。解剖定位法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传统方法。该方法属于盲探式操作,易使患者发生神经阻滞不全的情况。近年来,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有研究表明,在超声引导下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的效果与麻醉药物的浓度密切相关[1]。本文主要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90例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进行手术的指征。同时,患者对罗哌卡因无过敏反应。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9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A组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46.73±8.02)岁。在B组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为(47.36±7.89)岁。在C组的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其年龄为22~68岁,平均年龄为(46.74±7.48)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三组患者均进行上肢手术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均由同一个麻醉师团队对患者进行操作。具体的操作方法是:1)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告知其将双手垂直自然放置在身体的两侧。2)在患者的肩部垫一个薄枕,告知其暴露出患肢同侧的颈部,并让其头部偏向患肢的对侧。3)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锁骨上方约2 cm的颈总动脉处,获得其颈总动脉的横断切面超声扫描图像。4)让超声探头由患者的颈总动脉处向外进行平移,移动到其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的位置。然后,调整超声探头的角度,找出位于患者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3个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臂丛神经。5) 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在距离探头大约1 cm处,垂直刺入患者的斜角肌肌间沟的皮肤中。6)回抽无血液后,为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为A组患者注射30 ml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为B组患者注射30 ml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为C组患者注射30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7)通过超声探头对麻醉药物的扩散、分布情况及麻醉起效的时间进行观察[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麻醉维持的时间及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1)麻醉起效的时间:从罗哌卡因注射完毕到患者针刺疼痛感消失的这一段时间。疼痛的判定方法是,为患者注射罗哌卡因后,每隔3 min对其腋神经、臂内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支配区域、正中神经采用针刺法进行测定。2)麻醉维持的时间:从患者的神经完全被阻滞麻醉到其感觉到手术切口疼痛的这一段时间。3)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从患者的神经完全被阻滞麻醉到其肩关节能够完成上抬、外展等动作的这一段时间[3]。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时间的比较

用药后,A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长于B组患者和C组患者,其麻醉维持的时间与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均短于B组患者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和C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麻醉维持的时间及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时间的比较()

表1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时间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的时间(min)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h)麻醉维持的时间(min)A 组 30 16.17±1.49 514.49±45.79 7.03±2.12 B 组 30 13.95±1.47 549.52±36.08 8.76±3.21 C 组 30 13.79±1.46 555.53±41.49 9.21±3.27 A组与B组相比t值 5.8093 3.2912 2.4632 P值 0.0000 0.0017 0.0168 A组与C组相比t值 6.9035 3.6378 3.0639 P值 0.0000 0.0006 0.0033 B组与C组相比t值 0.1057 0.5986 0.5379 P值 0.9161 0.5517 0.5927

3 讨论

在超声引导下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确保麻醉定位的准确性,进而使麻醉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有研究表明,麻醉药物的浓度越高,获得的效果越好,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但是,临床实践证实,局部麻醉药物一旦高出最佳浓度,可导致患者发生药物中毒或者神经损伤,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合理选择麻醉药物的浓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患者的臂丛神经干周围,使该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解剖定位法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属于盲探式,易使患者发生神经阻滞不全的情况。王艳春[4]的研究表明,在超声引导下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显著提高阻滞麻醉的成功率,但容易受到麻醉药物浓度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为A组患者注射30 ml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其麻醉起效的时间较长,麻醉维持的时间和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均比较短。为B组患者注射30 ml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其麻醉起效的时间短、麻醉维持的时间较长、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短。为C组患者注射30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其麻醉起效的时间短、麻醉维持的时间和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均较长。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和C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明显缩短,且麻醉维持的时间明显延长,麻醉的效果更好。虽然C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迅速,但其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较长。B组患者注射罗哌卡因的浓度为0.37%,明显低于C组患者,有效降低了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延长麻醉持续的时间,缩短麻醉起效的时间和麻醉阻滞后运动恢复的时间,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1] 李少芳,叶凤卿,叶小霞.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41-42.

[2] 王琳琳,张雷,陈恩琪.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4):93-95.

[3] 王育东.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外医疗,2017,36(9):104-105.

[4] 王艳春.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136-137.

猜你喜欢

臂丛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