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研究”新思维,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018-06-26史香君沈国军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史香君 沈国军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革新教学方法,树立研究思维和研究意识,通过研究开学第一课,教学常态课和公开研讨课三种课型,提升地理学科教学水平,发展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研究思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46-02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育需要以反思性实践来促进课堂变革,通过教师的自我研究来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为此,教师要树立研究意识,通过研究第一课,公开课和常态课三种课型,提升自己的职业思维能力,感受职业幸福。

一、研究开学第一课,造就教学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尤其是初高中衔接的第一课,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中地理教师的第一课要准备充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坚持以人为本,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将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精神贯穿在第一节课中,从而真正彰显立德树人的地理学科教育理念。

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四大学科素养。教师要以研究的目光看待学科素养,以研究的精神将学科素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的态度促使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不断提升。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上好第一节课前要着重研究以下两点:一是要研究课堂切入,争取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笔者常以“旅游”为话题,和学生一同打开课堂教学的话匣,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学生在旅游途中进入地理学习;笔者还经常设计针对地理素养的原问题,如“我在哪儿?”“为何要学习高中地理”等,让学生站在学科价值的角度来抒发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学科情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让学生从地理学科学习的角度练就一双“地理之眼”,从而在地理世界中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再如,教师还可以自己走过的旅游胜地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欲,以游成都为例,我放了一张铺满辣椒的火锅的照片,引入成都人偏爱“辣”的事情,从而带领学生分析成都地理环境对饮食和生活的影响;二是要以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地理学科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说明了地理学科有很多人文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思考、研究,并在认真阅读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地理学科素养。当下,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为严重的应试倾向,丰富的地理学习活动演变成了做题训练,其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会研究、会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人教版地理教材的首章——《宇宙中的地理》一章内容,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道,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圈、点、勾、划,让学生了解关键概念“天体”“天体系统”等,学生只有在自我学习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对地理概念进行立体化理解,从而丰富感性认知,感叹地理魅力!

二、探究教学常态课,聚焦问题以提升教学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问题研究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常态课教学中,要注重实效,聚焦具体的问题,和学生一道,形成研究共同体,进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常态课是课堂的承重墻,若缺乏学情分析,缺乏问题驱动,则日复一日的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以研究的目光来设计每一节常态课,让每一节常态课都有亮点,都有价值,都有收获。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以下三个切入点来研究常态课教学:

(一)课前研究学生

课堂的最大“常量”是学生和学生的已知。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每一天的常态课前都要思考一下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才能找到用武之地。而当下很多地理教师仅仅依靠教学经验来设计教学,这显然是不够的。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高中地理教师要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个体水平和班级的整体水平进行整体评估,从而为教学提供最好的参照。笔者常采用“极课系统”研究学生,它的优势在于教师可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数据库进行大数据的精确化分析,得出学生的正确率和错误率,让学生对错误一目了然,从而做到精确学习,精准预习和精细化听课,这有利于教和学的针对性,提升学习效能。

(二)课中引导学生

课中对学生的引导是一种即时研究,它既需要教师有专业知识,更要有教学智慧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课堂中的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中的生成更是无法预测的,但生成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宝贵财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以小组合作和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这其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问题设计要问在点子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为此,问题要切合教学主题,既要有层次性,也要有逻辑性和梯度性,构成一个个问题链,让学生一环接着一环,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课尾激发学生

在常态课后,教师往往以巩固知识点为目的,让学生完成相应配套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对作业的态度不是很认真,甚至对学科的学习也失去了兴趣。而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可以以能力为导向,以活动作业为形式,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自主建构、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来开展实践性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要以研究的心态设计课后作业,如设计一个思考题或布置一个调查报告,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了地理学科素养。

三、研究对外展示课,以课堂亮点促进学生成长

毫无疑问,公开展示课是老师走向卓越,走向成熟的职业护照。在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运用研究新思考,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既要学会借力互联网来升级课堂,寻找教学材料,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做一个在互联网平台上教学的弄潮儿。

当下,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软件层出不穷,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日渐式微,教师要研究教育手段,利用身边的新兴教学媒体,如iPad、iPhone等设备,打造有亮点的公开课,萌生教学新思维。例如,笔者就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的复习展示课中,利用“翻转课堂”展开教学,和学生互学互动,并通过试题库让学生先在网上做题,再筛选错误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后以微视频进行小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生成不断,师生互动亮点层出不穷,师生在问题研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式如.地理“问题研究”课设计中实例材料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6,(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素娟.一节高中地理研究课的课例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